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姑娘山大峰攀登全过程(是什么让出身农奴的她)
四姑娘山大峰攀登全过程(是什么让出身农奴的她)1959年7月7日,包括攀登在内的八名女登山队员,成功登上了新疆境内海拔7456m的慕士塔格顶峰。打破了世界女子登高记录。潘多也因此获得了女子运动健将的称号。从当年七一农场里的一名种菜工人,到现在的运动健将,潘多已经彻底的爱上了登山。潘多一听说加入登山队能为国争光,她说:“那好啊,我要报名。”潘多经过了身体的各项检查,全部合格之后,加入了中国登山队。加入登山队之后,各种严格的体能训练接踵而来,不仅要练习跳马、长跑还要接受严格的登山技能训练。在训练中,不论是跑步还是负重行军,潘多从来不会落后于男队员。她高山能力适应强,毅力好,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住。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攀登上珠峰的女人,1939年,潘多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一户农奴家庭,年幼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只能依靠给奴隶主背运货物,年仅十岁的她经常背负40斤的货物,一走就是十八公里,就这样,在奴隶主压迫下,经常吃不饱饭,还要经常外出乞讨。1
1975年5月21号下午,远处珠穆朗玛峰北坡海拔7450m,18名中国登山队队员步伐沉重,艰难的攀登在那里,被称为珠峰死亡之地的“大风口”,两边全是冰山,只有中间狭小地带可以通行,八级狂风怒吼着,冰雪打到脸上,如同刀割一般疼痛。
一位女队员此时已经有些体力不支,突然一阵猛烈的大风刮掉了他的墨镜。满山的白雪折射出的紫外线刺伤了她的双眼,她的眼睛红肿,布满血丝,眼泪不住的往下流。这位女队员感觉眼前的视线已经开始模糊,大脑已经无法控制身体继续前行,马上就要倒下来了。大家很清楚,在这种高海拔的情况下,如果是因为雪盲症导致的倒下,那么极有可能是非常致命的。
刚才我们所讲述的那位在高海拔的雪山上得了雪盲症的女生,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讲述的藏族中国女子登山队队员潘多。也就是她在1975年5月27日成功登上了8848m的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女生。
在2014年3月31日上午,潘多患有糖尿病并发症,医治无效,然后在无锡医院去世,享年75。当年潘多得了雪盲症岌岌可危情况下如如何死里逃生,最终坚持攀登到珠穆朗玛峰顶峰呢?
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攀登上珠峰的女人,1939年,潘多出生于西藏昌都地区江达县一户农奴家庭,年幼父母双亡,成为孤儿,只能依靠给奴隶主背运货物,年仅十岁的她经常背负40斤的货物,一走就是十八公里,就这样,在奴隶主压迫下,经常吃不饱饭,还要经常外出乞讨。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和平解放,让潘多这样的农奴翻身坐起了主人。潘多在拉萨的西部的七一农场找了一份工作,为种菜工人。
1958年6月的一天,一群踩着军靴,身着大衣的英姿飒爽的人来到了拉萨的七一农场,一下子引起了农场人们的围观。潘多当时以为是解放军来征兵了,也想要上前去报名,可是后来一打听才知道是中国登山队来挑选队员。
登山这个词对潘多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从小在雪域高原长大的他来说,不知道攀登过了多少崇山峻岭,潘多自己也数不清了,到底登山队是要做什么呢?潘多不停的追问着报名处的工作人员。实际上1955年6月由全国总工会召集,中国具有了第一批职业登山队员。195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了组建中国登山队这一提案。毛泽东特批了75万美元,作为中国登山队购买装备的经费。实际上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经济困难百废待兴。中国登山队不仅肩负着科考,测绘等科学任务。更重要的意义在于登山的精神是不畏困难,挑战自我。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敢于挑战自我的高峰精神。这次中国登山队就是来西藏选拔有较强高原适应能力的队员。
潘多一听说加入登山队能为国争光,她说:“那好啊,我要报名。”潘多经过了身体的各项检查,全部合格之后,加入了中国登山队。加入登山队之后,各种严格的体能训练接踵而来,不仅要练习跳马、长跑还要接受严格的登山技能训练。在训练中,不论是跑步还是负重行军,潘多从来不会落后于男队员。她高山能力适应强,毅力好,再苦再累也能坚持住。
1959年7月7日,包括攀登在内的八名女登山队员,成功登上了新疆境内海拔7456m的慕士塔格顶峰。打破了世界女子登高记录。潘多也因此获得了女子运动健将的称号。从当年七一农场里的一名种菜工人,到现在的运动健将,潘多已经彻底的爱上了登山。
然而在不久的将来,也就是因为登山,差一点要了她的命。
1960年,我国三名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成功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后,1961年国务院正式下达了中国女子登山队攀登公格尔九别峰的任务。经过六日的艰苦训练, 1961年6月17日22时30分潘多所在的突击小队成功登顶。潘多再一次刷新了女子登高的世界纪录。攀登成功登顶的消息,通过无线电迅速传到了山脚下邓嘉善所在的大本营里。所有队员都为这一消息感到高兴,只有邓嘉善一人,忧心忡忡,拿起望远镜,望向远处的山峰,他在担心什么呢?
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原来邓嘉善在担心女子队下山的路程。果不其然,潘多她们几人在下山的过程中遇到了雪崩,其中有五名登山队员在下山的过程中,不幸去世。潘多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距离悬崖1m远。脚心一阵钻心的疼痛。这个时候他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人骑着几码飞速的向他们奔来,原来这个人就是邓嘉善。
邓嘉善把潘多从山顶上背下来,一夜之间全国各地报纸都在报道潘多勇攀高峰的故事。潘多成为家喻户晓的登山女英雄。而此时在医院的潘多并没有多高兴,因为长时间的冻伤,右脚神经坏死,医生不得不将它五个脚趾剁去。对于很多人来说,失去五个脚趾可能连路都无法行走,但是对于潘多来说,她又是如何从北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呢?
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一个人,他就是邓嘉善。
早在潘多在集中训练的时候,邓嘉善就对潘多产生了好感。在潘多养病的这段时间邓嘉善每天都去看望她。由于潘多脚不能动,所以每当到下午阳光灿烂的时候,邓嘉善就会把潘多背到小河边去晒太阳。给她讲他们家乡的故事,在邓嘉善的照顾下,潘多被截去脚趾的右脚逐渐得到了恢复。在邓嘉善的鼓励下,已经能正常走路了。潘多也因此找回了信心。慢慢的,潘多也感受到了邓嘉善的心思,邓嘉善向潘多表白了,1963年1月10日,组织上正式批准邓嘉善和潘多的婚姻。
1974年潘多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已经三十七岁了,这个年龄对于运动员来说,已经意味着运动生涯的即将结束。然而在小女儿六个月的时候,一个令邓嘉善和潘多感到既兴奋又发愁的消息到来了。
1974年底,中国登山队决定在最短的时间内组建中国男女珠穆朗玛峰攀登队领导班子。要在1975年从北坡冲击珠穆朗玛峰高峰。组织决定将潘多任命为副队长,邓嘉善任命为副政委。可是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就是要撇下她六个月大的孩子,没办法潘多和邓嘉善把自己的三个孩子交给自己的姐姐来照看,两个人急忙赶往了集训队。
一个月后,潘多经过了不断的训练,通过了体能关。体重从160斤减为100斤。他甚至能用三个手指做50个俯卧撑。但仅凭良好的体能,也不足以攀登珠峰峰顶,连字都不识的潘多,又怎么能够对珠峰有这么多的认识呢?
原来这还是源于她的丈夫邓嘉善,邓嘉善通过不断耐心的讲解,让自己的妻子对珠峰有了更完整的认识,也对攀登珠峰的难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珠穆朗玛峰的北坡在我国西藏境内,而南坡在尼泊尔境内。海拔8848.13m。是世界公认的最高峰。珠峰的南坡较缓,但是北坡比较陡峭,所以说当时把北坡称为不可攀登的线路,是死亡的线路。邓嘉善耐心的给潘多讲解了从北坡攀登珠峰的三道难关,不仅如此,还有许多不可知的危险因素,潘多从邓嘉善的眼中看见了一丝丝的担忧,所以潘多暗下决心自己敢于牺牲向前辈学习。
一切准备就绪,1975年3月初,潘多和邓嘉善跟随登山队准备从拉萨出发,前往珠穆朗玛峰山脚。在出发前,西藏自治区的人民自发地为他们举行节目表演送行。登山队员知道他们不是几十个队员前行,他们身后还有整个西藏人民的保障。杯杯青稞酒,碗碗酥油茶。把亲人的热情全部咽下,潘多也被眼前人民的热情所不断鼓舞。不管日后的路也多困难,也要咬紧牙关,成为登上珠峰的第一个女运动员。
在潘多和邓嘉善的金婚岁月这一书中,潘多写到:在运输队中,我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想想自己能为这次攀登珠峰的任务尽一份力,再苦也是值得的。当然,在我心里还是留着想当主力队员攀登珠峰顶的梦想。”
1975年3月,攀登珠峰的任务开始了。邓家善带领十几名的运动员率先组成侦察队出发。他们的任务就是打通珠峰的第一道难关-北坳,他们拿起修路器材带着冰镐在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之下一步一镐的向上攀登高峰,为了给后面的队员开辟出道路,在冰雪上开凿出一级一级的台阶,并且由于高空缺氧,邓嘉善的呼吸也是十分困难,经过两天一夜的努力,邓嘉善带领的侦察队终于爬到了山坳。然后在冰雪陡坡上固定了近800m的尼龙绳,这为后面大部队的前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作为侦察队的邓嘉善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作为运输队的潘多也不示弱。潘多背着四五十公斤的货物多次来往于海拔五千米的大本营和六千五百米的高山营地之间。最后一次,她甚至将物资送到了八千一百多米的高度。其他登山运动员看见潘多在整个攀爬的过程中,不仅能吃,而且体力非常好,他们说:“你这个老攀登运动员,简直比年轻的攀登运动员还要更有力量,你们家老潘真是不减当年。”
就这样,侦察队在前面开辟道路,运输队在后边紧跟其后。才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就建立起了八千二百多米的中国营地。然后12天之后,传来了噩耗。
第一批突击运动员在冲击顶峰的时候,被困在了第三道难关。第一批突击队员以失败告终,不少队员体能损失非常大,手脚都被冻伤,整个登山队士气十分低落,可以说上是第一批队员物资也已经开始匮乏,士气低落,人员不足。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机构,非常担心登山队员的健康,所以从北京派来飞机,带来了一筐筐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并且鼓励登山队员要看到光明,重新振作起来。
邓嘉善拿来了一个新鲜的苹果,喂到了潘多的嘴边,潘多咬了一口苹果之后,立马热泪盈眶。潘多眼角的眼泪还没有擦干,一个令人激动的好消息就传来了。
由于第一批突击队员的失败,主力队员损失很大,再加上潘多在之前运输过程中展现出了非常大的能力,组织决定,让潘多加入第二批突击队。用潘多后来回忆的话来说,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兴奋,又激动,我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1975年5月17日凌晨,中国第二批突击队员站在大本营广场,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举起右手,做出了庄严的宣誓。响亮的誓言,响彻云霄,回荡山谷。
邓嘉善带着没有任务的突击队员,组成了一支运输队,提前将物资送到了7200多米的营地。潘多带着这支突击队,憋着一口气,紧跟其后,风风火火地一路向上攀登。
沿着东绒布冰川前级,经过6100米后,步入东绒布冰川的粒雪盆,再沿着北峰南坡上到海拔6500m下的北坳脚下,两边发育着巨大的冰塔林,有的呈圆锥形,有的呈三棱形,有的呈柱形和塔形,千姿百态,极为壮观。潘多经过冰塔林时,被沿途壮观的奇景吸引了,但是丝毫没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她们知道前面有更大的风险和困难在等待着她。
这正是我们开场讲到一幕,潘多虚弱的快倒下。她的意识开始模糊,想到了从前她在生死垂危之时丈夫救起她的一幕,潘多想用最后的力气,打起精神,她揉了揉自己的眼睛,视线依然模糊。但就在这模糊的视线中,潘多仿佛看到了自己的丈夫,这难道是幻觉么?潘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又用力地揉了揉自己的眼睛。没错,眼前的这个人越走越近。没错,就是他,邓嘉善。原来邓嘉善已经提前把物资送到七千六百多米的营地,因为身体不适,开始下撤,为了让潘多顺利地冲过大风口,他在前面的路上插满了五星红旗,此时的相遇两个人可以说上是百感交集。为了保持体力,两人没有说话。邓嘉善的眼泪从墨镜后面掉了出来,瞬间结成了冰晶。两个人从面对面走向背对背擦肩而过。这也许是一次没有言语的生死告别。两人分手后越走越远,最后连身影都看不到了。
正是邓家善插的五星红旗,让潘多看到了方向,更加坚定了他心里的信念,最终冲过了大风口。
5月25日天气好,潘多抓住这个好时期,带领突击队员直冲第二难关。5月26日,一共有9名队员到达了8826米的营地。一位女队员突发咽喉病,呼吸十分困难,不得不被迫下撤。这也就意味着,突击队员中,只剩下潘多一名女队员。潘多知道,这意味着自己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中国女性能否成为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就看她了。5月27日潘多以及八名登山队员带着氧气瓶,测量仪等工具直冲顶峰。在攀登顶峰的过程中,全是陡峭的山坡和突兀的岩石。
潘多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极为沉重,而且非常谨慎。因为在这里,只要稍不小心,就会坠入万丈深渊。9:10,队员们到达了征服珠峰的最后一道难关。面对第二阶梯,潘多和队员们把提前准备好的金属梯摆在这里,这个台阶就是著名的中国梯。之后的世界各国从这里攀登珠峰的人,每次都要跨越这个中国梯,才能跨越第二台阶走到这里。
队员们虽然呼吸困难,但是内心却充满了动力。就在这时,潘多背的一个帐篷杆卡在了岩石里。她用力一拉,结果因为用力过猛,身体后倾,她一下子后仰翻了过去,眼看就要掉下悬崖,她急中生智,迅速抓住了岩石上凸起的峭壁,用她受伤的右脚插入岩缝当中固定身体,控制住了重心。潘多不由得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在这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潘多不由得直冒冷汗,通过第二阶梯,也就是距离顶峰只有不到140m的距离了。这如果在平地上,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路程,但是在八千七百多米的珠峰上,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14:30大本营的无线电话机对话登山者说:“登上去了没有?如果登上去了就说胜利那边回答说胜利”一时间大本营欢呼雀跃,变成了欢乐的海洋其中好几个小伙子对着邓嘉善说:“你的老潘登上去了,她登上去了”。
潘多也因此不仅成为了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而且还在零下三十多度的珠峰峰顶平躺了六七分钟,完成了世界上一份最高的心电图,她的心率为86次每分钟,这说明她的心肺功能非常好。
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地球之巅,中国人民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的英雄气概,震撼着世界屋脊。
1980年凯旋而归的潘多和邓嘉善回到了无锡,和自己三个儿女过起了幸福的生活。
他们之后一直为中国登山事业不断的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携手走过了金婚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