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背水一战vs当年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VS背水一战)
现在的背水一战vs当年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VS背水一战)然后呢,重点在这里哈:项羽带着小弟们过河后,把船沉掉,煮饭的锅子也摔破,烧掉帐篷等物资,一个人带三天的粮食,用来表现大家的必死之心,视死如归之心。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史记·项羽本纪》
虽然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性质相同,都好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家汪汪汪一片不怕死地乱叫,然后上去就把敌人干爆了。
但实际上,背水一战背后的战法精妙深微,远远胜于破釜沉舟。
一
先来看看史记如何记载破釜沉舟的: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带着小弟们过河后,把船沉掉,煮饭的锅子也摔破,烧掉帐篷等物资,一个人带三天的粮食,用来表现大家的必死之心,视死如归之心。
然后呢,重点在这里哈:
项羽带着小弟与王离率领的秦军大战,就双方拳拳对碰,火星撞地球,深深地撞了九次,然后项羽把它的甬道绝破,才大破之,活捉了王离。
这个甬道是干嘛的呢?
章邯令王离、涉间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
——《史记·项羽本纪》
章邯先前命令王离、涉间围攻巨鹿,章邯的大军在南面,修筑甬道来输送粟米粮食。
看明白没?
并不是项羽破釜沉舟赢的,你破釜沉舟又怎么样?你霸王无敌有怎么样?统一六国的秦军照样能与你硬碰硬、钢碰钢足足九次。
要不是你绝我甬道,我还能继续跟你钢!
不过也确实项羽更钢一点,秦军没了粮草后,就彻底不行了。
楚军以一当十,神勇非凡,那些作壁上观的诸侯无不震恐,后来参见项羽,都是跪着前行参拜项羽的,而且都不敢抬头看,比鹌鹑还鹌鹑。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就是项羽破釜沉舟的大致过程。
二
在《亮剑》中,楚云飞曾对李云龙说:
“在黄埔,画图作业是基本,不会画图怎么打仗?你说你不会,我不相信,我看你使用地图挺熟的呀。”
李云龙哈哈一笑:
“咱天生就能看图,我在家的时候做过篾匠,我参加红军给师长当警卫员,咱第一次看图,就觉着那不是地图,真山真水一目了然。师长说:‘你装什么有学问,你去看看,你给我指出来。’咱上去一指,全对。师长说:‘嗨,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
很显然,我们都知道,李云龙楚云飞更知道:
打仗都要看地图,因为哪里打阻击?哪里埋伏?哪里撤退?都要融汇于心,才能得心应手。
我们韩信的背水一战,就是研究地图后,所生成的战法。
我想,当韩信研究过那里的地形后,一定会哈哈大笑:“此乃上天赐我兵仙用武之地。”
看地图你就懂了。
你发现了什么?
对,这根本不叫背水,这分明是山水形胜,用毛主席最喜欢的宋代陈亮的诗《念奴娇·登多景楼》的: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争雄势。
形象一点,就是在微水前面,搬了三座上甘岭!!!
只不过这边的微水,是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长江天堑用来在防范敌人身上。
赵军人虽然很多,但到了这三座上甘岭面前,就是攻城战了。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围了还得等时间杀死他,让他们做时间的敌人,但赵军20万明显不够啊。
看明白没,一水横陈,连岗三面的争雄势。
简直是死生相融之地,退后一步,就是微水,死啦死啦滴;
往前一步,有三座上甘岭,拼命太有意义了。
韩信把自己士兵的心理与敌人士兵的心理,拿捏得实在是太到位了!!
司马迁真的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如果不是我看地图,我都不知道这个背水一战,前面还有三座上甘岭。
好,现在我们来复盘一下韩信的这次破赵之战:
1、韩信先做好情报工作,知道敌人不会用李左车的打我“七寸”之计;
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
——《史记·淮阴侯列传》
2、于是,韩信放心大胆地率领大军正面在井陉口赵军壁垒处,与赵军大战;然后韩信亲率的大军佯装败走,并遗留下大量可以争功的汉军旗帜;于是赵兵骄傲起来,乌泱泱地抢着棋子,口中污言秽语,要活捉韩信那小子;
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於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
——《史记·淮阴侯列传》
3、然后韩信在三座上甘岭这里背水一战,赵军在这儿攻不动了;然后撤军,攻守易势后,韩信就开始组织兵力反攻;
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史记·淮阴侯列传》
4、在赵军回城的路上,发现营中都插上了汉军的红旗,原来韩信早就派了二千轻骑兵,到赵兵营地拔旗易帜;
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
——《史记·淮阴侯列传》
5、这下赵军人心大乱,四处奔走,赵将杀人也抵不住;
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赵将虽斩之,不能禁也。
——《史记·淮阴侯列传》
6、于是汉军的轻骑兵与重新从三座上甘岭里杀出来的汉兵,两面夹击,赵兵大败,成安君陈余被斩杀,赵王歇被活捉,天下大震。
於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斩成安君泜水上,禽赵王歇。
——《史记·淮阴侯列传》
总结下来,可以想见,韩信的破赵之战,背水一战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他还要依靠山形的因素,进行阻击;还要倒旗弃甲,以骄敌心;还要拔旗易帜,震慑敌心;还要2000人行军,保持隐蔽,还得有一支灌婴机动性强的骑兵。
敌我双方的实力强弱,就在韩信的算计下,慢慢互换了,大势就倒到了汉兵这一方,最终汉军的胜利就势所必至岂有他哉了。
但很显然,汉兵在三座上甘岭上面临的攻击,不会比真实上甘岭的范弗利特弹药量残酷,而且我军的作战意志也远远高于汉兵;而且依托有利地形展开全面阻击这种事,我军实在是太熟悉了,毕竟我们是一直在山沟沟里打游击打出来的;
以上就是韩信背水一战里面的道道。
三
很明显,韩信背水一战的道道要远远胜于项羽破釜沉舟的道道。
项羽与秦军狂干九次,自损八百,才用了个绝其甬道的方法,把秦军干下去。
而韩信是通过一系列系统化的计中计,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步步攻心,御驾亲征 假装败逃、背水一战 上甘岭阻击、骑兵机动 拔旗易帜,一连串一气呵成的动作,让敌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后彻底兵败如山倒。
很显然,破釜沉舟的战法真的是破釜沉舟基本就囊括了;
而背水一战的战法真的不是一个背水一战能够囊括的了。
但是,老百姓平常人,更容易接受这种“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这样简单化的逻辑,头脑一热往上冲这种也更容易传播,像韩信那种费脑子的战法不细细研究很难懂,就不容易传播了。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项羽很简单,就是个武力值bug的武夫,他的破釜沉舟很好理解;
但韩信就是大脑的肌肉远胜项羽了,他的背水一战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备,就更见精深奥妙了。
难怪世人都称韩信是“国士无双,略不世出。”
还有,项羽的破釜沉舟最早记载于《孙子兵法·九地》。
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孙子兵法·九地》
孙子明确说,就是要让士兵破釜沉舟,就跟驱赶羊群一样,把他们投到险地,这样他们才能死战,这都是将军要考虑的事情。
迅速奋战则能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区,叫做死地。
项羽的破釜沉舟只不过是对“死地”的理论套用罢了。
而韩信的背水一战确实对“死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并且还有一套组合拳的打法,就更加变幻无穷了。
因此,韩信的背水一战,最早记载于他死后的司马迁之手。
一个是直接搬用,一个是创新发展,背水一战优于破釜沉舟太多了,韩信优于项羽太多了。
四
看完我的分析,大家明白:为何背水一战比破釜沉舟更厉害了么?
其实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在那里,但真正读懂读通读透的又有几人?!
而想要真正读懂读透,就必须要:
掌握人生底层算法,看透古今天下大势。
高科乘龙:掌握人生底层算法, 驾驭古今天下大势。 [读史 · 国学 · 成长 · 赚钱 · 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