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临别前突然吩咐汪东兴: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临别前突然吩咐汪东兴
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临别前突然吩咐汪东兴: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 临别前突然吩咐汪东兴毛泽东与朱德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毛泽东
黄昏时,眼见红军己弹尽,12名战士刚好将一门尚未修好的迫击炮拉上山来。然而,打出的第一发炮弹,哑了;第二发,仍是哑炮;只剩最后一发炮弹了。千钧一发之际,仿佛是天遂人愿,这最后一炮不但打出,而且端端正正在山下敌军指挥所炸响!红军趁势杀声大起,敌军仓皇逃窜,乘夜色夺路奔下山。
第二天清晨望去,山下早已空无一人,敌人四个团连夜撤走了。
当年秋天,毛泽东以澎湃的诗情,写下那首著名的《西江月•井冈山》: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与朱德
如今,72岁高龄的毛泽东又一次兴冲冲快步登上了黄洋界哨口。
“这就是黄洋界啊!这就是我们当年和敌人几次较量过的黄洋界啊!”毛泽东振奋地对张平化、刘俊秀等人说。
毛泽东的豪迈和喜悦之情深深地感染着大家。
站在哨口上,放眼望去,叠翠的群峰、盘旋而上的公路和山下茨坪镇栉比鳞次的新舍,尽收眼底。
毛泽东
山风,拂乱了毛泽东的头发,鼓荡起他身上穿着的灰色风衣,他毫不察觉,只是向站在身边的刘俊秀赞叹着:“井冈山的交通建设发展得不错嘛,上山难的问题是解决啦。”
“报告主席,现在进出井冈山已有两条公路。一条,由黄洋界直通宁冈、永新;另一条,由拿山、秦和通到吉安!”刘俊秀俨然一个前沿指挥官在向统帅汇报情报那样准确无误。然后,他接着报告了近几年江西修筑了数千里乡村公路,兴建了几百座大中型水库,还创办了上百个垦殖场……
毛泽东
毛泽东饶有兴味地听完刘俊秀的汇报,感慨道:“一晃38年过去了,”他右手的拇指与中指在空中轻轻一弹,“就这么快,一弹指之间的工夫啊,可谓人生易老天难老。井冈山却变得更年轻了,变化大哟!38年前,秋收起义打长沙后,敌人前堵后追,从长沙到井冈山,一千多里路走了半个多月,可这回坐汽车,两天就到了,从从容容。还是机械化好啊。”
毛泽东到了井冈山就好像到了家。他觉得陪他从长沙而来的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及夫人是自己的客人,他不能冷落了客人,于是,转身招呼他们:
“来呀,咱们在这里照张相吧。”
张平化夫妇内心里正渴望在井冈山上同毛泽东合影留念,又不好意思开口,如今毛泽东主动邀请,他们赶忙欣喜地站了过去。
就在镌刻着毛泽东的词《西江月•井冈山》的纪念碑前,摄影师的镜头对准了毛泽东与张平化夫妇。
张平化
那一刻,毛泽东的眼光正眺望着云中时隐时现的坚定不移地向上盘旋而去的井冈公路。
毛泽东:我就不相信这里的山走不出一条路来!茨坪宾馆的服务人员事先已知道毛泽东的睡觉习惯,所以在他下榻的卧室中特意安放了硬木板床。但是,他们没想到毛泽东吃饭也是那么随便、简单。毛泽东坚持只吃井冈山红米饭和几样时令菜。而且,他们觉得毛泽东对待饭菜简直到了吝啬的程度。
吃饭时,盘里剩下吃不完的菜时,毛泽东总是把剩菜夹到一起,口中犹自念叨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随后通知站在身旁的服务员:“留着它们,下顿饭给我热热再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