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亳州老土布(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

亳州老土布(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在院里,这台老式的织布机在她的操作下,“吱呀吱呀”的声音,变得轻柔而有节奏。“我这叫纺线,村里还有人家是定经,有的是掏缯,都是老手艺传下来的。”李凤晨说,自己16岁在家里就学会了织布,之后几十年的光阴,都无声地流淌在织机上了。“吱扭、吱扭”,在赞皇县西白草坪村的一处院落里,68岁的李凤晨正和几个老姐妹在一起,用老式纺车纺着线。她右手摇着轮,弯着身子渐渐直起来,拿着棉花的左手控制着轮毂,让软软的棉花渐渐变成一根棉线。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张宁)以前,农忙过后,村民家里总能听到“哐当哐当”的织布声,一根根白色的线,魔术般变成了一寸寸条纹醒目的老土布。随着时代的变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但在赞皇县城西边的一处村落,不少村民还传承着民间的手艺,她们双手不停地引线、穿梭,一寸寸土布从织布机里慢慢钻出。传承的小纺车

亳州老土布(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1)

掏缯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亳州老土布(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2)

搡杼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亳州老土布(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3)

刷线 燕赵都市报记者赵杰摄

亳州老土布(石家庄赞皇县原汁原味)(4)

年轻人体验纺布

河北新闻网讯(燕赵都市报记者张宁)以前,农忙过后,村民家里总能听到“哐当哐当”的织布声,一根根白色的线,魔术般变成了一寸寸条纹醒目的老土布。

随着时代的变迁,“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场景已经很难见到,但在赞皇县城西边的一处村落,不少村民还传承着民间的手艺,她们双手不停地引线、穿梭,一寸寸土布从织布机里慢慢钻出。

传承的小纺车

“吱扭、吱扭”,在赞皇县西白草坪村的一处院落里,68岁的李凤晨正和几个老姐妹在一起,用老式纺车纺着线。她右手摇着轮,弯着身子渐渐直起来,拿着棉花的左手控制着轮毂,让软软的棉花渐渐变成一根棉线。

在院里,这台老式的织布机在她的操作下,“吱呀吱呀”的声音,变得轻柔而有节奏。“我这叫纺线,村里还有人家是定经,有的是掏缯,都是老手艺传下来的。”李凤晨说,自己16岁在家里就学会了织布,之后几十年的光阴,都无声地流淌在织机上了。

根据老人提供的信息,在村内另一处老宅内,王桂玲和老伴正在牵布。6米长、2米宽的布床上,他们牵着双层的纱线,72只沙筒插在两根横竹上,如同卫士一般整齐罗列在旁边,随着王桂玲来回走动,沙筒一起转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把这些棉线全部牵到布床上的话,得半天的时间。”王桂玲一边走着一边说,这道工序很复杂,通过串线、过绞等,近千根细线准确定位在升子上,确保了布料的质量和花色。

王桂玲和李凤晨一样,在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织布,那时在农闲时间,这样“手推脚踏”动作就要持续一天。“你看李凤晨那台织布机,都不知道换过几次轮轴了。”王桂玲说,作为村里的织布人,她希望这种手工织布的手艺能传承下去。

源远流长的土布传说

王桂玲忙了一会儿,有些腰疼,她和老伴轮流牵布,谁累了就休息一会儿,缓过劲儿来就继续做。在休息的间隙,她讲述起赞皇土布与黄道婆之间的渊源。

“黄道婆你知道吗?”老人说着就提起了兴致。原本黄道婆是乘船逃到了海南岛的崖州,当地的人很同情她的遭遇,给她提供了一处安身之所,而且还把当地的纺织技术教给了她。

黄道婆很聪明,在学习海南当地的纺织技术的同时,还结合了汉族的技术,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纺织风格,在当地也很受欢迎。但落叶归根,在海南呆了30多年后,黄道婆很怀念自己的故乡。

“关键就在接下来的故事,跟我们村有关系。”王桂玲说,当时唐朝有一个宰相叫李德裕,被贬到崖州做官,带着当地的居民发家致富,但不知他在赞皇老家的李氏后人如何,希望黄道婆在回到中原后,能去看望一下李德裕的家人。

黄道婆含泪应允下,踏上了回家的航船。多年之后,因念念不忘崖州人的嘱托,便千里迢迢北上中原,寻得赞皇的李氏后人,把崖州人对李德裕的感怀带到了赞皇,也把纺织技术传授给李氏后人,这项技术也从那时起流传至今。

老土布远销海外

“几十年前,家家户户都有织布机,到了晚上就能听到织布的声音。”王桂玲喝了水继续说起来,在抗战期间,村里织的布销量很好,甚至在80年代还有人到村里上门等货。

但是后来,机器纺织效率高,而且样式多,渐渐地很少有人再买土布了,而且因为经济效益太低,靠织布赚钱太不现实,所以村里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传统的手艺也渐渐被遗忘了。

直到后来,村民崔雪琴成立了土布合作社。在接受采访时,崔雪琴说,她也是受自己的母亲启发,因为粗布透气性好,柔软舒适,而且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多市民都愿意选择手工制作的土布,“返璞归真嘛”,崔雪琴说,现在土布甚至远销到海外。

因为织布不受时间、地点、年龄的限制,原本已经放下这门手艺的农村妇女又重新拾起了织布这门手艺。其中大桥庄村70岁的秦绪银就觉得这份工作很快乐,虽然收入不高,但是能坐在炕头安静地纺线,本身就是件高兴的事儿,而且还能赚些钱,让上年纪的老人不至于在家无事可做。

在2013年,这项土布技艺被评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很高兴,尤其是王桂玲,她觉得幸好没把手艺丢了,现在土布有了销路,技艺如何传承也就不再是个难题。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