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明清时期为什么不能海禁(假如明清没有海禁)

明清时期为什么不能海禁(假如明清没有海禁)我们不应忘记,西方从海上打破中国的大门,是发生在两个世纪之后的19世纪。所以,答案昭然若揭!长期以来有一种传统看法是,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实行海禁,中国人由此在海上退缩,从而丧失了海洋发展的机遇,到西方航海东来时,中国已落后于西方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来自于西方近代霸权话语,却极大地忽略了一个历史基本事实:晚明中国在海上有一个再度辉煌——17世纪中国海上力量曾称雄东方海上。从整体高度来看待晚明中国海上力量,晚明海上场域突显了与此前国家航海为主的不同。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加速发展,海上贸易的主体——民间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以福建郑氏海商集团为典型代表。接受招抚,意味着郑芝龙完成了从海寇到明朝官员的身份转换,作为海商集团代表跻身于明朝政治,成为统治层中海商的政治首领和代言人。这是晚明政治变迁的典型范例。海商在政治领域营造了自己的地位,标志着明朝官方对于海商的认可和海商对于国家的认同。面对海上

我们都知道,近代发达国家的兴起大都由大航海时代开始,在那个时期,掌控了海洋就意味着控制着世界,即使现在,海权依旧是我们所密切关注的。可惜的是,那个时期,我们的国家实行了最严苛的海禁政策,让人扼腕叹息。

先不谈明清以前的海禁政策。

明清时期为什么不能海禁(假如明清没有海禁)(1)

明朝的海禁,我认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禁,更不可能单单为了倭患以及海寇封锁海洋。当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恰恰正式了这项说法,也从侧面说明了明朝对于海洋还是十分重视的。我们不要说,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为明朝的灭亡埋下隐患。就当时而言,下西洋所带来的政治福利以及经济收益远远大于所花费的。不然无法解释明朝时期所进行各项活动,当时的税收以及国家财政是远远不能满足经济需求的!

而到了清朝时期,海禁才是名副其实的实行下来的。那时开始我们开始真正的丧失了海洋,也由此开始了之后的悲惨历史!

长期以来有一种传统看法是,郑和下西洋以后,明朝实行海禁,中国人由此在海上退缩,从而丧失了海洋发展的机遇,到西方航海东来时,中国已落后于西方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来自于西方近代霸权话语,却极大地忽略了一个历史基本事实:晚明中国在海上有一个再度辉煌——17世纪中国海上力量曾称雄东方海上。

从整体高度来看待晚明中国海上力量,晚明海上场域突显了与此前国家航海为主的不同。随着私人海上贸易的加速发展,海上贸易的主体——民间海商集团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以福建郑氏海商集团为典型代表。接受招抚,意味着郑芝龙完成了从海寇到明朝官员的身份转换,作为海商集团代表跻身于明朝政治,成为统治层中海商的政治首领和代言人。这是晚明政治变迁的典型范例。海商在政治领域营造了自己的地位,标志着明朝官方对于海商的认可和海商对于国家的认同。面对海上的无序,重建秩序成为官商共同的利益所在。崇祯初年重建海上秩序,包括两个重要方面:内平海盗与外逐“夷”(即荷兰人)。

全球化开端,海上是国际竞争的前沿阵地,中国与西方的博弈首先是海上力量的竞争。作为世界最重要也最具竞争性的海上场域之一,明末中国海上力量重新整合,官、商、民通力合作,平息了东南海上乱象,实现了海上秩序的重建。在世界融为一体的全球化开端的时候,中国海上力量与西方扩张势力在海上正面交锋,迎击并挫败了当时最强的海上势力——西方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中国在博弈中胜出,郑成功掌握控海权,收复了台湾。意大利历史教授白蒂对其的评价是:“独霸远东上。”这一历史事实充分说明当时的西方并没有拥有海上霸权,17世纪是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黄金时期。

我们不应忘记,西方从海上打破中国的大门,是发生在两个世纪之后的19世纪。所以,答案昭然若揭!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