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线建设推动六盘水发展(同心共唱和谐曲)

三线建设推动六盘水发展(同心共唱和谐曲)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六枝、盘县、水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这是不变的任务:扶贫,攻坚,致富。和谐社会,经济为基。发展和谐创建的“源头活水”,只有“真金白银”,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我市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明显。构建城乡和谐,实现统筹发展,必须缩小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市4个县区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升级贫困县,尚有61.03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3.7%。

三线建设推动六盘水发展(同心共唱和谐曲)(1)

风景如画的明湖湿地公园

因煤而建、缘煤而兴的六盘水,丰富的煤炭“乌金”也誉为“太阳石”,赐予了凉都和谐能量,寄托着无限发展热望。

处处涌动着发展激情、跨越热情、赶超豪情,生机蓬勃的乌蒙热土,迈着改革发展的奋进步履,踏着铿锵有力的坚实足音,书写着日新月异的优美画卷。

致富,构建和谐之源

和谐社会,经济为基。发展和谐创建的“源头活水”,只有“真金白银”,实现群众增收致富,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社会。

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我市二元结构突出,城乡差距明显。构建城乡和谐,实现统筹发展,必须缩小差距。

这是不争的事实:我市4个县区有3个国家级贫困县,1个升级贫困县,尚有61.03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达23.7%。

这是不变的任务:扶贫,攻坚,致富。

国发2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建设六盘水喀斯特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六枝、盘县、水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集中实施连片扶贫规划,片区扶贫、整村扶贫、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我市强打扶贫攻坚“组合拳”。仅2013年,我市就争取上级财政扶贫资金2.85亿元,减少贫困人口15.26万人,20个乡镇实现“减贫摘帽”。1至6月,全市18个贫困乡镇实现“减贫摘帽”。

围绕产业转型抓致富增收,我市作出“3155”工程重大部署决策。

建设100万亩猕猴桃、100万亩茶叶、100万亩干果,50万亩商品蔬菜、50万亩草食畜牧业、50万亩中药材、50万亩刺梨、50万亩红花油茶,做好特色文章,继而绘和谐画卷。

打“特”字招牌的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摇钱树”,和谐乡村的“聚宝盆”。通过产业带动,农民收入节节攀高,上半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23元。

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惠民举措“下乡”,全市计划用5年时间,按照“富、乐、学、美”目标,到2015年,逐步完成全市50万户新民居改造和新建。

按照“四在农家·美丽乡村”要求,我市启动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全市拟投入108.4亿元,推进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建设。

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房屋,纵横交错、宽阔通畅的道路,依山而植、郁郁葱葱的果林,饱含喜悦、洋溢幸福的笑脸……和谐美丽新农村,正为凉都大地上的华丽定格。

民生,构建和谐之暖

我市正处矛盾凸显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构建和谐的“底线”。

解决“民生”、“民居”、“民安”、“民需”,促使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写好“民”字,才能书写“和”字好文章。

多个“轮子”一起“转动”,加大投入,民生发展弥补旧账、不欠新账。

上半年,我市开工“十件民生实事”项目105个,完成投资33.37亿元。

路通,则事事通。为破解交通瓶颈,我市发起“大会战”,打通“肠梗阻”。1至6月,全市完成交通投资55.6亿元。镇胜、水盘、六镇高速通车,六六、毕都、机场高速及城区内环快线加速推进,安六城际铁路开工建设,月照机场即将通航。

教育是民生之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让教育资源城乡共享,教育机会人人均等,这是和谐的基础,也是未来的希望。启动建设高中教育城、职业教育园区,大力实施教育“9 3”计划和“职教进园区”工程!

采煤沉陷区治理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采煤沉陷区治理,总投资达10亿元,加强盘江等矿区沉陷区治理项目。投资3.72亿元,建设全省投资和建筑面积最大的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六盘水明景小区,解决3100余户、1万余人居民搬迁安置问题。

我市同步实施廉租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等项目,实现困难群体“住有所居”梦。

2014年,我市将投资3.3亿元,改造危房20700户,目前已完成投资1.51亿元。今年以来,建成城镇保障性住房8544套,竣工农村危房5376户。

要想奔小康,先要保健康。曾几何时,农民“小病扛,大病拖”,因病致贫、返贫,是农民最头疼的事。我市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开工建设凉都国际医院,推广“契约医生”、“先看病后付费”等服务,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城乡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

低保,曾一度是城市居民的“福利”。我市完善专项救助制度,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困难。2014年以来,我市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较2013年提高10.25%,农村低保月平均保障标准较去年提高10.17%,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3.93亿元。

就业乃民生之本。开发公益性岗位,创业促就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民生实事”扎堆的2014年以来,我市新增城镇就业33302人,同比增长29.9%。

我市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举办11届消夏文化节,集中开展“送文化下乡”。

民生一寸行,民心一寸暖,和谐一寸增。一项项工程、一桩桩实事,架构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和谐桥。

稳定,构建和谐之基

安居才能乐业。对老百姓来说,和谐幸福的第一指数属“平安”。

近年来,我市破冰前行,重防范构建和谐之堤,抓调处创造和谐之网,创建平安和谐凉都,让群众在安居乐业中共享和谐稳定。实施防控工程,筑牢和谐基石。我市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群防群治,大力实施“天眼工程”和“333工程”,做到“360度”防控,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

重拳出击,高压打击,我市严厉打击黑恶势力、吸毒贩毒、“两抢一盗”等违法犯罪行为,挤压犯罪空间,维护社会稳定。

安全是发展的“底线”,也是和谐的“生命线”。我市开展煤矿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和“两年治本”攻坚行动,用铁的决心、铁的作风、铁的纪律、铁的制度抓好安全生产,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环境、拆迁、教育、医疗等领域,矛盾多发易发。对此,我市突出源头预防,变“上访”为“下访”,强化排查,不留死角,把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把纠纷化解在“前沿阵地”,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目前,我市建立群众工作中心(站、点)1317个,接访群众达4946人次,解决突出问题3238个,构筑起群众服务四级联动网络。

畅通渠道,广开言路,让市民“谈话”有地方,“倾诉”有人听,“诉求”有回音。搭建“书记、市长(县长)群众直通交流台”等平台,征求意见建议1290余条。全市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进村入户,蹲点调研4天以上,征求意见建议1143条,帮助解决问题1069个。开展“局长进大厅”活动,市直37家单位,每月抽派1名领导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坐岗,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生态,构建和谐之美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我市坚守发展、生态、安全“底线”,淘汰落后产能,加强退耕还林,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打造国际标准旅游休闲度假城市。

2014年,成功举办201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六盘水分论坛,加大生态建设,完成营造林26.37万亩。

空气清新,白鹭飞翔,满山遍绿……六盘水塑造了生态和谐的典型“范本”,实现了“贵州屋脊·中国凉都”的美丽“转型”、华丽“转身”。

既顾“面子”光鲜,也管“里子”光亮。我市把创建文明城市,提升凉都品牌,作为跨越发展、和谐发展的城市精神之魂。全市启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开展交通秩序、餐饮服务、建筑工地扬尘、公共厕所卫生、洗车场、噪声污染、非法营运等8个专项治理。繁华街道背后,里弄小巷深处,环境美、生态美、生活美、精神美,“四创”让凉都有了和谐之美,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道德春风化雨,文明润泽凉都。送评“中国好人”,评选感动人物、模范家庭、见义勇为人员,倡导文明新风,弘扬社会正能量。引领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美德。

创建文明和谐城市,为人民带来了福祉,为城市增添了光彩,为和谐增添了内核。

和谐稳定、环境优美、宜居宜业,成了凉都的“金字招牌”。美丽中国·十大生态文明城市、中国绿色环保标志城市、中国十佳旅游避暑城市等荣誉接踵而至,“贵州屋脊·中国凉都”风行天下。

驻足观磅礴乌蒙,举目览和谐社会。今天的发展充满活力,令人振奋;看和谐的明天,前景灿烂。当和谐成为发展的注脚,凝聚新的动力合力,六盘水必将建成“四个更加”经济强市!(据六盘水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纪实社会经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