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工作者的初心(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读后感)
法律工作者的初心(法律人的明天会怎样读后感)作者指出,成为受信任的专家顾问需要两方面的能力:第一,为客户设想出新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客户面对的复杂或高价值的法律问题。这种能力是基础和关键,并且也是人工智能和法律咨询公司、甚至其他同行不具备的能力;第二,为客户量身定做,受客户信任。第二个能力也重要前提,如果不受客户信任,那么即使是能力再强的千里马也可能无用武之处。因此能力一和能力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成为收信任专家顾问必不可少的条件。深耕疑难复杂案件,成为受信任的专家顾问。此外,在疫情影响下,原本对中低端法律服务不屑一顾的头部律师也开始准星向下,参与中低端法律业务竞争,这将使得传统法律服务行业竞争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年轻律师持悲观和茫然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但本书作者为我们指出了应对策略。二、年轻律师应当如何打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1
疫情期间,经主任推荐,我有幸读到这本书。坦诚而言,虽然对本书进行了粗略的阅读,但有很多内容我仍是一知半解,涉及到计算机领域以及国外专业术语的知识更是云里雾里。如果说在读完一遍后真的有什么启发或知识留存在我脑海中,那大概就是:法律行业的内卷化以及年轻律师如何打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一、法律行业的内卷化
根据百度百科的释义,“内卷”一词现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货膨胀” 。书中第一部分阐述的法律行业三大变革动力:事多钱少、准入放宽以及技术发展,都是促成法律行业不断内卷的重要因素。事多钱少导致我们不得不付出更多精力去追逐物质富足;准入放宽这一因素在眼下的中国体现得比较深刻:几何式增长的律师队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法律咨询公司等导致买方市场进一步扩大,供过于求的结果就是法律服务提供者不得不竭力打造竞争优势,或牺牲更多的个人时间来提升服务品质,或降低价格打价格战;技术的发展导致法律服务提供者在与同行竞争的同时,还要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
记得研二期间,我参与过导师的一个政府法规审核项目,当时使用的工具就是“智慧对比”的一个法规审核工具,使用者只需简单将被审文件及参照法规上传到网站,该工具便可迅速显示文件内容与法规冲突之处,由此可见技术的确可以取代部分简单的法律服务工作。
此外,在疫情影响下,原本对中低端法律服务不屑一顾的头部律师也开始准星向下,参与中低端法律业务竞争,这将使得传统法律服务行业竞争雪上加霜。在这种情况下,年轻律师持悲观和茫然的心理也是情有可原。但本书作者为我们指出了应对策略。
二、年轻律师应当如何打造自身的不可替代性。
1
深耕疑难复杂案件,成为受信任的专家顾问。
作者指出,成为受信任的专家顾问需要两方面的能力:第一,为客户设想出新的解决方法,来解决客户面对的复杂或高价值的法律问题。这种能力是基础和关键,并且也是人工智能和法律咨询公司、甚至其他同行不具备的能力;第二,为客户量身定做,受客户信任。第二个能力也重要前提,如果不受客户信任,那么即使是能力再强的千里马也可能无用武之处。因此能力一和能力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成为收信任专家顾问必不可少的条件。
2
积累专业实务经验,成为增强型实务工作者。
能成为受信任的专家顾问固然是好事,然而我想可能很多人再短时间内是无法达到这个目标的,更切实际一点的就是作出所提到的增强型实务工作者。我所理解的增强型实务工作者不可替代性在于:在某个领域深耕后所获取的庞大经验。虽然在面对高价值或疑难法律问题时,增强型实务工作者可能无法提出创造性的策略和思路,但他在该领域的经验是处理该问题时必不可少和不容忽视的,毕竟,在面对复杂案件时,往往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团队协作。此时,增强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能够为专家顾问提供判断和决策基础,同时还能够利用经验对该策略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
3
拥抱新兴法律行业,成为新型法律工作者
正如作者所阐述的,无论是专家顾问还是增强型实务工作者,毕竟都属于传统律师行业,其绝对业务量在整体上看还是会被不断压缩的,抱残守缺不可取,还需积极面对新机遇和职业。
作者所提到的很多新兴职业,如法律知识工程师、法律技术专家都需要一定的计算机功底,对我而言可能隔行如隔山,困难较大。但其提出的跨学科法律人才确是值得考虑和学习的,诚如作者所言,未来的法律人才需要多样化,才能在业内生存。如果认可传统行业会缩水,那么拓宽知识领域将是“开源”的选择。前几天我看了一个新闻,中伦律所一单创收3750w的律师费,其业务内容是帮助富创精密上市挂牌时草拟招股说明书,而操刀招股说明书原本应当是券商的工作,因此中伦律所此举开启了律师创收新领域,分到了券商的蛋糕。
如果中伦律所缺乏财务、金融方面的专业知识,恐怕即使富创精密找上门来,他们也无能为力。并且,在正常的诉讼和非诉业务中也会涉及到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如建设工程施工案件会涉及到工程建设、造价等方面知识,处理经济纠纷时会涉及到金融、财务知识等,因此作者提出的跨学科法律人才值得我们深思,在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能否有余力开拓知识领域,成为复合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