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千山莫忘初心的读书笔记(丁寻昉拜读岁月如歌有感)
走过千山莫忘初心的读书笔记(丁寻昉拜读岁月如歌有感)对此我深有同感,为了减轻爹娘的负担,照顾弟弟妹妹,我也恨不得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在曾经近乎绝望的日子里,我一直坚持读书、写日记。几十年里,日记犹如知己般一直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一页页日记见证了我在迷惘中笃定,在泥淖中坚强,在顺境中警醒,悠悠前行路上的不断成长。我为自己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之余坚持这样一个习惯,倍感充实和欣慰。半百之年的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中年人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不易,段老师更是如此。段老师面对种种困境,知难而进,从不退缩。作为家里的老大,他省吃俭用,既要养儿育女,孝敬老人,还要资助弟弟妹妹完成学业,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家风在段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之人的一次心灵对话”,此言极是。爱书之人,总有阅读至忘我境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放下心爱之书。《岁月如歌》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是段老师六十余年风雨人生的追忆。
昨天晚饭后儿子在客厅和他的朋友视频聊天,我趁机躲到书房里,细细地品读了滕州市高级语文教师段修桂先生的散文集《岁月如歌》,直到凌晨一点,才恋恋不舍地合上书卷。
段老师比我年长十几岁,和他相识是因为我在吴勇老师的公众号“走进滕州”里读到了一篇文章《济宁情缘》,一下子就被段老师优美而质朴的文笔所吸引。于是通过吴老师打听到了段老师的联系方式,互相加了微信,成了笔友。聊天中得知,他的大学同学吴晓君老师是我单位的同事,祖籍济宁,这个世界真是太小了!
仲秋时节,段老师在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给我寄来了他的著作《岁月如歌》。因为疫情严重不得不宅家的缘故,直到10月9日解封后我才拿到手里。当晚拜读了序言部分和前面的两篇文章,之后每天忙着上网课、批改作业,再加上一堆家务活,没能如愿读完。昨晚和今天全部读完,总算了却了一桩心愿。
纵观全书,近50篇文章,大至家国纪事,小到方言俗语。童年趣事、求学岁月、乡土民俗、走亲访师,杏坛忆旧、地方风物、衣食住行、书序文评、传统节日……乡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桩桩、一幕幕,在段老师亦庄亦谐的笔下,都像过电影一样呈现在我的面前。品读之后,如沐春风,如饮甘霖,令人回味无穷。我一边品读,一边在感人至深处用红笔和尺子勾画出来,以加深印象,间或用三言两语写下点滴感悟。
“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高尚之人的一次心灵对话”,此言极是。爱书之人,总有阅读至忘我境地。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放下心爱之书。《岁月如歌》正是这样的一本好书,是段老师六十余年风雨人生的追忆。读后掩卷沉思,令我不由得心生感叹,时有春夏秋冬,人有少壮中老,逃去如飞的每一个日子都充斥着生活的五味杂陈。作者笔触之细腻,情感之丰富,思考之深邃,学识之渊博,令我心生敬意。尽管未曾谋面,却让我隔屏结识了一位敬老爱亲的孝子,一位忧教忧学的师者,一位宅心仁厚的君子,作品的字里行间无不折射出段老师厚重的人文修养和浓烈的家国情怀。
年逾花甲的段老师大半生的经历,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群的集体回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从书中的《剃头》《喝粥》《打瓦》《相媒》《扪虱年代》等文章,可以勾起人们对那个艰难困苦年代的怀念。天道酬勤,功不唐捐,段老师靠着刻苦和勤奋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登上了三尺讲台,成为了一位国家公职人员,这是多少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标!在那个刚刚恢复高考的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谁家的孩子考上大学就成为了百姓街头巷尾谈论的话题,令人艳羡不已。身为长子长孙的段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引领和激励着弟弟妹妹,一个个都通过读书走出了偏僻的乡村,改变了整个家庭的命运。对于茹苦含辛的爹娘而言,这就是最大的孝心!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时代如何发展,读书始终是改变个人命运、家庭兴旺、民族复兴的不二选择。
有道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随着交往的深入,我越来越佩服段老师的为人处世。今天我才知道,多年以来段老师身体一直欠佳,但是他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先后做好教育教学和机关公务工作,退休以后还在利用自己的特长为滕州市的乡土文化建设尽心尽力、献计献策。在琐碎的家务之余,段老师一直博览群书,笔耕不辍,一篇篇感人的随笔频繁见报,在滕州市文化圈里享有很高的声誉。但他为人低调,令我这个七零后的小弟肃然起敬。
半百之年的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每个中年人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和不易,段老师更是如此。段老师面对种种困境,知难而进,从不退缩。作为家里的老大,他省吃俭用,既要养儿育女,孝敬老人,还要资助弟弟妹妹完成学业,这不是一般人能够做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传统家风在段老师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彰显。
对此我深有同感,为了减轻爹娘的负担,照顾弟弟妹妹,我也恨不得把一个铜板掰成两半花。在曾经近乎绝望的日子里,我一直坚持读书、写日记。几十年里,日记犹如知己般一直陪伴着我,不离不弃。一页页日记见证了我在迷惘中笃定,在泥淖中坚强,在顺境中警醒,悠悠前行路上的不断成长。我为自己在繁忙的工作和家务之余坚持这样一个习惯,倍感充实和欣慰。
段老师和夫人都是机关公务员,家境已经不错,他写书、出书纯粹是为了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和满足。有人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格局境界的塑造、情感价值的提升,都离不开铢积寸累、日就月将地读书。
《岁月如歌》里还有一篇篇抒写思念家乡的文字,勾起了我心底或浓或淡的一缕缕乡愁。天命之年的我远离故土三十余年,因为天遥地远,总是和家人离多聚少。读完《香椿飘香》《辞灶》《过去的年味》《拜年》《上坟》《我的初中时代——这也是一代人的初中时代》《大龄插班记》等文章,不知不觉间,泪水盈满了我的双眼,跟着段老师的文字我再次回到那个让我魂牵梦萦、朝思暮想的小村庄……
与床榻为伴26年的父亲于去年春末夏初在克拉玛依辞世,我怀着一种极其沉痛的心情,抱着老人的骨函经过乌鲁木齐和济南,一路辗转回到滕州东部千山脚下的老家——熟悉而又陌生的南辛村,让父亲大人入土为安。处理完家父的后事,母亲就留在了大妹和弟弟身边。父亲走了,娘不习惯住在县城弟弟的家里,就又回到了那座住了几十年的老屋。一年多的日子里,我几乎每天都会打电话给母亲,仿佛唯有如此,才略觉心安。
相信每一位传统的中国人都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乡愁亘古以来就是被抒写、被演绎的永恒话题。正如滕州籍知名书画家、作家王学仲先生诗中所言:“日日梦乡关,荆河绕廓湾。风光何处好,还是旧家山。”文字浅显易懂,但句句见深情,写出了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心声。而段修桂老师的这部《岁月如歌》,以一篇篇文字,一个个物件,一段段往事,一样样习俗,替我们远离家乡滕州的游子们,写出了这种乡愁,让我们的爱乡之心有所皈依,也使我们的思乡之情得到了共鸣!
多么渴望疫情能早日缓解,让我再回一次老家,听一听村后的十字河淙淙的流水声,喝一碗香气四溢的白粥,尝一口酥脆可口的馓子,到丁家林给父亲和祖辈上一炷香,磕几个头,再抱一抱日渐年迈的白发娘亲,重温那埋藏在灵魂深处的乡愁。
——E N D——
作者简介:丁寻昉,山东滕州人,曾用名丁德勇,笔名丁易。新疆克拉玛依市某中学英语教师。八十年代中期来新疆求学和工作,受父亲影响,自幼喜欢古典诗文,闲暇时寄情于文字,以安羁旅之心。
“滕州文学”投稿邮箱:tengzhouwenxue@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