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什么要抬高粮价(范仲淹下令米商抬高米价50)
范仲淹为什么要抬高粮价(范仲淹下令米商抬高米价50)“今日范某劳请诸位前来一聚,长话短说,今日范某邀请各位前来的目的便是商议龙舟赛会一事。”富商们一听傻眼了,这位爱国爱民的大臣怎么今天改了性子贪图响了开来。要知道此时的杭州路上流民不断,灾民横尸遍野,这位新上任的知府怎么还有闲心来赛龙舟呢?范仲淹的举动看傻了周身的随从,他们心想难不成大人在访问民间后受刺激得了失心疯不成?但周围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范仲淹又做了更多令人咂舌的事情。紧接着范仲淹就召集当地的富商大贾来到府邸集会,富商们来之前各个胆战心惊,生怕范仲淹就救灾一事向他们要钱,但来之后,范仲淹一开口就让他们傻了眼。公元1049年,范仲淹时任杭州知府。但此时的杭州还不是我们如今印象里“人间天堂”、“东南第一州”,当61岁的范仲淹来到杭州后,当地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马路上都是堆积的尸体和流民。面对这一惨况,范仲淹率先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发生了,随
提到范仲淹,想必大家脑袋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岳阳楼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身影,但谁能想到,这位出了名的“父母官”却在闹饥荒时哄抬米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闹饥荒哄抬米价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在古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人口众多,土地稀少的现状导致了小农经济下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境。
在北宋年间,中国多发自然灾害,在公元960年到公园1127年的短短一百多年间,前前后后就记载发生了八百余次灾害,平均每年八次的灾害使得百姓们都叫苦连天。
公元1049年,范仲淹时任杭州知府。但此时的杭州还不是我们如今印象里“人间天堂”、“东南第一州”,当61岁的范仲淹来到杭州后,当地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马路上都是堆积的尸体和流民。面对这一惨况,范仲淹率先下令开仓放粮,赈济灾民。
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范仲淹发现,杭州的居民不仅没有因为政府开仓放粮而获得救济,反而日子过得更加艰苦,饿死的流民越来越多,受灾变成流民的人也越来越多,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爱民如子的范仲淹随即展开了一番调查,他深入民巷纺间调查实情,一番调查回来后,范仲淹就作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决定。首先,他抬高米价,要知道,当时受灾情影响,原本一百文一斤的大米已经暴涨到一百三十文一斤,但范仲淹却嫌其涨价太慢,通过调整的手段将大米直接哄抬到一百八十文一斤,涨幅达到50%。
范仲淹的举动看傻了周身的随从,他们心想难不成大人在访问民间后受刺激得了失心疯不成?但周围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范仲淹又做了更多令人咂舌的事情。紧接着范仲淹就召集当地的富商大贾来到府邸集会,富商们来之前各个胆战心惊,生怕范仲淹就救灾一事向他们要钱,但来之后,范仲淹一开口就让他们傻了眼。
“今日范某劳请诸位前来一聚,长话短说,今日范某邀请各位前来的目的便是商议龙舟赛会一事。”富商们一听傻眼了,这位爱国爱民的大臣怎么今天改了性子贪图响了开来。要知道此时的杭州路上流民不断,灾民横尸遍野,这位新上任的知府怎么还有闲心来赛龙舟呢?
听到范仲淹的一番话,众人皆不明所以,面面相觑,此时有一位做稻米生意的商人站了出来说道:“大人,今年受灾情影响,赤地千里,就算我们这些有些小财的也快揭不开锅,谁又能有闲心和余力关心赛会啊,眼下燃眉之急是赈灾啊大人。”
面对商人的劝告,范仲淹却无所谓地摆了摆手,“今年的赛会无论怎样是一定要办的,往年的赛会从端午开始只办几天,但今年我们要办的越大越好,而且此次在赛会上赢得头奖的队伍可以免除三年的赋税。”范仲淹这一句话下去,周遭的商贩便再没了议论,纷纷打道回家组建赛队去了。
在商量完赛龙舟的事情后,范仲淹一个转身又去召集了各寺院的住持僧人,告谕他们说:“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住持们一听,太守今天是话里有话,点拨他们大修寺庙土木呢,于是在集会后也纷纷回到寺庙招募工人大兴土木。
与此同时,范仲淹也以“受灾年间工价低廉”为由返修官府的仓库和官员们的住舍,每天都雇佣一千多个工人前来修筑这些工程。
范仲淹的这一系列操作可看傻了周边的侍从,但“始作俑者”本人范仲淹却不以为意,反而每天撑着游船在西湖上唱歌宴饮,没事再去做做佛事。
在灾情当头,范仲淹作为官员却如此沉迷玩乐,这可让监察机关看不下去了,没过多久关于弹劾范仲淹的批文就呈到了圣上那里,批文中记载范仲淹担任杭州知府后不仅不体恤民情,赈济灾民,反而整天嬉戏游乐毫无节制,让官府、私家兴建房舍劳民伤财。
范仲淹一听被弹劾了就不乐意了,随后立即草拟了一篇奏章快马加鞭地送到朝廷。文中范仲淹对自己的种种行为做了申述,原来,范仲淹之所以宴饮和兴建房屋是为了调发有余的钱财,救济灾民,以工代赈。除此之外,自己大办赛事是为了吸引周遭的富商大贾来杭州游玩,那些富商一来就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平息灾情。而自己之所以哄抬米价,则是为了降低米价。
原来,自从范仲淹放出了一百八十文一斤大米的信息后,周遭的各路商贩都开始源源不断地将大米运往杭州希望赚取暴利,但他们一到杭州就傻眼了,因为此时运输大米到杭州的商贩实在是太多,以至于大米供过于求,价格也从一百八十文重新降低到了一百文。
经过范仲淹这一系列的操作,杭州的灾情很快就有所缓解,原本单纯的开仓赈济灾民远远不能解决灾情。反而是哄抬米价、以工代赈、举办庙会使得杭州再次兴盛了起来。
通过哄抬米价,杭州的米价被稳定到了正常市场价格,老百姓吃上了米,通过以工代赈,杭州每日有数万人获得了工薪,能够养活自己和家人,通过举办庙会,各地的富商大贾集聚带动了杭州及其周边经济的发展。在范仲淹实施新政的这段时间,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一个流亡的。
根据历史改编的救灾事件给与我们更大的冲击,但在范仲淹特殊赈灾措施的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经济杠杆。
要知道市场价格往往是依靠两只“手”进行调控的,一只手是“市场”一只不为人知的手便是“政府”,在饥荒的时候,百姓食不果腹,此时的粮食价格肯定是供给小于需求,粮价飞速上涨的。
为了赈济灾民,政府便开始免费发放粮食,但这一行为无疑是伤害了商贩的利益,因为有了免费的粮食,买卖他们粮食的人越来越少,商贩为了维持自己的利益就会拉帮结伙形成垄断,垄断时市场的价格规律作用会被压制,换句话说面对赈灾,商贩们反而会合起伙来抬高米价,维持自己的利益。
遇到这种行为,范仲淹则反其道而行之,抬高米价,让周边商贩集聚杭州,利用价格机制增加供给,这样一来供求一均衡,粮食的价格就自然而然降下来了。
贪官和珅粥中掺沙子救济更多百姓
“哄抬米价”竟比开仓放粮的效果还要好?范仲淹在救灾方面打的一手好牌。但除了范仲淹以外,历史上还有一位贪官因为熟知市场上的生意经,在救灾期间将赈灾将熬制的大米里面掺入沙子,救济了更多的灾民。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个贪官就是和珅,乾隆年间,和珅是当朝皇帝最为亲信的宠臣,一次在某地爆发饥荒,当地知府奏请乾隆开粮仓赈灾,并由朝廷拨付专项赈灾粮款。为了尽快解决灾情,和珅被派遣到灾地负责救灾。
但和珅一到受灾区就傻眼了,他发现在灾区有很多人浑水摸鱼。朝廷开仓放粮,设立粥场救济灾民,本意是为了让那些吃不上饭的百姓能够有粥吃,但朝廷济粥的消息一传出,四面八方的百姓都来吃粥,这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灾民,有的则是听说朝廷放粮来占小便宜的。
面对这种情况,贪官和珅却有着自己的办法。随后和珅下令将熬制的每锅粥里都参入一袋沙子,这样以来那些冒充灾民吃粥的人就悻悻而去,留下来真正需要救济的灾民能够喝到足够的粥。随后没过一段时间,当地的灾情就很快稳定,许多受灾百姓都对和善感恩戴德,和珅也高高兴兴地回京领命了。
而在后来,和珅救济灾民往粥里掺沙土的事情被著名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改编成为了新的片段。
在片段中和珅与纪晓岚去调查燕城官员侵吞赈灾粮款一案,到了受灾地区,纪晓岚对于和珅将粥换成喂牲口的麸糠和草料气愤不已,练练逼问,面对纪晓岚的质问,和珅的扮演者王刚说了这么一段台词:“纪先生有所不知啊,这一斤口粮可以换三斤麸糠,这就等于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了。”
古代的救灾机制
直到后来,范仲淹的“以工代赈”等救灾方法也被广泛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古代救灾的机制也愈来愈完善。接下来就让我们来介绍一下中国古代完善的救灾机制吧。
到了封建时代晚期中国的救灾机制已经相当完善,嘉庆年间的《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曾记录了十二种救灾的措施,分别是备祲、除孽、救荒、发赈、减粜、出贷、蠲赋、缓征、通商、劝输、兴工筑、集流亡。
一是提前储备粮食;二是消除病虫害;三是救济饥荒;四是开仓救济;五是减少粮食出售;六是借出钱粮等物给灾民;七是免税赋税;八是暂缓征收税赋;九是增加贸易;十是鼓励绅商捐资救荒;十一是大兴土木,以工代赈;十二是召集背井离乡的流亡百姓。
而其中最为经典的缓解灾情的方式便是赈济,赈济因其方法的物资不同从而主要分为四种——赈谷、赈钱、赈粥、工赈。自古以来,赈谷、赈钱是救灾中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式。康、乾以前,赈谷的数量、时限均无一定的制度,大体上视灾情而定。
如康熙九年赈淮、扬灾民,“人给米五斗,六岁以上十岁以下半之。”是一次性赈济。若按日支给,则每口日支三四合至七八合不等。乾隆四年,正式制定出统一的标准,即大口(十六岁以上者)日给米五合,小口(十六岁以下至能行走者)二合五勺。盛京旗地、官庄地、站丁等灾赈米数,大口月给米二斗五升,小口减半,比各直省要多。
赈谷有不方便的或赈给不足的,可以赈银代替。赈济的期限,也于乾隆七年确定,分几种情况而定。一是急赈,即地方凡遇灾害,马上给予抚恤,不论成灾轻重,不分极贫、次贫,一律赈济一个月。二是大赈,即经过勘灾、审户之后,根据受灾的轻重,按极贫、次贫,分别给予不同时间的赈济。
三是展赈,即大赈赈毕之后,灾民生计仍然艰难,或次年青黄不接之际,灾民力不能支,临时奏请再加赈济。四是摘赈,即选择应该得到赈济的老病孤残者等给予赈济。盛京旗地、官庄、站丁的赈期也有优待。
赈济的另一种方式是赈粥。清代赈粥以设厂为主。开始秩序有些混乱,后来清统治者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如发签领粥,男女分拨设栅相隔等,粥厂秩序才得到改进。粥厂的地点一般设在近城之处,远在四乡则于二十里内各设一粥厂,照煮赈米数按口月给一次,使远者也可得赈。
施粥的对象主要是流徙的灾民。京城每年赈粥的时间从十月初一至次年三月二十日,在这段时间里,京师五城按城设厂煮粥赈济,每城日给米二石,柴薪银一两。直省省会也按照京师五城的作法在每年冬月煮赈。清代施行赈粥的做法虽然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它毕竟救济了不少饥饿的灾民,因此仍不失为一种简便易行、又见效快的赈济方式。
工赈也是清代经常施行的一种赈济方式。即由官府兴办一些大的工程,主要是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招募灾民进行劳作,然后给以赈银。这样既有利于农业生产和防治灾害,又救济了许多灾民,的确是一种最为积极的救灾办法。
工赈给银的标准,除按日记值外,还有按土方给银的做法,例如修堤,一般每土方给米一升,银一分。工程险要、土质浮松的,则每方再加给夯实银一分余。若为开河,旱土方给米三升,水土方给米四升五合。
除了赈济外还有其他许多的救灾方式,这些救济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为平民百姓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
不过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自然风险的抵抗能力越来越强,科技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提前预知灾害,将损害降到最低,对于古代灾情的救济,您还知道什么方法吗?在下方评论区说说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