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必须回归常识(金融业回归本位)
金融必须回归常识(金融业回归本位)两年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被吴敬琏认为是破除魔咒的最根本办法—从供给侧去找出路,用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也就是提高效率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沿着这么一条路去走,就出现一个魔咒,凡是要支持增长,只能用加杠杆,扩需求,扩需求最简便的方法,当货币和黄金脱钩,经过美元跟黄金挂钩,脱离了以后,这个货币的发行就变成了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最简便的方法。”吴敬琏指出,“而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必然造成杠杆率的提高和风险的积累。当你要防止风险的时候,因为经济增长失去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经济增长速度就必然下滑,于是就出现了‘翘翘板效应’。”跷跷板效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目家吴敬琏看来,这两个目标需要同时“当你要去杠杆、防止系统性标:稳增长和去杠杆。在著名经济学实现,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风险积累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增长率下滑,
本文首发于2018年3月18日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的提法既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作的总结,又是放眼未来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战略指引。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迫在眉睫。国内与国际经济环境,都对发展多层次、多元化、多类型的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如何让金融市场在保持稳定的同时有效服务实体经济,仍然是各国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民日报》曾发文指出,“金融体系脱离实体经济自我循环、用钱生钱来壮大自己,是不良的发展方式,一旦造成经济金融化、金融泡沫化,必然对经济发展造成巨大伤害”。
跷跷板效应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有两个主要目家吴敬琏看来,这两个目标需要同时“当你要去杠杆、防止系统性标:稳增长和去杠杆。在著名经济学实现,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矛盾。风险积累的时候,往往就会出现增长率下滑,但是反过来要促进经济增长率的稳定,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时候,又出现了杠杆率上升,风险积累,被人们称作为‘翘翘板效应’。”吴敬琏在 2017 金融街论坛上表示,摁住这头,那头就上来了,再把那头摁住,这头又上来了,这使我们在宏观经济政策的施政上很头疼。
在本世纪初期,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过度从需求侧去找出路,想用货币的超发、信用的扩张来支持经济增长。而货币的超发和信用的膨胀就必然造成了风险的积累,杠杆率的升高。
“沿着这么一条路去走,就出现一个魔咒,凡是要支持增长,只能用加杠杆,扩需求,扩需求最简便的方法,当货币和黄金脱钩,经过美元跟黄金挂钩,脱离了以后,这个货币的发行就变成了解决一切社会经济问题最简便的方法。”吴敬琏指出,“而用这个方法来解决问题,必然造成杠杆率的提高和风险的积累。当你要防止风险的时候,因为经济增长失去了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支撑,经济增长速度就必然下滑,于是就出现了‘翘翘板效应’。”
两年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国家主席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也被吴敬琏认为是破除魔咒的最根本办法—从供给侧去找出路,用提高供给侧的质量,也就是提高效率的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金融业要在这个转变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就要为实体经济服务来提升经济效率。“在依靠信用膨胀,依靠货币超发来解决一切问题的情况下,金融业的行为就会扭曲,它就会离开原来在经济中所担负的功能,靠本身数量扩张来赚钱。”吴敬琏指出,要消除魔咒,对金融业来说就需要回归自己原来的职能,通过货币、资金的先行作用来实现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
去除片面看法
在 2017 年夏天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金融的功能涵盖了清算支付、资金融通、资源配置、风险管理、价格发现等多方面,任何功能的发挥都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表现。但在当前实践中,一种片面理解认为,评价金融是否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金融是不是为实体经济提供了足够多的资金支持。
这种看法来源于我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及金融的发展状况。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处于工业化阶段,加之金融体系不发达,实体经济发展主要需要资金支持,金融体系的主要功能确实是提供资金,这就导致了当前片面强调金融提供资金的功能。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体系日趋完善,更需要金融业发挥除资金融通外的其他与市场经济高度相关的功能,回归本源,以整体提升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效率。
而金融服务的对象—实体经济也需要加以分析。有些观点认为,只有第一、第二产业才是实体经济。《金融时报》曾分析指出,生产物质的第一、第二产业无疑属于实体经济,生产文化的产业如第三产业中的酒店业、娱乐业、文化产业等也应属于实体经济。此外,为提高生产力活动的如产品和技术研发、营销、售后服务、职员培训等,也应计入实体经济范畴。
当下,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并不意味着只要认定是实体经济金融就应无条件支持。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落实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产业政策,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业,严重过剩的产业,破坏环境的产业,违法违规的灰色产业、黑色产业等,虽然是实体经济也坚决不能支持。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要坚持市场化的原则,进一步破除计划经济残余思维,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金融服务的对象必须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对僵尸企业必须减下来,对隐性的地方政府债务必须减下来,对房地产炒作必须减下来,这样才能腾出资源培育出新的结构、新的动力。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经营,都要纳入监管,都要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央行行长助理刘国强在2017金融街论坛上谈到。
如何回归本源
当下社会创新非常重要,但创新产业具有的特点跟传统产业有很大不同,从金融的观点去观察,就是存在高风险和高回报的情况。原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往往就不能适应了,因为银行作为一个高负债经营,具有比较保守的经营特性。
据观察,BAT 最早拿到的投资都不是国内金融企业给的。“为什么站在头排的,在新经济中,可以说在全世界出类拔萃的一些中国企业,最早拿到的大笔投资,都是从国外来的?”吴敬琏发问,“这就说明我们的金融业需要总结经验,需要适应当前的形势,需要进行改革,进行创新。”
“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是 2017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的做好金融工作需要把握的重要原则。会议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此次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改善间接融资结构,推动国有大银行战略转型,发展中小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促进保险业发挥长期稳健风险管理和保障的功能;建设普惠金融体系,加强对小微企业、“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推进金融精准扶贫,鼓励发展绿色金融;促进金融机构降低经营成本,清理规范中间业务环节,避免变相抬高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在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带动下,多项举措正相继落地。
2017 年 9 月 27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大对小微企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将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范围扩大到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且对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或余额满足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
同月,央行公告称将实行定向降准。公告表示,根据国务院部署,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聚焦单户授信 500 万元以下的经营性贷款以及助学等贷款,央行决定统一对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占全部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并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此举建立了增加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投放的正向激励机制。
与此同时,国内商业银行也在相继成立普惠金融部,来助力实体经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目前,已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等多家银行的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陆续正式挂牌。
除此之外,吴敬琏还提出一个与各项措施想配合的事情—监管。“为什么需要监管?最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很不对称,不完全的市场,所以需要监管,加强监管不是要压制市场力量,而是要使市场运作得更好,市场力量得到提高。”
积极稳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成为金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曾指出,要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着力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和能力,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他明确指出,“要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现代金融特点、统筹协调监管、有力有效的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防控金融风险,要加快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宏观审慎监管,强化统筹协调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这些重要论述,为做好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
END
制作:赵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