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屏幕也能维持感情(触碰如触电的亲密伴侣)
隔着屏幕也能维持感情(触碰如触电的亲密伴侣)想象一下,在洗脸结束的尾声,你闭着眼用手找毛巾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它的样子,当摸到疑似物体时大脑会仔细比对触觉感受到的大小、质地等等信息,以免误拿旁边的那条擦脚巾。其实不太被重视的触觉要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如果你语文学的还不错的话就会知道有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就是用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将不同的感觉交错转移,比如“你今天的打扮有螺蛳粉的香气”,“这碟叉烧的口感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一样”。这种所谓的“通感”在我们脑中是切实存在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作为视觉动物的人类为什么在描述爱情时,特别爱用“触电的感觉”呢?
这种所谓的“触电”通常发生在男女皮肤之间的触碰,它也理所应当是一种触觉感受。
说起来也很奇怪,我们通常说的五种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偏偏在终身大事上会依赖排在第五的触觉,当然也有人更相信虚无缥缈的“第六感”。
其实不太被重视的触觉要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如果你语文学的还不错的话就会知道有一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就是用在描述事物的时候将不同的感觉交错转移,比如“你今天的打扮有螺蛳粉的香气”,“这碟叉烧的口感和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曲一样”。
这种所谓的“通感”在我们脑中是切实存在的。
想象一下,在洗脸结束的尾声,你闭着眼用手找毛巾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它的样子,当摸到疑似物体时大脑会仔细比对触觉感受到的大小、质地等等信息,以免误拿旁边的那条擦脚巾。
这种视觉与触觉整合的过程是已经被证实的现象,有很多研究通过对脑部区域的检测,发现我们在仅进行触觉感知的时候,大脑的视觉皮层同样会被激活,并且二者是在生理层面就已经存在关联。
我们在触摸事物的时候,甚至能在脑中根据触摸的性状、大小和质地形成对应的图像。对于后天失明的人来说触觉几乎就是替代视觉识别物体性状、大小、质地的唯一选择。
在进行触摸质地判断过程中位于枕叶的视觉中枢也会被激活 [1]
对于常人而言,我们自然不会拥有盲人那样敏锐的触觉,可能无法通过触摸来辨别和判断大多数事物。根据研究实验,盲人手指要比正常人敏感度30%-36.6%(两点域)。
可是如果面对的是让你“触电”、朝夕相处、肌肤之亲的伴侣呢?有没有可能只通过触摸皮肤就辨认出你亲密的伴侣呢?
这样的疑问其实并不新鲜,也有很多有意思的社会实验想要求证这个问题。要理性的分析它,我们要一步一步来看。
手指的触觉足够敏感吗?假如我们手指的触觉精度无法分辨皮肤的微小差异,那我们整个探讨的话题就会变得没有意义。
按照常理,我们会用“婴儿般娇嫩”或“衰老粗糙”这样的词来形容皮肤的触感,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常人是能够轻易的通过抚摸就能分辨出不同皮肤的差异。
但是感觉终究是虚无缥缈的,要客观分析还得看研究数据。
手指摩擦触觉感知过程示意图 [2]
手指是我们触觉感受器分布最密集的部位,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在我们指腹的皮下分布着4中感受器(麦斯纳氏小体、梅克尔氏小盘、鲁菲尼氏终末、帕西尼氏小体),它们组合在一起,能够感受压力、温度、拉伸等等变化。
简单来说,这4种感受器能够让我们分辨物体的硬度、粗糙程度、纹理质感、温度这些属性。
皮肤的基本结构及4种感受器(黑框框出)[2]
举个例子,假如我们用手摸帆布,首先手指接触到帆布,我们通过感受压力的变化能够知道这是一种表面比较硬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的手指感受到帆布反馈而来的温度变化,能够感知这是一种导热不太快的东西,肯定不是金属。再通过手部的对帆布的摩擦,我们能够感受到表面的粗糙度和薄厚。
这些过程我们在短短的一瞬间就在脑子里判断完成了,最终得出结论,这是一种质地比较硬比较粗糙的织物。
对于辨别不同的皮肤这一项任务来说,皮肤的差异在于表面粗糙度、硬度、弹性。
在胖瘦程度相似的情况下,手部皮肤较薄硬度和弹性差异并不大,所以区别皮肤最重要的参数就是表面粗糙度。
人手指划过物体表面时的触觉精度其实非常高,最小能够区分1微米左右的凸起,如果把这个凸起与手指头作对比,类似于山峰之于地球(比例大概万分之一)。
而人类的皮肤粗糙度是远大于这个数值的。
一项178名成年女性参与调查显示,她们颧部和眼角处皮肤的平均粗糙度都在4微米左右,皮纹最高点到最低点的值在6微米左右,远大于手指1微米的触觉精度。
换言之,以我们手指触觉的精度完全足够感受成年女性面部皮肤的凸起或粗糙程度,换成手部的皮肤更是绰绰有余的,这也符合我们的生活经验。
真的能靠皮肤区分不同的人吗?
如果我们的手指能够感受出皮肤的细微差别,那为什么还会出现无法通过皮肤辨认伴侣的结果呢?
原因在于皮肤的变化实在太大了。就算不摆数据,仅凭生活经验我们也会知道敷完面膜之后脸部皮肤会变得更加光滑有弹性。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还是那个178名女性参与的那个脸部皮肤粗糙度调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都有差异,秋季的颧部皮肤测量数据比夏季的要高出45%,眼角皮肤的数据则高出47.7%。
这其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就是相对湿度,眼角皮肤还受到紫外线辐射水平的影响。
季节变化对女性面部皮肤粗糙度的影响 [4]
相对湿度能够影响皮肤的含水量,尤其是对于那些皮肤受损程度高的个体。夏季烈日当头的中午你的皮肤可能摸起来很糟糕,等到一场雷阵雨后,空气相对湿度变大,皮肤就可能变得更加平滑。
除了这些环境因素,还有一些个人因素,比如是否使用护肤品。就算是最普通的护肤霜也能很大程度地改变皮肤的触感。一般护肤霜中都含有羟基、胺基、羧基等亲水基团,可能够吸收水分从而提高皮肤的含水量。
皮肤含水量的变化能够影响皮肤表面的摩擦系数、粗糙度、弹性、硬度,这些被影响的指标基本涵盖了我们通过触摸能感受到的部分。
除此之外,角质层的厚度也对皮肤触感有很大的影响。使用磨砂洗面奶或磨砂膏能去除皮肤表面老化的角质层,因此同样会减小粗糙度、降低摩擦系数。
我们知道从统计上来说,男性皮肤的表面粗糙度普遍大于女性,原因是男性皮肤的角质层更厚,但经过磨砂护肤品的处理后,男性皮肤的粗糙度和女性之间的差异不仅消除了,甚至能反超。
不同性别受试者使用3种磨砂洗面奶后皮肤表面粗糙度 [5]
去除老化的角质层后,皮肤的渗透率增加,保湿的成分更容易作用于皮肤,从而增加了皮肤的含水量,不单单只是降低了表面粗糙度。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想要探讨的问题里,通过触摸皮肤来辨认伴侣是非常困难的,搞不好真的连男女都无法分辨。
可能也会有人提出质疑,这些个人化的因素是相对固定的,如果成为习惯的话应该不会成为辨认障碍吧?
对不起,护肤品也是有时效的,使用后也会逐渐恢复到皮肤原本的状态,这个时间通常也就是几个小时。除非你能主动通过时间心算校正这种变化,否则就别想了。
使用保湿护肤品后皮肤摩擦系数随时间的变化 [6]
同一个人的皮肤状态可能要比女人心更难猜,天气干燥了有影响,太阳暴晒了有影响,抹护肤品了有影响,出汗了也有影响……
最关键的是这些影响全都可能发生在一天之内,甚至是几个小时之内,别说是用手触摸了,就算是用专业的仪器测量也没办法用某一时刻的皮肤状态去辨认某一个人。
总而言之,不管当初触摸时有没有“触电的感觉”,不管你有多熟悉另一半的方方面面,不管你的触觉是不是足够敏感,遇上皮肤这个说变就变的最大人体器官,肌肤之亲也不管用。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亲自挑战一下。
*参考资料
[1]傅凯峰. 质地与形状的视觉辨别中的触觉成分[D].浙江大学 2009.
[2]陈思. 皮肤摩擦触觉感知的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6.
[3]张冰玉. 手指皮肤摩擦感知功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4.
[4]万苗坚 苏向阳 谢淑霞 黄涛 谢小元 龚子鉴 郑跃 易金玲 关晓敏 赖维.季节因素对广州地区健康女性面部皮肤粗糙度指标的影响及校正[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10 17(05):340-343.
[5]翟正绘. 去角质洗面奶对皮肤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2.
[6]翟正绘 李炜 庞强.去角质化妆品对皮肤摩擦性能的影响研究[J].摩擦学学报 2012 32(06):606-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