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扬州扬剧名家凌桂泉(戏比天大韵比甘泉)

扬州扬剧名家凌桂泉(戏比天大韵比甘泉)为培养青年演员,给他们成长的舞台,先生50岁后,开始逐步在一些剧中转担须生,如在《喜脉案》中饰皇帝、在《骨肉冤》中饰马正良、在《审母》中饰林秀文(下)、在《自审自斩》中饰李师傅、在《孔繁森》中饰阿里行署专员。标脸小生转向戴髯口,演了半辈子男一号,退而任二、三路甚至更小的角色,一般人会觉得没面子,产生失落感,抑或阳奉阴违、怪话牢骚,而先生没有丝毫不快,上了台毫不敷衍马虎,情绪还是那样的饱满,下了台热心辅导青年演员,倾囊传授自己的艺术经验,在主演与名利相依相伴的剧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凌桂泉(左四)在《喜脉案》中饰皇帝,本文作者(右六)饰李珙先生在《卖油郎》中主演秦钟,角色较重,在花荡乡剧场演出时,因天气炎热,先生体力透支,中暑休克,栽倒在舞台上。本以为先生会牢骚满腹,或借工伤回家休养较长时间,可先生既未为难、发难,又未在家躲过盛夏,没过几天,就回到剧团,继续登台认认真真地“卖油”。先生在《玉

2月10日上午,众多扬剧观众喜爱的88岁的扬剧艺术家凌桂泉先生病故,连日来,广大扬剧爱好者纷纷表达对先生的深切怀念。先生在扬剧艺术上成长、成名,先生的演唱技巧、风格,先生的代表剧目、角色,扬剧观众记忆犹新。

凌桂泉先生,这位江都扬剧界老前辈,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戏比天大”、观众至上的敬业精神和胸怀大局、提携后生的高尚品德。

扬州扬剧名家凌桂泉(戏比天大韵比甘泉)(1)

凌桂泉在《玉蜻蜓》中饰申贵生

令剧团领导头疼的,常常是有些个“台柱子”,他们上有领导呵护、下有戏迷追捧、中有票房筹码,头脑发热者奇货可居,本领与脾气一样大,领导对其捧不得、压不得,亲不得、疏不得,宽不得、严不得。1984年,我担任团长,论资历、论影响,凌桂泉先生是足可以摆摆谱、拿拿乔的,但这位可敬的师长,对28岁的小字辈从不倚老卖老、指手画脚,而是诚心诚意地满腔热忱地支持配合。有三件事,我终生难忘。

先生在《卖油郎》中主演秦钟,角色较重,在花荡乡剧场演出时,因天气炎热,先生体力透支,中暑休克,栽倒在舞台上。本以为先生会牢骚满腹,或借工伤回家休养较长时间,可先生既未为难、发难,又未在家躲过盛夏,没过几天,就回到剧团,继续登台认认真真地“卖油”。

先生在《玉蜻蜓》中上饰“申贵生”、下饰“申元宰”,四个半小时的演出中,先生的戏份占近半。那年夏天,在六合县城人民剧场连续加演十多个白天场,从下午1点直演到深夜11点多,每场都汗流浃背,能这么卖命的人真的不多。

先生的消耗和付出,一般人难以承受,但先生毫无怨言、毫不懈怠。此剧先生一直演到退休。正因为先生把观众、把剧团的声誉和效益看得高于一切,也正因为先生和剧中其他主演精湛的演技,《玉蜻蜓》成了江都扬剧团的看家戏、传家宝,现在第四代人还在演,成为扬剧界的一段佳话。

扬州扬剧名家凌桂泉(戏比天大韵比甘泉)(2)

凌桂泉(左四)在《喜脉案》中饰皇帝,本文作者(右六)饰李珙

为培养青年演员,给他们成长的舞台,先生50岁后,开始逐步在一些剧中转担须生,如在《喜脉案》中饰皇帝、在《骨肉冤》中饰马正良、在《审母》中饰林秀文(下)、在《自审自斩》中饰李师傅、在《孔繁森》中饰阿里行署专员。标脸小生转向戴髯口,演了半辈子男一号,退而任二、三路甚至更小的角色,一般人会觉得没面子,产生失落感,抑或阳奉阴违、怪话牢骚,而先生没有丝毫不快,上了台毫不敷衍马虎,情绪还是那样的饱满,下了台热心辅导青年演员,倾囊传授自己的艺术经验,在主演与名利相依相伴的剧团,这是多么难能可贵!

扬州扬剧名家凌桂泉(戏比天大韵比甘泉)(3)

凌桂泉与苏春芳在《梁祝》中饰梁山伯、祝英台

在先生的提携下,我也是受益者。1981年,省戏剧学校举办扬剧优秀青年演员进修班,申报对象是各团中任小生、花旦的青年主要演员,而我的行当系主攻须生、老生,不对“戏路”。先生时任副团长,又是主演,有一定的话语权,先生积极主张送我去进修:“古装戏一般以小生、花旦为主,而现代戏则多以须生、老生为主,李玉和、郭建光、洪常青、杨子荣等都是须生、老生行,我们要为以后演现代戏培养、储蓄人才。”在先生和剧团其他领导的坚持下,省戏校特别多给了江都一个名额,方使我如愿以偿。上世纪90年代,我担纲主演的现代扬剧《江畔儿女行》《金牛湾》,分别获得省、市新剧目调演优秀表演奖、表演奖,《孔繁森》被央视播出。这与当年在省戏校学习戏剧理论、表演技巧关系密切。

省戏校结业回团后,我在《玉蜻蜓》中饰申府总管王定,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最后一场戏《请灵团圆》,随着剧情发展,我用心、用情配戏,特别是最后跪地规劝申大娘的一段说白,情真意切,感化了主人,也感动了观众。那年在小纪镇演出,剧团正在开会,快人快语的影剧院副经理马文虎在旁插了话:“江扬《玉蜻蜓》演得就是好,几个角色个个是硬货,连配角王总管都浑身是戏!”先生接过了话:“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小罗到戏校进修后进步不小,把王总管演活了!”当年先生的这句话,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先生最具代表性、流传最广的也是《玉蜻蜓》,韵比甘泉,唱是他艺术上的强项。提起《玉蜻蜓》,我不由想起一件趣事。在收录机最为时髦的年代,大街小巷、商店摊点,不时飘过先生的扬剧唱腔,音质清纯、音色明亮,字正腔圆、韵味浓郁,“金嗓子”闻名遐迩。1981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省戏剧学校进修的我与一帮同学去南京人民剧场观摩演出。我们步行前去的途中,忽闻优美的扬剧音乐,循声而去,嗬,原来马路旁一单位的大门口,传达室大叔正一边小酌一边津津有味地收听扬剧:“昨日巧遇在半塘……”“有意来叩小寺墙……”我不禁赞叹:这两个演员唱得真好听!这乐队伴奏水平真高!这是哪个扬剧团的作品?怎么似曾相识?此刻,这位大叔也来了精神,他将音量调至最大,吸引了不少路人驻足。再听下去,我恍然大悟:哎呀,这不是我们江都扬剧团苏春芳、凌桂泉两位老师演唱的《玉蜻蜓》“游庵定情”唱段嘛!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后得知,是省电台的戏曲录音权威叶连喜先生特地到江都录制的。

先生走了,走得这样匆忙。先生永远活在扬剧舞台上,先生的精湛表演、经典唱段永远活在扬剧戏迷的心中。先生心心念念、为之毕生奋斗的扬剧,定会在“中国扬剧之乡”传承发展得越来越好!

来源:江都融媒

作者:罗建华

编辑:黄声冬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