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没有同理心的人打交道的感受(从真假熟人谈拒绝与受惠背后的亏欠心)
和没有同理心的人打交道的感受(从真假熟人谈拒绝与受惠背后的亏欠心)说我们害怕拒绝别人,不如说是我们本身更畏惧拒绝本身。在我们还未拒绝他人之前,我们就已经在脑海中将拒绝的恶果演变了种种可能,这是以自己的主观为参照去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当我们拒绝时,依旧会产生亏欠心理。少了特殊关系的连接,自身的重视程度更谈不上。只是我们一直都被“老好人效应”羁绊,我们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我,希望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而始终自我挣扎,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讨好型人格”。重视的程度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对血缘的重视、对知己的重视。也可以说是珍惜,因为珍惜,所以会维护,我们会尽力避开影响彼此关系的不良因素。然而当偏差出现时——拒绝的出现,我们清楚它势必会带来弊端,却又不知如何补救这是拒绝背后的亏欠心理也就暗含我们的无力感与惧怕。 (2)“假熟人”的存在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假熟人”更多是作为礼貌的存在,例如我们每天见面相视一笑、互相问候的邻居,从前并不要好的同学,又或者是并无交际的同事。“假熟人”
哲学的世界里,事物都伴随正反两面一起出现。亏欠心理之下也是同理,若它的积极意义里面看到的是知恩、付出偿还,那么消极意义里用“物极必反”这个词,我觉得尤为恰当。
1.拒绝背后的亏欠心理谈到亏欠心理,那就不得不要说一下“拒绝”,拒绝他人所带来的亏欠感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已极度攀升。此处的他人又可分为“真假熟人”,“真假熟人”之分是一个相对新奇的概念,但在《圆桌派》中谈中国式人际关系当中就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真假熟人”并不牵强,我们对于二者是不尽相同的情感波动。
(1)若是要是给“真熟人”加上一个概念,大许就是与你的日常息息相关的同时与你的情感相接的人,可能是与你血缘相关的亲人、交好甚深的朋友亦或是与你共事的伙伴。
在“真熟人”这样的概念下,拒绝后的亏欠心理会尤为强烈。一是基于你们所处的这层关系的特殊,二是基于我们本身对于这层关系的重视度。有些关系是天生携带的,例如亲戚之间的血缘关系;有些则是自己选择的,比如侃侃而谈的好友关系、互帮互助的同事关系。无论是本身携带还是后期选择,特殊关系的存在都要求我们比与他们相关的常人相比,要做得更多、更好——或者可以说是更“仗义”。这也是双方认定的,所以拒绝背后的亏欠心理也就暗含我们的愧疚感。
重视的程度就更加不言而喻了,对血缘的重视、对知己的重视。也可以说是珍惜,因为珍惜,所以会维护,我们会尽力避开影响彼此关系的不良因素。然而当偏差出现时——拒绝的出现,我们清楚它势必会带来弊端,却又不知如何补救这是拒绝背后的亏欠心理也就暗含我们的无力感与惧怕。
(2)“假熟人”的存在我们一点都不陌生,“假熟人”更多是作为礼貌的存在,例如我们每天见面相视一笑、互相问候的邻居,从前并不要好的同学,又或者是并无交际的同事。“假熟人”假就假在我们本身对这些关系的不确定性。
然而拒绝的亏欠心理在这些关系中也同样受用,但是当你从前关系凡凡的老同学再度联系你,寻求帮助时;当你平时并不交际的同事,来找你帮他完成某项工作时。我们的第一感觉是:意外。
当我们拒绝时,依旧会产生亏欠心理。少了特殊关系的连接,自身的重视程度更谈不上。只是我们一直都被“老好人效应”羁绊,我们太考虑别人的感受我,希望给人留下好的印象,而始终自我挣扎,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讨好型人格”。
说我们害怕拒绝别人,不如说是我们本身更畏惧拒绝本身。在我们还未拒绝他人之前,我们就已经在脑海中将拒绝的恶果演变了种种可能,这是以自己的主观为参照去看别人的心理投射。
“受惠”为何又会出现亏欠心理呢?这就是一个“度”的问题了。
(1) 同样还是围绕着“真假熟人”,假若按照前面的“真熟人”的划分,那么关于受惠产生的亏欠心理,一般认知应该是不会存在的。但其实若是一定放松这个范围,除去至亲,就是最大的限度了。
“真熟人”可以说是一种平衡,我们应当清楚,很多时候维系这种关系的,是我们的等“价”交换获得的平衡,这种“价”,可以是情感,也可以是利益。这样的说法似乎将本高尚的关系显得低俗又功利了,
但是约翰·杜威曾经说过:“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希望被赞美。”
等价的交换是一种回应,一种同样让我本身感到重要性的回应。
如此一来,我们不计较细节且维系着大平衡,或许在特殊的关系下用受会并不恰当,但是一旦那种情况出现,亏欠心理自然随着而来,心里就会失衡。
(2) 我反倒觉得“假熟人”下受惠的亏欠心理相对简单。单关系层面,在“假熟人”处的受惠,并不会涉及关系重大的事情,这样所受的亏欠也不会觉得过大。再有因为关系并不特殊,对于自身亏欠心的弥补大多只需走寻常礼数,无需考虑不到对方的诸多喜好。互帮互助、礼尚往来。
与拒绝不同,受惠在一定程度上带给人的亏欠心理是更强烈的,毕竟我们很明显地处于被动的一方。这个时候,无论是“真假熟人”我们都要注重“度”这个问题了,
曾经有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施惠给丈夫的朋友来到家中做客,丈夫和妻子说明当时受人恩惠难以回报,妻子指示种种方法给丈夫问是否足够报恩,丈夫都说不能够,最后妻子说:‘那你只能把他给杀了’。朋友听到这后,落荒而逃。
“物极必反”,亏欠心理若是得当,那可以说是此人知恩善良;若是过激,那便极其容易催发各种消极情绪,适得其反。
(1)你很好、你值得。若是因为拒绝他人而感到亏欠,我们应当明白,首先拒绝是我们拥有的权利,倘若是理所不能及、甚是觉得不合理的请求,那么拒绝也是理所当然。你很好,你在做自己。
若是因为受惠于别人而感到亏欠,那首先我应当恭喜你——你在别人眼中肯定是个很不错的人,别人愿意给予你帮助。你的良好作风与真诚品质值得你感受善意。
(2)来日方长。无论我们如何压制不住亏欠心,也不要太急于回报,那样会显得我们刻意又讨好,反而会令对方反感。因为你的过于激烈的反应,会让对方产生自己的行为只是为了你的报答,误会你对他们人格有质疑。从而影响你们之间的交往。
滴水之恩不一定要是要“涌泉”相报,也可以是“涓涓细流”滋润人心。
@山鸟归 山鸟归、听代代音,探世事情,我在这里等你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