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老人的大儿子唐斌,专门设了一个房间作为家庭的书屋。在书屋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杂志。老人和儿子各自翻阅喜欢的书籍,不时讨论几句,神情怡然。不过,当记者走进老人的书屋,“真相”已不言而喻。诗书弘文,耕读传家。如今年过八旬的农民夫妇,在坚持劳作之余,依然会用闲暇时光捧起书本阅读,启迪着子孙后辈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求。村里有个爱看书的老农民记者来到李洪财老人家时,他正和老伴唐祖秀一起搅拌饲料,喂着一大群的鸡鸭。在到来之前,虽然听资源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李洪财老人一大家子,都是爱读书的人,而老人更是村里出了名的“爱读书”。但当乍看到忙着家务事的老人,得知他在村里务农了一辈子,记者还一下子难以把眼前的这个老人和介绍中的“爱读书”联系在一起。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1)

幸福的一大家子。(翻拍照片)

山沟沟里走出本科生 硕士生 博士生

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书香之家”

近日,资源县县委宣传部向本报推荐了一户位于该县两水乡塘洞村的幸福家庭。这个位于大山深处的大家庭,以耕读传家,五个儿子中就有三个分别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被村民们赞为“书香之家”。撑起这个大家庭的,是一对普通的农民夫妇。

诗书弘文,耕读传家。如今年过八旬的农民夫妇,在坚持劳作之余,依然会用闲暇时光捧起书本阅读,启迪着子孙后辈们保持对知识的渴求。

村里有个爱看书的老农民

记者来到李洪财老人家时,他正和老伴唐祖秀一起搅拌饲料,喂着一大群的鸡鸭。在到来之前,虽然听资源县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李洪财老人一大家子,都是爱读书的人,而老人更是村里出了名的“爱读书”。但当乍看到忙着家务事的老人,得知他在村里务农了一辈子,记者还一下子难以把眼前的这个老人和介绍中的“爱读书”联系在一起。

不过,当记者走进老人的书屋,“真相”已不言而喻。

老人的大儿子唐斌,专门设了一个房间作为家庭的书屋。在书屋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书籍和杂志。老人和儿子各自翻阅喜欢的书籍,不时讨论几句,神情怡然。

据唐斌介绍,虽然父亲是地道的农民,甚至连小学也没读过,但是父亲早年的一些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没有知识、文化的烦恼。在经过努力自学之后,父亲不仅能识文断字,而且爱上了读书看报。

老人的三儿子李庭华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不少村里的乡亲在农闲时分基本都是靠打牌或者聊天消遣,但是父亲却不一样,“他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是对读书的热爱,却让他不同于其他的普通农民。”李庭华还说,父亲年轻时最喜欢读《参考消息》等大报,以此了解国内外大事,更以此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开阔自己的视野。

唐斌说,尽管现在年岁大了,眼神也越来越不好,但是父亲经常会抽出空闲的时间,坐在房前屋后的僻静处,独自阅览一些书刊杂志,让他们这些后辈,深感佩服。

肩挑背扛撑起“书香之家”

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让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李洪财、唐祖秀夫妇特别注重孩子的教育。

据李庭华介绍,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们一家8口人,包括父母、母亲唐祖秀的继父,外加他们5个男孩。全家人挤在一座并不宽敞的矮木屋内,日子过得很清贫。不过,那时候,他和其他兄弟从父母的口中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只要能读书,哪怕砸锅卖铁也要送你们去读。”

唐斌回忆,在生产队集体经济的年代,父母除了参加生产队的劳动,为了填补家用,筹集儿子们的读书费用,他们还忙着管理自留地,不辞辛劳地去做一些副业。

最让李庭华记忆深刻的,是父母冬天去挑石灰。以前冬天村里要到临近的一个河口乡的灰山烧石灰,从那里挑一担石灰进村子,不同生产队因距离不同会有几毛钱的差价。挑石灰必须得清早起床,靠着手电筒的光走到石灰窑的地方。常常,走到目的地,挑石灰的撮箕已落着不少冰雪,而人更是冻得瑟瑟发抖了。父母各自挑起一百多斤的石灰,步行几公里回到村里,最终每人能换得一块多钱。

正是靠着父母的肩挑背扛,家里的五个兄弟都读上了书。

唐斌说,他自己成绩不是特别好,但是父母支持他高考,甚至省吃俭用让他补习了两次。在父母的坚持下,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们一家走出了三个大学生,其中三弟取得了广西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五弟取得了厦门大学的博士学位,被村里的乡亲誉为“书香之家”。

得益于父母重教的优良家风,如今,家里的孙辈中已经走出了3个大学生。文脉延绵,再次成为村里的佳话。

乐善好施美名扬

除了重视教育成就“书香之家”,李洪财、唐祖秀夫妇的乐善好施,也是村里的美谈。

上世纪80年代,塘洞村的一个自然屯发生火灾,烧毁了房屋3间。尽管当时家里的经济也特别紧张,但李洪财夫妇除了给受灾户钱粮的支持,还专门腾出自家住房的一处屯放粮食等杂物的屋子,让受灾的一家4口临时居住,以解燃眉之急。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李洪财利用闲暇时间缝衣服补贴家用。虽然村里的裁缝不止李洪财一个,可是村里的很多乡亲都愿意选择到他的家里来缝衣服。不仅是因为李洪财的技术好,收费低,更因为他从不贪小便宜,处处为别人考虑。一些裁剪下来的零碎布头,李洪财都会充分利用,帮忙做一些小衣裤、口水搭等实用的小物品。

唐斌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用自己的勤劳持家。偶尔,父母也需要向别人借一些口粮,但是只要有比自家更贫苦的乡亲前来借粮借钱,父母都很慷慨地答应,哪怕因此过得更拮据。

乐善好施的家风,至今依然得到很好的传承。李庭华说,如今,每当村里有红白喜事,在家务农的四弟李小兵只要知道,都会代表父母和他本人表达心意。在外工作的几个儿子,对待村里发生的一些天灾人祸,只要知道,都及时伸出援手予以帮助。

勤劳带来健康和幸福

采访结束后,记者注意到,均已年过八旬的李洪财、唐祖秀夫妇开始了不停的忙碌:一会儿爬到屋后的山坡捡拾柴火,一会又回家清扫庭院……

“靠劳动谋生,靠劳动致富,靠劳动带来幸福。”李庭华说,这是父母坚持了一生的信条。虽然如今的日子过得宽裕了,但父母从来没有停止劳作。如今,妈妈除了喂养一大群的鸡鸭,每年还要喂出3头大土猪。父亲呢,不论日晒雨淋,都要坚持室外劳作。就算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做的割草、砍柴等活,父亲依然坚持去做。

最让子孙后辈们钦佩的是,两个老人大半辈子的辛勤劳作,不仅撑起了一家人的幸福,还帮助二老锻炼了健康的体魄。两个老人身体都特别硬朗,很少生病。

如今,除了大儿子、大儿媳和四儿子、四儿媳在家,其余的儿子和孙辈们都外出读书或工作。每年春节,一大家子赶回到小山村,围坐在父母身旁,让父母享受儿孙绕膝之乐。为了让父母平时也能常常看到晚辈们,在外的家人专门给二老做了个易拉宝,把家里所有人的照片都附在上面。

唐斌说,若说幸福是什么,对于一个大家庭而言,“和睦”二字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看着易拉宝上的全家福,两老笑容灿烂。幸福的味道,正悄悄蔓延。

桂林晚报记者秦丽云 通讯员舒小芩/文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摄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2)

在一起吃饭,锅里最好的肉,儿媳总是首先盛到老人的碗里。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3)

老人和儿子们都爱读书。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4)

在家门口,儿媳给正在看书的老人送来了一杯水。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5)

书香满屋和孩子们的孝顺是老人之福。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6)

孩子们做个易拉宝,把家里所有人的照片都附在上 面, 两老“想看就看”。

老人爱心图书室(资源八旬农民夫妇撑起一个)(7)

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身体都很硬朗,经常结伴去劳作。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