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乡村振兴背景介绍(绿色生态融合发展)
韶关乡村振兴背景介绍(绿色生态融合发展)1“策”字先行韶关市委书记莫高义表示,乡村振兴是中央和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韶关发挥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大机遇;是韶关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缩小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韶关融入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主要途径,必须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加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数十项具体举措;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抓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以基层党建为抓手破解乡村振兴难题;围绕打造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小镇,
南雄市灵潭村的新面貌。 |
始兴稻田展现一幅幅丰收画卷。 |
新农村居住环境舒适,村民乐享新生活。 |
新丰县下埔村将旧办公楼改造成巾帼驿站和初心园。 |
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明确目标任务和数十项具体举措;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抓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体系;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大力实施“头雁”工程,以基层党建为抓手破解乡村振兴难题;围绕打造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全域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培育发展特色小镇,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培育文明乡风,乳源县被列入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
今年以来,韶关市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把乡村振兴摆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举全市之力谋划和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党建引领、集中用力、综合施策,努力提升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高质量稳定脱贫水平,奋力走出一条具有韶关特色、体现绿色生态、加快城乡融合的乡村振兴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韶关市“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三清三拆”、村庄建设规划、加强基层党建等工作进展顺利。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稳定在4.0%以上,现有省级农业名牌产品111个,其中今年新增35个,增加数连续两年居全省首位;农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农村面貌显著改善,278个省定贫困村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村、75%的自然村启动了环境整治,农村面貌发生积极变化,文明乡风进一步树立。
韶关市委书记莫高义表示,乡村振兴是中央和省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韶关发挥生态优势,加快绿色发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大机遇;是韶关把短板变成“潜力板”,缩小与珠三角地区发展差距的重要抓手;是韶关融入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珠三角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的主要途径,必须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全力以赴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加快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力争乡村振兴走在全省前列。
1“策”字先行
“三农”工作开新局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韶关突出“策”字先行,以体制机制为突破口,高位推动,奋力谱写新时代韶关乡村振兴新篇章。
5月10日,韶关全市乡村振兴工作会议召开,明确要把乡村振兴摆在全市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推动韶关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8月16日,韶关成立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莫高义担任组长,市长殷焕明为常务副组长,并纳入数十个有关成员单位,下设八个专责小组,协调推进相关工作;
今年以来,韶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全市乡村振兴有关会议,带队深入各县(市、区)乡村,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深调研,分析解决乡村振兴遇到的难题,让乡村振兴战略在韶关大地上得到落实、推进。
今年8月,韶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提出今后10年,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重点抓好“五大振兴、三大提升”八项工作,并将拟定和实施4项重大规划、14项政策文件、44项重点任务,确定发展富民兴村产业的数十条具体举措和过百条任务清单。
韶关市建立健全市、县、镇、村“四级联动”抓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的责任体系,市级层面成立了两个“市委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工作督导组”,县级层面组建乡村振兴工作队和科技人才服务队,镇级层面建立双“113”工作机制,村级层面制定了加强驻村干部管理十项规定。坚持“奖励与约束并重”,出台措施对乡村振兴工作推进得力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工作不扎实、履职不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问责。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的实施意见》,通过实施党建“八大工程”,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中当好组织者、推动者、先行者;出台《关于推动村集体经济增收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力争到2020年所有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一系列决策部署及政策文件的出台,为韶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时间表和路线图,体制机制的创新,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创了韶关“三农”工作新局面。
2 团结群众
形成乡村振兴强大合力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党的基层组织。今年以来,韶关市积极落实省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牢固树立大抓基层鲜明导向,压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和基层党建责任,以实施农村党建“三个一”工程为抓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形成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选好带头人▶▷
“头雁”“青苗”双擎驱动
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新丰县下埔村是典型的粤北山区村,面对曾经村账只有1.5元并欠账12万的窘境,村党支部书记潘静雯敢闯敢干,号召发动全村党员、队长代表、妇女代表、退伍军人带着群众,冒着酷暑跑遍附近三个乡镇到处捡石头,铺起下埔村党建文化广场的路基,砌起广场周边的围墙,村民亲切称之为“民心墙”。100多户村民无偿贡献出自家竹林里的竹子用来筑篱笆为村道增添景致,村民自发投工投劳在村道旁、广场边除杂草种鲜花……如今漫步在下埔村,到处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下埔精神”成为当地引领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
下埔村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正是韶关“头雁”工程的作用。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过程中,韶关大力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和村级班子“青苗”培养工程。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选拔培养力度,每村按1:2比例,重点从本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在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返乡大学生中物色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2866名,共选拔村级班子储备人选3666名,采取跟班学习、压岗锻炼等方式加强教育培养。与此同时,通过“村培镇管”方式抓党员队伍建设,每村按1:3比例建立优秀党员发展对象库。据统计,全市共遴选4300多名农村发展党员培养对象。
筑牢堡垒▶▷
探索“三个在先”和双“113”工作机制
灵潭村地处南雄市珠玑镇,是革命老区村、省定重点贫困村和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主体村。三年前,灵潭村还是个破破烂烂的贫困村,有贫困户44户118人。通过强化村党组织建设,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发展优势,在两年的时间里,推动灵潭村脱胎换骨:210多栋新建和改造的房屋整齐精致,一条绿道连接了整个村子的美景,村集体经济收入由1.5万元提高到56万元,一个美丽富裕的幸福新灵潭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
灵潭的蝶变,是韶关市实施的党组织优化设置在先、党组织领导决策在先、党员作用发挥在先的“三个在先”决策运行机制带来明显成效的缩影。该村一方面优化组织设置,把支部升格为总支,改变支委委员比村委委员少的情况,党支部的领导作用更明显。新成立了7个党支部、6个党小组。另一方面,对本村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比如农村集体土地(林地)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处置、公益事业经费筹集和建设方案,以及本村3万元以上项目的实施、5000元以上单笔非日常性支出等,均先由村党组织会议讨论决定。两年来,村党组织讨论决定并组织实施40多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村民都称赞:“党组织带着我们办成了多年想办却办不成的事。”
“三个在先”决策运行机制是韶关以党建促乡村振兴的有效尝试。而为推动(街道)乡镇工作重心下移,韶关市出台和实施了包片挂点联系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双“113”工作机制,即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负责一个片区、所有干部每人挂点指导至少1个村和联系帮扶至少3户村民,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每周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班子成员每周至少召开1次片区会议和到村指导解决问题时间不少于3天,以此强化乡镇(街道)干部“岗位在村、阵地在村”的责任意识,解决农村基层发展难题。
截至目前,全市1267名镇街班子成员包干1270个片区,5833名镇街干部全部包干到村(社区)、村民小组,联系帮扶群众28216户,其中贫困户11763户;104个镇(街)已召开班子会议专题研究村(社区)工作1635次,研究解决问题8000多个。
提升水平▶▷
打造一个标准的党组织服务阵地
在上级资金的支持下,省定贫困村仁化县城口镇上寨村将村级组织活动阵地升级改造为党群服务中心,规范设置了公共服务平台、办公场所、党员活动场所、服务群众场所。
“现在的党员活动室宽敞明亮,电教设备齐全,党员活动丰富,我们来参加‘固定党日 ’活动的积极性都高了。”日前,上寨村老党员黄大爷告诉笔者。每次来参加组织生活,他的小孙子都要跟着来,因为党群服务中心一侧由古屋改造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有很多他喜欢的书籍。
事实上,像上寨村这样的党群服务中心在韶关还有许多。为提升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近年来,韶关着力打造一个标准的党组织服务阵地,实施“红色村”党建工程、省定贫困村帮扶工程,每村(社区)建立一个不小于200平方米的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现已建成1007个,成为老百姓最爱去的地方。
3 啃“硬骨头”
贫困发生率降至1.26%
让贫困人口如期脱贫,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要求。2016年以来,韶关精准识别相对贫困户3.49万户8.99万人,贫困发生率4.95%,省定相对贫困村278个,占全省总数近八分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
越硬的“骨头”越能考验党委、政府执政为民的决心。近年来,韶关严格按照中央“两不愁三保障一相当”要求和省“八有”标准,坚持把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在省直、东莞市帮扶单位和该市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下,务实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施策,通过实施产业、就业、金融、教育、医疗、政策兜底扶贫等措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构建全方位帮扶格局
选派驻镇村干部1626人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要确保高质量如期完成全市脱贫任务,需要从工作机制入手,压实帮扶责任。韶关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市“四套”班子领导成员实行联县挂镇包村责任制,实现包一个村、带一个镇、助一个县大扶贫大发展效果。同时,坚决落实市、县、镇、村“四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和党委书记遍访贫困户制度。目前,已形成党政主抓、行业主力、社会主帮、镇村主动、贫困户主体的全方位帮扶格局。
以省“1 N”政策为依据,韶关有关部门出台了《韶关市建档立卡贫困户自有资金投资试点暂行办法》《关于优化韶关市扶贫开发项目审批和资金管理的指导意见》等29个配套政策文件,为脱贫攻坚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头雁领飞,群雁齐追。韶关精心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作为脱贫攻坚的中坚牵引力。目前,省直、东莞市和韶关市、县两级全部落实了驻村工作队长和第一书记,有帮扶任务的99个镇(街),都成立了乡镇帮扶工作组。其中市级派出了31个驻镇帮扶工作指导组,省直、东莞市和韶关各级选派驻镇村干部达1626人。值得一提的是,韶关落实“双向承诺”帮扶,共有3.09万名帮扶责任人以“第一家长”身份结穷亲,帮扶3.49万贫困户。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韶关新时期脱贫攻坚工作成效凸显:2016年度韶关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排在全省综合评价好的地级市第一名;2017年1月17日,国务院扶贫办颁发了韶关精准扶贫“六种帮扶模式”工作品牌;2018年,央视把韶关作为广东省脱贫攻坚的先进典型予以报道;4月,韶关被新华社半月谈杂志社评为中国“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10月,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韶关南雄灵潭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做法……
精准施策
实现预脱贫2.73万户6.53万人
韶关贫困人口较多,分布区域不同,致贫原因不一,要激发脱贫内生动力,精准施策是关键。通过谋划一批产业、培育一批主体、筹措一批资金、提供一批服务、打造一批品牌、探索一批机制“六个一批”做法,以及健全产业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合作生产、全员培训、资金项目管理、利益联结、产销衔接、党建引领“七个机制”,韶关不断在推动长效增收致富上下功夫、见实效。
与此同时,学好用好用活本行业支持政策及扶贫开发资金项目政策,将扶贫开发资金使用额度告知到村到户,动员贫困村户申报产业项目,加快审批实施,确保产业有规模、龙头带动关系明显、贫困村户增收长效机制健全。现已有715个行政村、6184个村小组,建立了产业基地、合作组织及联系贫困户机制。今年以来,全市产业扶贫到户项目2.33万个,其中相对贫困村产业扶贫到户项目0.96万个。
产业脱贫,干劲十足。随着产业带动效应的逐渐显现,韶关“一村一品”农业产业特色初具规模,农户(贫困户)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升,减贫成效立竿见影:如乐昌市长来镇和村引导村民组织成立了蔬菜水果专业合作社,引入龙头企业承接打造千亩菜场;始兴县马市镇红梨村一方面提高黄烟和水稻种植的积极性和水平,稳定增加贫困户以及全体村民收入,另一方面结合红梨村区位优势和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大力推动发展乡村休闲观光和文化旅游产业;翁源县龙仙镇青云村以“合作社 基地 农户(贫困户)”模式实施扁豆种植产业帮扶项目,52名党员农户联合发起成立了青云山扁豆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发展扁豆连片种植1300亩,产值达1000万元……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全市共实现预脱贫2.73万户6.5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4.95%下降为2017年底的1.26%。2018年计划脱贫0.65万户2.02万人。
撰文:毕式明 潘俊宇 沈明礼
统筹:刘炎生 编辑统筹:李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