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康熙对姚启圣说真恨不得杀了你(姚启圣力促康熙收台大计)

康熙对姚启圣说真恨不得杀了你(姚启圣力促康熙收台大计)施琅至军营,便上疏:“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清史稿•施琅传》) 姚、施二人,一主帅一先锋,身份不同,任务有别,但都是康熙的平台大事主要执行者。 在此之前,姚启圣多次追随康亲王杰书、海澄公黄芳度等,对郑锦势力进剿。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锦病逝,其子克塽接任,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新晋内阁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做台湾可取的形势分析,推荐施琅熟悉海事,可当大任。 康熙下决心,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同时任命福建总督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攻台大计。

向敬之

有志者,事竟成。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和察哈尔南犯后,腾出手来处理台湾事务。其实,在平叛三藩时,李光地等不时敲打郑锦、刘国轩的进犯之敌,朝廷调能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就是为平台做准备。

姚启圣上疏:请攻台湾,可任内大臣施琅为水师提督。

康熙对姚启圣说真恨不得杀了你(姚启圣力促康熙收台大计)(1)

《康熙王朝》姚启圣、施琅剧照

在此之前,姚启圣多次追随康亲王杰书、海澄公黄芳度等,对郑锦势力进剿。

康熙二十年,延平王郑锦病逝,其子克塽接任,诸将刘国轩、冯锡范用事。新晋内阁学士李光地向康熙做台湾可取的形势分析,推荐施琅熟悉海事,可当大任。

康熙下决心,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同时任命福建总督姚启圣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攻台大计。

姚、施二人,一主帅一先锋,身份不同,任务有别,但都是康熙的平台大事主要执行者。

施琅至军营,便上疏:“贼船久泊澎湖,悉力固守。冬春之际,飓风时发,我舟骤难过洋。臣今练习水师,又遣间谍通臣旧时部曲,使为内应。俟风便,可获全胜。”(《清史稿•施琅传》)

施琅既期待已平定三藩的康熙,时刻关注攻台大计,但又担心主子力促进攻,故而要报告天时暂时不利,但他还在精心准备人事。

他要向康熙表达一个意思,人定胜天,如果顺应天理,则战果更大,“可获全胜”。

战前拖久了就是问题。这让负责粮饷和军费的户部官员还是很着急。

曾在康熙二十年担任过福建乡试主考官的户科掌印给事中孙蕙,是一个立朝敢言的官员,上疏请求康熙缓征台湾。

康熙对姚启圣说真恨不得杀了你(姚启圣力促康熙收台大计)(2)

康熙帝戎装像(中坐者)

户部尚书兼管兵部的新任保和殿大学士梁清标,亦以七月见彗星为凶兆,康熙下诏暂缓进剿。

施琅又上疏:“臣已简水师精兵二万、战船三百,足破灭海贼。请趣督抚治粮饷,但遇风利,即可进行,并请调陆路官兵协剿。”(《清史稿·施琅传》)

康熙下旨,以施琅意见为准,下定决心,以施琅和姚启圣一起攻台。施琅前方作战,姚启圣后方筹粮,姻亲合作得很成功。

《清史列传·姚启圣传》记载了姚、施合作分工: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击败贼众,取澎湖。八月,启圣至澎湖,经理粮饷。是月,施琅定台湾,郑克塽、刘国轩等皆降。启圣还福州。”

《清史稿·施琅传》对此战讲得很详细,重点说施琅统兵收台的战绩:“二十二年六月,琅自桐山攻克花屿、猫屿、草屿,乘南风进泊八罩。国轩踞澎湖,缘岸筑短墙,置腰铳,环二十余里为壁垒。琅遣游击蓝理以鸟船进攻,敌舟乘潮四合。琅乘楼船突入贼阵,流矢伤目,血溢于帕,督战不少卻,总兵吴英继之,斩级三千,克虎井、桶盘二屿。旋以百船分列东西,遣总兵陈蟒、魏明、董义、康玉率兵东指鸡笼峪、四角山,西指牛心湾,分贼势。琅自督五十六船分八队,以八十船继后,扬帆直进。敌悉众拒战,总兵林贤、朱天贵先入阵,天贵战死。将士奋勇衷击,自辰至申,焚敌舰百馀,溺死无算,遂取澎湖,国轩遁归台湾。克塽大惊,遣使诣军前乞降,琅疏陈,上许之。八月,琅统兵入鹿耳门,至台湾。克塽率属薙发,迎于水次,缴延平王金印。台湾平,自海道报捷。”

捷报传京师,正是中秋时。

《清史稿·施琅传》记载:“疏至,正中秋,上赋诗旌琅功,复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世袭罔替,赐御用袍及诸服物。琅疏辞侯封,乞得如内大臣例赐花翎,部议谓非例,上命毋辞,并如其请赐花翎。”

在清朝,大臣能顶戴花翎,是一种实职的荣耀。亲王公侯未必就戴花翎。施琅宁愿辞去侯爵,也要戴花翎,结果被康熙不但未允,反而加赏花翎,足见康熙对施琅收台大功,龙心大悦。

作为施琅的直接上司,姚启圣不但有举荐贤良、总理后勤之功,而且有制定方略、稳定朝野之大功,却只得到了康熙“还兵福州”的一纸诏令。

故而,不少人为之受屈抱不平。

康熙四十七年,北方颜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王源,应姚启圣第四子、淮安知府姚陶之请,撰写《姚少保启圣传》,称姚启圣“及克澎湖,先登陷阵,皆公所养将士。军资赏赉出于公者,犹十余万。台湾平,烺封靖海侯,而公不复序”。(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百五十九)

“烺”为“琅”的误写,即指施琅。王文所指,施琅所率攻台将士,激励将士金银,都是姚启圣准备的,交出了兵权,拿出了家产,成就了施琅。

姚启圣在康熙十八年招降的“伪官四百余员,贼兵一万四千余名”(《满名臣传》卷二十三),都是擅长水战的将士,悉数交给了施琅,为攻克台湾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满名臣传》卷二十三记载:康熙“十七年五月,总督郎廷佐奏启圣自携兵千余,令其子姚仪统领,随大军剿贼,屡著捷功。其赡兵、购马、制械,先后用银五万余两,皆出己资”。

乾隆年间,浙东学派代表人物、著名史学家全祖望,为姚启圣重写神道碑,开篇即借古讽今,批评康熙赏罚不公,不如楚康王、晋武帝:“呜呼,蒍子冯为楚画平舒之策,及其身后,屈建成之,而曰:‘是先大夫蒍子之功也。’归封邑于其子。羊叔子画平吴之策于晋,及其身后,杜预、王浚成之,而武帝曰:‘是羊太傅之功也。’告之于庙。古人旗常之公论如此其核也。”(李桓辑《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卷百五十九)

全氏以唐宪宗名臣裴度平定淮西之乱,爵封晋国公,却遭到品性忌刻、险谲多端的门下侍郎兼平章事、凉国公李逢吉排挤:“唐裴晋公之平淮,则李凉公不免有惭德矣。然凉公之有憾于碑,非敢以掩晋公也,特欲轩之颜允、古通之上耳;且所争亦不过在文字,而酬庸之典则自晋公而下,颜允、古通固无不及也。今公以航海数千里之提封,滨海数百城之巨患,三世不宾之余孽,累年筹运,一旦而廓清之,又并非蒍、羊二公不及其身者之比。而彤弓信圭,移之别将,溘然长逝,并不蒙秬鬯、黄肠之泽,虽在劳臣报国,岂敢有言,而彼偃然开五等之封者,吾不知其何以自安矣。”

全祖望严厉地批判了施琅贪功揽权,竟然欣然接受靖海侯之封,并安之若素。

姚启圣的有功不受赏,受屈难伸张,也是有缘故的。

康熙对姚启圣说真恨不得杀了你(姚启圣力促康熙收台大计)(3)

《康熙王朝》高兰村版明珠和陈道明版康熙

他于康熙十七年叙功获授福建总督,屡建奇功,但对新任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并不友善。明珠认为他太过招摇,故而唆使其党人、左都御史兼经筵讲官徐元文在康熙帝面前,狠狠地参劾了姚启圣一本,称其“自为香山县知县,秽迹彰闻,革职提问,永不叙用”(《满名臣传》卷二十三)。后来,徐元文出任国史馆总裁管,在评传姚启圣时,对其功劳只字不提,而是将其弹劾文章照抄其上。

请宗室成员昭梿在《啸亭续录》卷四中有一条“姚公子”,写姚启圣长子姚仪孔武有力,但开篇谈道:“姚制府启圣,佐先良亲王平闽,决意欲灭郑氏,以绝民望。尝与纳兰太傅明珠不睦,太傅嗾徐总宪元文劾之。立斋故为顾亭林甥,乃阴庇明裔者,亦嗛公所为,遂周内其罪,露章弹劾。幸仁皇帝察之,不究其事。”

立斋,为徐元文号。他为了打击姚启圣,竟然不惜玩阴谋,将自己暗中保护明朝宗室后裔之事,栽赃到姚启圣的身上。

当然,施琅在克取澎湖时,背着为之置办粮草而滞留在厦门的姚启圣,直接派亲信从海上抄近路进京《飞报克取澎湖大捷事本》,而姚启圣的报捷题本,在比施琅的奏捷晚了近二十天,即在康熙狂喜之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