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最牛的3所二本高校(泉州石狮这些学霸)
福建最牛的3所二本高校(泉州石狮这些学霸) 榜眼攻读。隆庆《泉州府志》记载:灵秀山“上有小岩,昔人结庵其侧,海潮至则石润,退则石燥,因名海潮庵。”海潮庵位于金相院大殿后方,依山而筑。南宋时,有一位叫石起宗的晋江少年在这里勤学苦读,身处鸟语花香与袅袅梵音之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乾道五年(1169),这位少年进京赶考,榜眼及第,起初在朝廷任官,其后任漳州通判、徽州知州。灵秀山水孕育了石起宗浓厚的书生意气,他为官清廉,善字画,工诗赋,著有《经史管窥》。政务之余,石起宗好学不倦,所得俸钱大部分用于买书,他常说:“藏书数千卷,胜良田万顷。” 王十朋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乾道四年至乾道六年(1168—1170)出知泉州。到泉州上任时,王十朋宴请所属的七县县令,席间他作了一首七绝:“九重宵旰爱民深,令尹宜怀抚字心。今日黄堂一杯酒,殷勤端为庶民斟。”这首诗意在告诉县令们要多关心民间疾苦。虽然仅在泉州任职2年左右,但王
山明水秀 环境优美
王十朋题刻
金相院
海潮庵
6月16日,石狮教育大会隆重举行,开启“逐梦——家门口的优质教育”的新征程。回首石狮的人文毓秀,有着俊采星驰的荣光。耸峙在石狮西南的灵秀山,峰峦叠翠,山明水秀,高树葱郁,古刹深幽,是一个修身养性的好地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历代有不少文人俊彦慕名前来,或登临揽胜,或研学读书。本期文化看点,让我们倾听石狮市博物馆馆长李国宏的讲述,来细数那些曾在灵秀山上留下印记的学霸们。
1 荟萃状元、榜眼、探花
状元题诗。“小小精蓝亦自奇,一峰灵秀隐幽姿。无缘细听山僧话,太守偷闲只片时。”灵秀山上摩崖石刻珍贵而富有内涵,这首《咏灵秀山金相院》就是其中之一,出自一位状元之手——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十朋。时任泉州太守的王十朋为整治龟湖塘水利工程,鼓励农桑,风尘仆仆登临灵秀山察看地形,当他踏进金相院时,住持喜出望外,一面热情招待,一面滔滔不绝讲起灵秀山金相院的奇异风光,还拿出笔墨要求太守题诗。一向礼贤下士的王十朋没有回绝,但可惜公务繁忙,他并没有太多的闲情逸致,急笔挥毫七绝一首,便匆匆下山而去。短短一首诗描绘了灵秀山的清幽俊奇,让“小小”的金相院声名远播。1935年,这首诗被重刻于金相院门口应潮窟左侧的崖石上,成为金相院中诗意的一景。同时,也留下一位勤政爱民的状元郎的高迈剪影。
王十朋于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金榜题名,高中状元,乾道四年至乾道六年(1168—1170)出知泉州。到泉州上任时,王十朋宴请所属的七县县令,席间他作了一首七绝:“九重宵旰爱民深,令尹宜怀抚字心。今日黄堂一杯酒,殷勤端为庶民斟。”这首诗意在告诉县令们要多关心民间疾苦。虽然仅在泉州任职2年左右,但王十朋积极兴修水利,发展生产;重建贡院,重修北楼;还屡次拿出自己的薪俸来赞助郡学,每月亲自为生员讲经释。王十朋与泉州结下不解之缘,政绩显著,素为泉州人所敬仰。
榜眼攻读。隆庆《泉州府志》记载:灵秀山“上有小岩,昔人结庵其侧,海潮至则石润,退则石燥,因名海潮庵。”海潮庵位于金相院大殿后方,依山而筑。南宋时,有一位叫石起宗的晋江少年在这里勤学苦读,身处鸟语花香与袅袅梵音之中,一心只读圣贤书。乾道五年(1169),这位少年进京赶考,榜眼及第,起初在朝廷任官,其后任漳州通判、徽州知州。灵秀山水孕育了石起宗浓厚的书生意气,他为官清廉,善字画,工诗赋,著有《经史管窥》。政务之余,石起宗好学不倦,所得俸钱大部分用于买书,他常说:“藏书数千卷,胜良田万顷。”
石起宗与王十朋还有过交集——石起宗中榜返乡时,泉州知府王十朋在忠献堂接待新第先归者五人,王十朋即席赠诗《新第先归》:“四海英才入网罗,清源龙虎姓名多。经魁兰省得人杰,策射枫庭收甲科。奎宿呈祥前未见,纬星还舍首相过。一杯忠献堂中酒,名节相期要不磨。”还特地写了一首《赠第二人石察判起宗》,诗中末句写道:“试观忠献堂中像,亦是当时第二人。”“当时第二人”即指唐朝欧阳詹和宋朝曾会、韩琦皆中第二人,以赞誉石起宗榜眼及第。《王十朋全集》中还收录了《答石察判起宗》一文,对石起宗寄予“不负所学,对国之忠”的期望。
探花题联。灵秀山上与探花有关的印记是一副楹联,位于金相院大门两侧的石柱上,“火宅莲花,众生无异相;金身茎草,百派总归源。”联语乃明代著名书法家张瑞图所撰。晋江人张瑞图万历三十五年(1607)中探花,授编修,历任礼部尚书等职,曾入阁辅弼,身居相位,是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与董其昌、邢侗、米万钟齐名,有“南张北董”之号。明崇祯年间,容卿蔡姓族人捐资重修金相院,据传,族人蔡炳龙是崇祯四年(1631)进士,任大理寺评事,他特意邀请张瑞图为金相院题联。张瑞图擅长楷、行、草,而尤以草书最有成就,其笔势奇纵恣肆,风格独特,在当时“阁帖”盛行中别树一帜。因此,张瑞图的书法向为人们所重视,清末民初出版的《楹联名迹》《楹联墨迹大观》都曾收入张瑞图的对联墨迹。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甲进士只有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是每科进士中的佼佼者。状元王十朋、榜眼石起宗、探花张瑞图虽然朝代有先后、科第不同时,但都在灵秀山留下了印记,他们的好学风尚、清廉品格、诗文翰墨,为灵秀山的人文底蕴增色添彩。
2 同榜兄弟进士留题刻
金相院大门两侧的石柱上,有一副以“灵秀”为冠头的楹联:“灵钟鹫岭一禅定,秀挹狮原万象新。”清新隽永,意味深长,为林骚所题。林骚,字叔潜,号醒我,自号半村老人,是清末民初泉州著名诗人。林骚天赋聪慧,入胞兄林翀鹤塾馆读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以第一名秀才进泉州府学,试卷得“句有惊天”的批语。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与林翀鹤同科中进士,官府赠“同怀同榜登科”匾额。林骚中进士后,授镇江知县,却无意仕途,告假归里,醉心诗文,主持泉州温陵弢社多年,著述《半村诗集》。林骚书风精炼凝重,运笔方圆兼施,体势遒劲,规矩中见飘逸之韵味,笔势平和朴实,笔触轻灵,浑然天成。
巧合的是,灵秀山也有林翀鹤的题刻,就在与金相院主体建筑相邻的功德林,“功德林”三个字即林翀鹤所书,书风俊逸秀丽,运笔轻快飘逸,善藏锋,不见其出入处,别具韵致。弘一大师视之为当世福建书法界第一流人物,评价“斯人若居通都大邑,则书名大振矣”。同榜兄弟进士的题墨为灵秀山谱就了一段士林佳话。
3 石光学子读书处
新中国成立初期,地处海防前线的石光中学为了师生安全及确保正常教学秩序,于1950年春季迁校至金相院。据当年的老教师回忆,当时初中各年级共设六个教室,以寺院的厅堂和内院作为教室,前落天王殿作为学校办公室及卫生室,院前大埕作为露天大礼堂,师生们还自己动手在寺院东面开辟了一个体育场,设有篮球场、排球场及单双杠等体育设施。同时,僧尼宿舍一部分借给教师居住,并设立图书室,寺院大厨房也借给学校使用。那些日子,每到清晨,山坡到处书声琅琅,晚间,自修室里学生聚精会神地温习功课,老师认真教学,学生勤奋学习,形成了良好的校风和学风。
1950年,在晋江全县的中学会考中,石光中学吴再权夺得会考第一名。此后,曾在金相院锻炼学习的51届庄天山、52届许清辉、53届高仲明都摘取了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石光中学成为当时取得晋江县初中会考四连冠的名校。1950年7月,学校奉命迁回原址,灵秀山给师生们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这段时间虽然短暂,却在石光中学校史上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孕育了人才辈出的文化气质。
灵秀山钟灵毓秀,一批批得其灵气的“学霸”从这里走向四面八方。宝盖山的雄奇大气与灵秀山的飘逸俊俏,体现了石狮历史文化刚柔相济的特色,充满着张弛有度的和谐之美。(胡丹扬/文 茅罗平 李荣鑫/图)
来源:石狮日报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