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里的打工人(算法里的打工人)
算法里的打工人(算法里的打工人)“过年后,风控组开始7*24小时值班,每个技术岗必须值班,早班7-19点,晚班19-7点。虽然说不怎么合理,但也算是个临时的办法吧。数日后,技术全员开始7*24小时值班,多强调几遍,技术全员!技术全员!技术全员!”“系统”介入了员工从上班到下班的所有流程,从打卡开始,到工作、午餐、加班、下班。而在这位员工的三年时光里,这个系统不断在“进化”。011月12日,一位毕业于浙大的前拼多多信息安全工程师在浙江大学cc98论坛和个人博客发表了文章《我在拼多多的三年》。在文章中,作者LeadroyaL描述了一段从憧憬、适应到厌恶、恐惧乃至仇恨的职场时光,也隐约勾勒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曾通过不断优化让拼多多飞速发展,却也让这位员工充满不适。
算法(Algorithm),计算机术语,已出圈。
它本是指对解题方案准确而完整的描述,是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清晰指令。但如今,算法几乎成为一大批现代企业的运行逻辑。
问题是,从诞生的第一天起,算法的目标就是追求过程与结果的完美。这会带来效率,却也会带来别的某些东西。
比如,控制。
01
1月12日,一位毕业于浙大的前拼多多信息安全工程师在浙江大学cc98论坛和个人博客发表了文章《我在拼多多的三年》。
在文章中,作者LeadroyaL描述了一段从憧憬、适应到厌恶、恐惧乃至仇恨的职场时光,也隐约勾勒出一个系统——这个系统曾通过不断优化让拼多多飞速发展,却也让这位员工充满不适。
“系统”介入了员工从上班到下班的所有流程,从打卡开始,到工作、午餐、加班、下班。而在这位员工的三年时光里,这个系统不断在“进化”。
“过年后,风控组开始7*24小时值班,每个技术岗必须值班,早班7-19点,晚班19-7点。虽然说不怎么合理,但也算是个临时的办法吧。数日后,技术全员开始7*24小时值班,多强调几遍,技术全员!技术全员!技术全员!”
“2019 年的某日,可能是因为侦测到部分员工21:30去吃夜宵,突然来了一条规定,说禁止12/18/22点之前到取餐室。”
“从某天起,办公网禁止访问某些网站。”
“解散了QQ大群和部分民间微信群,终于有一天,公司变本加厉,大约是2019年6月,有hr的微信群统统被解散,部门微信群也被责令解散,慢慢民间的微信群就消失殆尽,只有非常熟悉的几个人为了说话方便才会有微信群,一旦被hr发现,就会勒令解散。”
“2020年8月,突然发现每天一到11点,手机网络剧烈卡顿,接近无法使用的状态。由于需要上网的设备很多,平时测试时我用热点,在那之后,我的工作就受到严重的阻碍。”
系统,也就是拼多多的管理机制,对员工的约束越来越强。直至人喘不过气来。
而且,这里的每一项“优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为统一的目的服务,相互啮合,相互构建。
正如同一台精密的榨汁机,通过不断自我进化,试图压榨出最后一滴汁水。
02
2021年初,拼多多流年不利。拼多多有太多黑料被爆出:
拼多多严格执行着每月考核的机制,员工被迫内部赛马,毕竟没人想成为末尾的10%,影响调薪、激励,甚至遭遇辞退。“月出勤时间不足 300 个小时的话,拿到‘差’的概率很大。”有员工这样表示。
拼多多的工作时间为上午 11 点到晚上 11 点,这意味着工作时间想要超过300个小时,每月必须工作超过25天。
而在员工的印象里,拼多多是一个等级严格的地方,上级拥有更多的管理权限,而上下级的交流,仅限于“有没有工作”,“有没有完成工作”。
甚至连厕所自由也成了拼多多员工的奢望,去年中旬,“拼多多厕所坑位不足,男员工被迫在小便池内大便”等报道屡有传出。更有拼多多内部员工吐槽称,“在拼多多,上厕所比上王者还难”。
拼多多这套管理系统的本质是剥削吗?真相恐怕还要严重的多。
这是控制。
“剥夺员工个人生活、社交、娱乐的自由之后,让员工没有时间学习、成长、提升自己,无法做一些对自己人生的长远发展有实质性改变的事情,永远被定格在底层。”在知乎上,有用户这样评价拼多多的管理。
03
拼多多的老板黄峥是个典型的工程师,几乎从来都是黑框眼镜 T恤 牛仔裤的打扮。认识他的人会注意到他逻辑异常严谨,注重细节,甚至会亲自面试员工。
但没人觉得他是个坏人。
“他可能也没什么办法吧。”即便在风口浪尖里,也总有人这么为老板辩解。
2018年10月10日,拼多多上市之后的第一个周年庆,有员工向黄铮提问:我们什么时候从单休改成双休?黄老板回答:等我们的gmv超过京东以后。
2019年6月18日,拼多多gmv已经超过京东,又有员工提问:我们什么时候改成大小周?黄老板的回答是:等我们的市值超过京东以后。
2019年10月10日,再一次周年庆,此时拼多多市值已经超过京东,又有员工提问:我们什么时候结束单休?黄老板回答:我们和阿里还有差距,还是一家太过于年轻的公司。
此后,再也没有人提这个问题了,因为他们知道等不到答案。
如今的拼多多,有一些部门实现了“双休”——不过是月双休,一个月休息两天;而像多多买菜这样的部门,已经实现了全年无休。
这不是说黄铮不讲武德,而是互联网公司骨子里的先天焦虑。
“要么第一,要么去死。”
04
拼多多绝非孤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因为苛待员工被口诛笔伐,阿里巴巴、美团、字节跳动,没有一家企业能幸免。
但不止他们,中国企业的管理似乎正在走向一个高科技装裱是死胡同,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数字化手段监控员工,这正在成为一股热潮。
据《财经》调查,时下众多企业引入复杂算法管理系统,直接挂钩员工绩效。此系统可谓无孔不入,画面识别工作状态,员工心率、呼吸、坐姿、疲劳度一干数据尽揽无余,上厕所的时间竟然以秒计。类似产品,中小企业纷纷购买,买家要求将监控数据即时上传至统一终端,以察员工是否 “上班摸鱼”。
有人说,这是“这是泰勒制科学化管理的现代版诠释,把管理法则完全工程化。”但这实际上就是程序员最常用的解决方式——算法。
这想法貌似没错,就是忽略了一点,人。
美国人泰勒在一百年前发明了“科学管理法”,把人当做机器人去管理,精确到每个流水线动作。这种思想风靡一时,然而,大家似乎没有警惕,在泰勒的故乡,科学管理法早已一败涂地。
05
对企业来说,将管理流程通过算法实施,无疑更高效精准,也能够降低管理成本;但对于一线的普通员工而言,则别有一番风味——这张数据大网密不透风,令人无处可逃,原本的工作方式和节奏被改变,直至被控制。
或者,反抗控制。
在2021年初的凛冽寒风中,能明显感觉到一个火星的迸发——互联网上年轻人群自我意识的觉醒。不管是以“打工人”“干饭人”自嘲,还是直接向公司和老板开炮,这样的反抗,在之前并不常见。
这可以看做人性与算法的战争的开端,意义不亚于卓别林的名作《摩登时代》。
而在未来,人类的本性与算法的理性之间的矛盾,将成为社会思潮中的一个主流。针对全社会的数字化和算法化,美国《连线》杂志的主编加里·沃尔夫和凯文·凯利曾提出“量化自我”这一概念,用以描述“通过自我追踪进行自我认知”的社会数字现象。
社会会成为一个算法计算之中的理性系统吗?
毕竟一个纯粹理性的算法社会是可怕的:
英剧《黑镜》中曾描述这样的场景,未来,人类的一切都以数字量化,被纳入一个评分系统,这个系统有自己的算法,始终在不断优化。然而,社会秩序越来越僵化,现实构筑的传统秩序和规则彻底被颠覆,混乱无处不在。
人类之所以能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就在于多样性,在于主动的创造,而算法作为一个优秀的工具,能带来效率,同时也带来奴役。
一家伟大的公司知道工具的作用,却更重视人的可贵。
相信拼多多也知道这一点。
在拼多多5周年庆祝大会上,黄峥说到“本分”是公司的基础价值观,同时他也谈到了,“人”是最宝贵的资产。
希望正在引领时代的互联网巨头们,不要把这样的价值观,只当做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