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大运河非遗的人是谁(揭开大运河非遗的)
揭开大运河非遗的人是谁(揭开大运河非遗的)的动作,枯燥、乏味,这一把普通的剪刀已陪伴她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练就,很需要耐心,每天都要重复同样 经过50多年的艺术实践,已年过七旬的张秀芳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 想象力。她告诉记者,剪纸是个 功夫活、细致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如果愿意静下心来细赏这场非遗展,倾听百余项非遗精品共述的这段运河传奇,相信你不仅能近距离体味传统工艺的文化根基与美学风格,甚至能听见这些非遗珍宝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的“呼吸”声。
扬州剪纸 一剪之巧夺神工
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大运河沿岸的古城扬州,自古以来受吴文化的影响,其剪纸形成了线条流畅、清新雅致的独特风格,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包含了文化、历史、文学、美术的多重属性。郭沫若曾赞美扬州剪纸“曾见北国之窗花,其味天真而浑厚。今见南方之剪纸,玲珑剔透得未有,一剪之巧夺神工,美在民间永不朽。”
大运河非遗展现场所展示的数幅扬州剪纸作品,线条清新流畅、细腻柔美、飘逸灵动,它们正出自扬州剪纸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扬州民间艺人杰出代表之一张秀芳老人之手。
经过50多年的艺术实践,已年过七旬的张秀芳练就了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
想象力。她告诉记者,剪纸是个
功夫活、细致活,并非一朝一夕就能
练就,很需要耐心,每天都要重复同样
的动作,枯燥、乏味,这一把普通的剪刀已陪伴她走过了半个多世纪。
1981年,张秀芳赴德国科隆出席民间剪纸交流活动,在科隆的两个月里,她剪出来的作品被抢购一空。随后 1982年又前往美国夏威夷和日本参加剪纸交流学习。1984年,受邀前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为世界博览会做剪纸表演。同年8月 再次赴日本做剪纸艺术的交流……张秀芳曾先后五次出国将扬州剪纸艺术推向世界。
张秀芳告诉记者,剪纸受到工艺语言的制约 不能像毛笔一样皴、擦、点、染般表现出物象的质感、体积、虚实,只能通过线条的开合、粗细、长短等展现出物象的肌理效果、空间层次和节奏韵律。剪纸作品的构思要随着个人习惯走,不一定从固定的位置剪,基本规律则是“由底向上、先里后外、从小到大”,并遵循“圆如秋月、尖如麦芒、方如青砖、缺如锯齿、线如胡须”的二十字剪法要诀。简单的造型不需要打稿,直接剪即可;对于复杂的图形,要用一支没油的圆珠笔在纸上先描线然后再剪。剪时剪刀放在纸的下方 便于看清楚剪刀的走向,然后一气呵成。
南通板鹞风筝 奏响“空中交响乐”
得风则鸣,其声随风抑扬--这么浪漫的乐器,你能猜到这其实说的是风筝吗?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南通板鹞风筝就能为你奏响“空中交响乐”。
中国风筝分为南北两派,各具特色,素有“南鹞北鸢”之说。南通板鹞风筝就属于南派风筝的一种,以其形如门板而得名,以巨大的彩画、布满音色宏亮的哨子著称。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承毅告诉记者,南通板鹞风筝制作技艺起源于北宋年间,千百年来一直传承发展于南通民间。板鹞风筝一般大小都在一米以上,最大的竖起有四五米高,重量较大,因此放飞要有一定的技能、体力和较大风力,所以板鹞的传承必须有适合的自然和人文两个要素,南通和南通人正是适合这个千年文化传统发扬和传承的地利人和之选。板鹞风筝制作工艺复杂,风筝上缀满大小不一的哨子,下部的特大哨子选用葫芦、毛竹、白果、龙眼、乒乓球等制成,鹞面上绘有神话传说等民间绘画,下部系两根几十米长的尾绳,升空后大中小哨口分别发出低中高音,五音和谐,悦耳动人,声及数里,宛似“空中交响乐”。
在南通地区 还有利用风筝预报天气、预测生产前景的民间习俗。郭承毅介绍,在盐业生产中,“晒灰”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为了避免“灰”被雨淋湿,盐民们就靠放风筝,通过听哨声、看风向来判断天气发展的趋势,哨声的变化可以提示高空空气的湿度,一旦发现有下雨的迹象则马上收“灰”,以免遭损失。另外,南通沿海渔民出海之前,还会放一种“六角形风筝”,在左右两个角上各扎一面小旗子,风筝放上天空后,可以从小旗摆向和飘动的急速程度来判断风的方向和风力大小,这种风筝被当地人称作“顺风旗”。
盐城东台发绣 天下一绝
漫步于展区,可以全面领略大运河沿线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遗的精
魂。在展区一角,记者被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吸引了目光,原来,这就是江苏省级非遗--东台发绣。
东台发绣源于唐代,已有1000多年历史。2009年,东台发绣被列入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发绣传承人陈伯余告诉记者,发绣,顾名思义就是用人的头发作为原料,以钩针作画笔绣制成各种图案的特种刺绣工艺品,被赞为“天下一绝”。与其他刺绣种类一样,发绣融书、画、印、绣、裱、刻等诸多工艺艺术于一体,但发绣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发丝。人的头发本身就很神奇,可保万年不褪色、不腐蚀。东台发绣的选材十分讲究,一般选用30岁以下女性、光泽好弹性好的头发。发绣艺术忠于头发原色性和真实性,利用头发本体色泽和细、柔、光、滑的特性刺绣作品,若是大型发绣作品,又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色泽、不同发丝的粗细柔硬,进行综合搭配。陈伯余说,发绣的一大神奇之处还体现在它的针法技巧上,除了运用滚针、缠针、接针、切针等不同针法,还通过“藏针”手法把头发接头隐藏在夹层中,这样整幅作品看起来就很平滑漂亮。
随着表现题材和艺术手法的不断丰富创新,东台发绣从最初的单一“墨绣”,发展为今天的“润色绣”“双面绣”和“双面异色绣”。如今,东台发绣不断推陈出新,作品也频频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大放异彩,闻名天下。 (作者:嵇刊 图片:吴宇 编辑:谢长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