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豆腐西施》是一个发生在清代宝庆府梅溪小镇的故事。美丽聪慧的满姑嫁给了卖豆腐的张古董,夫妻同心开店。围绕小小的豆腐店,他们与看似疯癫实则热心肠的花子婆、潦倒穷酸却渴望人间亲情的贾秀才,以及当地心直口快的乡民、有小心眼却没有大恶行的婆姨光棍们,产生了一段段动人的交集。嬉笑怒骂,载歌载舞,皆入戏来。满姑与贾秀才。拥有三百年以上发展历史的湖南花鼓戏,是三湘四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花鼓戏以歌谣体为唱腔基调,以民间小戏为主要形式,风格轻松诙谐,有着极强的生活性。建国后,湖南花鼓戏凭借《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打鸟》《磨豆腐》等优秀作品,走出三湘,得到了全国各地戏曲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由于湖南方言古来便有“十里不同音”的特色,传统的湖南花鼓戏也因此出现了长沙、衡阳、邵阳、零陵、益阳、岳阳六大细分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长沙花鼓戏逐渐为省花主流,其余的五大地方流派中,唯有邵阳花鼓戏保留了

嬉笑怒骂入戏来

——邵阳花鼓戏《豆腐西施》献演鹏城获赞誉

作者:张媛媛

作为海纳百川的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恐怕今天的深圳人没有谁没吃过湘菜,没看过湖南卫视节目,或是身边没有那么一两位湖南籍好友,但听说过并现场观看过湖南邵阳花鼓戏的深圳市民,数量恐怕就极其有限了。

拥有三百年以上发展历史的湖南花鼓戏,是三湘四水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之一。花鼓戏以歌谣体为唱腔基调,以民间小戏为主要形式,风格轻松诙谐,有着极强的生活性。建国后,湖南花鼓戏凭借《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打鸟》《磨豆腐》等优秀作品,走出三湘,得到了全国各地戏曲观众的认可与喜爱。由于湖南方言古来便有“十里不同音”的特色,传统的湖南花鼓戏也因此出现了长沙、衡阳、邵阳、零陵、益阳、岳阳六大细分流派。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长沙花鼓戏逐渐为省花主流,其余的五大地方流派中,唯有邵阳花鼓戏保留了纯正的宝庆风味,至今仍活跃在邵阳地区的民间舞台上。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1)

女主角满姑口吮毒血,搭救中毒的花子婆。

3月22日,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携一台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舞台创作项目《豆腐西施》第一次来到鹏城。这支热情洋溢的队伍,在深圳戏院的舞台上,为好奇又陌生的深圳观众唱响了来自湘中西南地区最地道最质朴的好声音。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2)

满姑与贾秀才。

《豆腐西施》是一个发生在清代宝庆府梅溪小镇的故事。美丽聪慧的满姑嫁给了卖豆腐的张古董,夫妻同心开店。围绕小小的豆腐店,他们与看似疯癫实则热心肠的花子婆、潦倒穷酸却渴望人间亲情的贾秀才,以及当地心直口快的乡民、有小心眼却没有大恶行的婆姨光棍们,产生了一段段动人的交集。嬉笑怒骂,载歌载舞,皆入戏来。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3)

男主角张古董,憨厚老实,爱妻情深。

相比京昆粤越等知名大剧种,邵阳花鼓戏没有太多严谨规范的讲究,曲词戏文之中也很少有典雅优美的呈现。但在这俚俗粗犷的台风里,充满了湘中儿女独有的泼辣勇猛,对生活肆无忌惮的追求与热爱。就像剧中的女主角满姑,对丈夫是爱重,对落难的花子婆是义勇,对秀才爹爹是同情,对乡民姐妹是互助,对商家同行是尊重,但同样也能口角尖利地与人对骂,手拿棒槌追打酸言酸语的泼皮,以及正言劝告丐帮弟子寻找新生……台上的演员们唱作念打自然生动,真实又艺术地演绎着人生百态,歌颂者戏曲艺术亘古不变所追求的真善美主题。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4)

彪悍的宝庆婆娘们为了争夺平价豆腐大打出手,表演手法新颖有趣。

传统的花鼓戏多以两到三人的小戏为主,而这出《豆腐西施》在继承了传统的音乐风格、表演技巧之外,也极为大胆地加入了不少颇具现代气息的青春元素,比如现代风格的群舞、蒙太奇式的画面展示,以及诸如“暖男”“剩女”“哇塞”等现代词语,亦不时赢得观众的会心一笑。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5)

满姑做媒撮合花子婆与贾秀才成亲,梅溪小镇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两个小时的戏很快便到了尾声。完满结束演出任务的演员们,携手向热情的深圳观众深深鞠躬表示感谢,台下则回以久久不息的掌声与欢呼声。多像一次现代与传统之间无拘无束的交流啊,台上台下均乐在其中。姑且不去讨论传统戏曲艺术继承发展之类的重大话题,在这快节奏的现代化城市生活中,能让你我拥有这么一段乡土质朴却又生动活泼的现场视听享受,谁说不是一种珍贵又难以被轻易取代的快乐呢?

这种快乐,恰恰就是戏曲最原始的功能,最重要的意义。

邵阳花鼓戏《四仙姑下凡》(艺评嬉笑怒骂入戏来)(6)

演出当晚,深圳戏院的观众反响热烈。

【作者简介】张媛媛,毕业于中山大学法国语言文学系,深圳戏剧家协会会员,现任深圳市公共文化促进会粤剧粤曲艺委会副秘书长。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及戏曲艺术,坚持戏剧创作与文艺评论,曾在国内文艺期刊上发表多篇文章。

审读:孙世建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