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华阳真人并非三茅真君吗(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华阳真人并非三茅真君)
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华阳真人并非三茅真君吗(八仙过海故事中的华阳真人并非三茅真君)小说中将钟离权写成东汉道士,其中既有攀龙附凤的原因,也与钟离权本身的来历有关。钟离权是五代十国时在晋州修行成名的,曾经还是陈抟老祖的座上客。晋州在五代后期属于北汉,而北汉的前身是后汉的部分。而这个后汉指的是刘知远建立的短命王朝,而非《后汉书》上所指的东汉。小说作者在叙述钟离权时或是不明就理,或是有意混淆,将后汉与东汉混为一谈,所以才有了钟离权出生于东汉的说法。为了配合这个说法,只能把钟离权的师傅往前排,而华阳的名号正好与三茅真君的洞府名称吻合,于是才有了上述混淆视听的说法。可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如此设置的华阳真人虽然神话元素多了不少,却显得过于非常荒唐。道教的神仙大多是来自于凡间的修士,这是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华阳真人自然也脱不开这个定律,但按照中国人喜欢寻根究底的习惯,这个角色的来历不能不明不白。实际上华阳真人是钟离权师傅的说法自古有之,但并没有扯到西汉的三茅真君那么远。前文论述过
从明代以来八仙过海的传说故事在中国民间广为传播,形成了不少版本的故事,也被明清的小说家们落到了纸面上。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中,有一位神仙叫做华阳真人,在钟离权和吕洞宾的故事中都出现过,对故事情节的推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钟离权的故事中华阳真人是他的师傅,传授了太乙刀圭和火符之诀,钟离权修成后成为正阳真人。在吕洞宾的传说中,华阳真人甚至成了吕洞宾的前世,因为犯了天条被贬下凡间,这才有了吕洞宾的故事。对于这位华阳真人来历如何,不同的版本中解释不同,本章节就此问题做些简单的概述。
对于华阳真人的来历,不同版本的小说中都有自己的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三茅真君的说法。这种说法在钟离权的故事中存在比较多,吕洞宾的故事中也有部分版本是这样讲的。道教史上的三茅真君指的是茅山派的创始祖师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后来张道陵创五斗米道的时候赐予了“真君”的名号,所以叫三茅真君。这三人本是汉景帝前后时期的人,出生于咸阳南关附近。据说大哥茅盈是最早成仙,他十八岁就在恒山读《老子》和《易经》,后来受到西王母的点化,赐予了玉佩金铛之道和太极玄真之经,四十九岁时得道飞升。
老二茅固是汉景帝时候的官员,做到了武威太守的位置,得知大哥成仙后辞官回家修道。老三茅衷据说是在汉宣帝时候当官,从洛阳令当到西河太守,后来辞官跟着哥哥修道去了。三人修道成仙后在句容的句曲山,所以这座山后来改成了茅山。从张道陵开始,历代道教著名道士和崇尚道教的皇帝都不断给这三兄弟加封,于是才有了后来三茅真君的传说。由于道教流派众多,各种版本的记录不同,对于三茅真君的来历也是众说纷纭。在东晋丹道大家葛洪的《神仙传》中还记载了三茅真君的祖父上辈的情况,上溯到战国时期的鬼谷子。
小说中之所以把三茅真君说成华阳真人,主要是因为茅山在道教洞天里面的排名。在《梁书·陶弘景传》中记载:"句容之句曲山,恒曰此山下是第八洞,名曰金坛华阳之天,周围一百五十里。昔汉有咸阳三茅君得道,来此掌山,固谓之茅山。”由于三茅真君掌管茅山传道,而这里又是道教的金坛华阳洞天,所以小说将其称为华阳真人。但这种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三茅真君是三人而非一人。“三茅真君”的说法也不是道教对其正规的封号,而是民间信封茅山上清道的弟子们对三位祖师的俗称。
从小说体系来看,将华阳真人解读为三茅真君,其根本还是与钟离权和吕洞宾的神仙故事线进行配合。小说中钟离权是东汉时期的人,在两晋时飞升成仙,那么他的师傅肯定是在他成仙之前。在两晋之前的道教并不兴盛,有名有姓的道士屈指可数。而张道陵等寥寥数人根本不可能和钟离权扯上关系,所以来历模糊的三茅真君便成了小说作者杜撰故事的选择。但由于上清道和天师道一样都是正规道教,钟离权又是全真道祖师,其中关系说得太明显会引发道教各流派的冲突,所以作者在对华阳真人的描述也就似是而非了。
在吕洞宾的故事线上,华阳真人也是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在小说中吕洞宾向来是特立独行的人物,在修道路上更是天才级别的。在中国古代的神仙故事中,吕洞宾作为剑仙的代表广受文人和百姓的欢迎,在八仙故事中是人气最高的角色。作为八仙的三大上仙之一,吕洞宾的来历自然需要重点描写。
相对于伏羲弟子的铁拐李,三茅真君弟子的钟离权,如果只以科举失败后改行修道的说法,似乎让吕洞宾比前两位较低了一筹。于是作者把华阳真人作为吕洞宾前世来设置,这既符合华阳真人成名于吕洞宾之前的历史事实,又隐含了全真道的轮回说法,还将吕洞宾身份提高一级,可谓是一举数得。
可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如此设置的华阳真人虽然神话元素多了不少,却显得过于非常荒唐。道教的神仙大多是来自于凡间的修士,这是道教与其他宗教不同的地方。华阳真人自然也脱不开这个定律,但按照中国人喜欢寻根究底的习惯,这个角色的来历不能不明不白。实际上华阳真人是钟离权师傅的说法自古有之,但并没有扯到西汉的三茅真君那么远。前文论述过钟离权是五代时候的道士,而吕洞宾也是晚唐的道士,两人几乎在同一个时间段出现。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很多道教典籍中他们已经很活跃了,作为他们的前辈,华阳真人应该不会很远。
小说中将钟离权写成东汉道士,其中既有攀龙附凤的原因,也与钟离权本身的来历有关。钟离权是五代十国时在晋州修行成名的,曾经还是陈抟老祖的座上客。晋州在五代后期属于北汉,而北汉的前身是后汉的部分。而这个后汉指的是刘知远建立的短命王朝,而非《后汉书》上所指的东汉。小说作者在叙述钟离权时或是不明就理,或是有意混淆,将后汉与东汉混为一谈,所以才有了钟离权出生于东汉的说法。为了配合这个说法,只能把钟离权的师傅往前排,而华阳的名号正好与三茅真君的洞府名称吻合,于是才有了上述混淆视听的说法。
因此要找华阳真人的真正来历,需要在晚唐的道士群体中去寻觅,而不是走到西汉那么遥远。钟离权在历史上生卒年月不详,但吕洞宾确实非常详细的。这两人是同时代的人物,作为他们的师傅,必然比这两人早不了多少。按照这个思路去唐朝史书中寻找,去发现晚唐著名道士施肩吾才是八仙过海故事中华阳真人的本源。施肩吾道号栖真子,虽然名号没有钟离权和吕洞宾响亮,但在晚唐道教中确实承上启下的人物。他在养生、识物、炼形化气等道教修行理论上颇有创新,开创了道与器兼修 论述了形与气、形与神,性与命的关系。
从施肩吾的道教修行理论看,恰好是后来著名的钟吕金丹修行理论的先驱。从历史文献上看,施肩吾恰好比吕洞宾大十八岁,这正好是一代人的年龄差距。在成为道士之前,施肩吾参加了多年的科举考试,在唐宪宗时期被钦点为状元。后来他沉迷于丹道之学,游走于名山大川中寻仙访道,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套修行理论。他的这套理论基于魏晋时期兴起的道教丹鼎派修行方法,却又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最终成为后世道教修行养生的基础。从这个理论的传承关系看,施肩吾才是最符合小说中向钟离权传授修仙法门的神仙。
最有意思的是,施肩吾寻仙访道遍布整个东南沿海地区。从他的家乡杭州出发,最远抵达了台湾的澎湖列岛,最终八十余岁在此地仙逝。他的传说随着他的行程遍布东南沿海,这些地方同时也是八仙过海传说最为鼎盛的地区。以此看来,华阳真人出现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中,并非偶然或凭空杜撰,而是民间传说本身就存在的。他在东海寻仙传道名声极大,在民间留下了不少传说。由于他的故事早于钟离权和吕洞宾,又有着传承关系,出现在八仙过海的故事中便顺理成章了。而《东游记》等神话小说中提到的三茅真君,只是牵强附会罢了。
至于吕洞宾是华阳真人转世的说法,这更是子虚乌有的凭空杜撰。施肩吾仅仅比吕洞宾大十八岁而已,他在澎湖去世的时候,吕洞宾已经六十多了,哪里能符合转世的条件。更何况转世之说来自于佛教,全真教虽然有所引用,但并不是主要的道教义理,完全是为了唬弄愚夫愚妇而搞出来的噱头。小说作者弄出这种设置,只是为了给吕洞宾脸上贴金,让其作为八仙中上三仙的地位更加稳固,名声更加响亮而已。当然这种设置也从客观上加深了吕洞宾的影响力,使其故事在传播的时候更容易吸引老百姓和信众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