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小关节错位正骨手法名称(正骨整脊胸椎关节的矫正手法介绍-第6部分)
胸椎小关节错位正骨手法名称(正骨整脊胸椎关节的矫正手法介绍-第6部分)2、胸椎的 12 块椎体,也有 12 条肋骨附在椎体的旁边,使脸椎只能做少许的旋转。所以在矫正时,不必锁定,只作‘完全伸展’即可。1、颈椎的运动神经支配上肢,腰椎的运动神经支配下肢,但是胸椎(T1-T4)的运动神经却支配上肢和下肢。2、沿着椎体 T10 的后面向上画上延长线。3、这两条延长线必交于一点构成两个对顶角,正常的胸椎曲线其对顶角的角度为 43 度。如果大于 43 度表示胸椎曲线太弯了。 如果小于 43 度表示胸椎曲腺太直了。(二)特性和病源:
一、胸椎的特性和病源:
(一)胸椎的 X 先底片测绘诊判法
1、沿着椎体 T3 的后面向下画一延长线。
2、沿着椎体 T10 的后面向上画上延长线。
3、这两条延长线必交于一点构成两个对顶角,正常的胸椎曲线其对顶角的角度为 43 度。如果大于 43 度表示胸椎曲线太弯了。 如果小于 43 度表示胸椎曲腺太直了。
(二)特性和病源:
1、颈椎的运动神经支配上肢,腰椎的运动神经支配下肢,但是胸椎(T1-T4)的运动神经却支配上肢和下肢。
2、胸椎的 12 块椎体,也有 12 条肋骨附在椎体的旁边,使脸椎只能做少许的旋转。所以在矫正时,不必锁定,只作‘完全伸展’即可。
3、移位的情形以 T6-T12 最为常见。
二、诱发胸椎病变及疼痛的主要因素:
(一)‘胸肋关节’和‘小面关节’的功能障碍是反射疼痛的主要源地。
(二)脊椎两侧的肌肉和韧带的伤害引起局部疼痛。
(三)椎间板突出压迫神经根套,引起内藏病变。
(四)头晕、头痛和颈部的后侧痛,是由 T2 到 T7 引起的。
(五)触痛点和硬块大多会在 T3-T4 和 T4-T5 之间发现。
(六)T4 是上胸反射痛的主要痛源,要特别注意。
(七)T9-T12 为下胸的痛源。
(八)T12-L1 为腰臀的痛源。
(九)椎体破裂引起的病症,可以拖三个月之久。而肋骨破裂引起的病症,只有三个星期之久。在此期间无进一步的伤害时可自行痊愈。
(十)上胸疼痛常与颈部的病源的关系。
三、胸椎的检查
(一)检查各胸椎的横突情况:
1、病人伏卧,不可歪头,使整体脊椎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2、医师立于床边,用双拇指在脊椎的两侧逐一按压横突,并注意这两个同时下按的拇指那一个较高(应该两个指一样平,才是正常)。
(二)检查各胸椎的关节是否受限:
1、病人坐姿,将靠近医生之手臂弯曲,并将手放在头后。
2、医师的一手经病人的腋窝之下方,放在病人的颈后;另一手的拇指放在棘突间。
3、在医师向外旋转病人上身的同时,医师的拇指可触知关节的活动是否受限。
注:此法可用在低胸或高腰的检查。
(三)检查各胸椎间的肌肉情形:
1、病人坐于床后,双足踏在地上,双手相交叉置于颈后,双肘相并于胸前。
2、医师一手抓紧病人的双肘,使病人前弯或后仰;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触诊棘突间的肌肉活动,即可触知各椎体是否受限。
(四)检查各胸椎棘突的反应:病人伏卧,横推棘突。此法最为有效,可谓上列三项触诊法的结合。四、胸椎关节的舒缓:
(一)胸椎关节的舒缓手法:
1、病人伏卧,在胸或腹下放一枕头,以便使棘突露出。
2、医师站在病人的侧方,双手拇指重叠按在棘突上,向外侧推动棘突。
3、推 6-7 次即可。
注:如果脊椎向右侧弯,医师也可以采取此姿式,用其左手的手掌抵住向右侧弯,适常在 25°以下,都是用此手法矫正脊椎侧弯。
(二)胸椎关节的推拉舒缓手法:
1、病人伏卧,胸下最好垫一枕头。
2、医师立于病人的一侧,双手的拇指左右交互的顶牢上下相邻(如 T5 和T6)的棘突。
3、一拇指向左推,另一拇指向右推。病人的皮肤上不可涂油。
注:此舒缓亦可用于腰椎关节。
(三)胸椎两侧肌肉横向的舒缓手法:
1、病人侧卧,面向医师,头下放枕头,以保持颈椎与胸椎在一条水平线上。
2、医师的前臂放在病人的身上,拇指固定在病人的肋骨上,以双手的食指和中指施力,并从棘突的下方向上抓渤棘突,手指用力向肌肉的深层压,然后再向上抓,并沿脊椎推行,(皮肤上应该先涂一层凡士林软膏,以免伤害到皮肤)。
(四)胸椎两侧肌肉缝向的舒缓手法:
1、病人起伏,医师站在病人头顶的前方,医师的左手握住病人右手的肘上方,向上向内拉,使病人的上半身产生向上向内的旋转。
2、医师右手的拇指深压脊椎的棘突(向两侧的肌肉)自高 T 椎向低 T 椎(如T3 向 T9)方躺推压。
注:为使病人舒适,病人的头侧转向右方,并在舒缓的部位涂上凡士林,以免因磨擦伤到皮肤。
(十)胸椎 T4-T12 双豆状骨直压式矫正手法:俗称‘双手相叉法’
1、病人伏卧,全身保持放松。
2、医师站在痛的一侧,尽量靠近患者的臀部。
3、医师用交叉手将左右两手的豆状骨,放在痛椎(假设为 T6 左侧痛)的左横突上,和上一椎(T5)的右横突上。
4、病人深呼吸后,在病人吐气将完毕时,双臂垂直,用上身体重突然下压,即可听到“卡”的一声,完成矫正。
(十一)胸椎 T7-T12 直压式矫正手法;
1、病人尽量坐在床边缘,双腿放在床上;双臂左臂在下,右臂在上)上下重叠。瘦弱者其胸前可抱一枕头,以免造成疼痛而影响效果。
2、医师立于床边,面向患者脸部,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左手和在病人颈有背处,右手握成‘赞美手’,放在错位的关节处,使脊椎在后指与食(中)指之间。
3、病人先做一次深呼吸,然后抱着病人逐渐向后慢慢倒下,当病人身体压到医生的右手时(也是病人吐气完毕时),医师利用其上身的体重,突然向下施压,即可听到“卡“的一声,完成矫正。
注:1)病人双臂上下平行相重叠,而不是左右相交叉。
2)双师的前胸紧紧地贴在患者的右臂上(病人右臂在上,左臂在下),两人视为一体,减少碰撞。
3)把病人的头转向其左侧,以免造成两头相碰。
4)取掉一切头饰,耳环、眼镜、假牙、发夹⋯⋯等,以免矫正时造成伤害。
(十二)胸椎 T8、T9、T10 坐式矫正手法:
1、病人坐在凳子上,双手手指交织于头后。
2、医师立于病人身旁,左手拇指向外抵在 T9 的棘突右侧,右手抓病人的左肘。
3、前弯患者的身体,当紧张的肌肉感觉到 T9 时,即向左侧弯。当紧张的肌肉再度到达 T9 时,即向右(向内)旋转。此旋转的力与抵在 T9 棘突上的力相反,随即完成矫正。
(十三)胸椎及腰椎垫指直压棘突矫正手法:
1、胸椎垫压棘突矫正手法:胸椎 T2-T12 都可以用此法。 以矫正胸椎 T7为例病人伏卧,医师将右手拇指横放在胸椎 T6 的棘突的后下方左手垂直,并将豆状骨压在右手的拇指上。在病人吐气快完毕时,突然向下施压,即可听到“卡”的一声,完成矫正。
注意:矫正胸椎时,以 T7 为例,千万不可放在患椎 T7 的棘突顶上或后方,应放在前一椎 T6 棘突的后下方,顺着椎间板平面的倾斜度施压即可。
2、腰椎垫指压棘突矫正手法:以矫正腰椎 L3 为例病人伏卧,医师的左手拇指就横放在患椎 L3 的棘突的前方,顺着椎间板平面的倾斜度施压即可,而不可将左手拇指放在患椎前一椎的棘突后下方,这就是垫指压棘突法在胸椎和腰椎上的差异。
六,胸椎神经异常与皮神经节的关系及其症状:
注:按照 J.F.Bourdillon 的胸椎分类,将 C7-T4 分为高胸,T5-T10 为中胸,T11-L1为低胸,特此说明。
(1)高胸(T1,T2,T3,T4) 痛徵——
1)T1,T2,T3,T4 皮神经节反射区:
2)局部痛:在 T1,T2,T3,T4 两侧的肌肉有僵硬,绷紧的触感,且有压痛。
3)局部反射痛:
T1:手无力,肩膀疼痛,手臂内侧酸痛。
T2:手麻痹,肩膀僵硬,心胸痛。
T3:手软无力,脖子痛。
T4:心胸痛、肋间神经痛、反射到臀部痛。T2,T3,T4 神经异常会反射到前胸或肋间。T4-T5 可治耳聋及上胸痛。
3、运动受限——
1)T1 神经异常,手指张开困难。
2)T2 椎骨移位,即产生落枕的疼痛。
3)T1,T2,T3,T4 任一椎骨向后旋转,其同侧的肩部必上升。
4、检查手法——病人伏卧,用食指及中指,分别在脊椎的两侧,由 C7向下按压到 T6,先检查棘突的高低是否一致?是否在一直线上?再检查两侧肌
肉有无硬块、绷紧、损伤、肿胀、触痛之处。
5、舒缓手法——舒缓前应先用热毛巾热敷患处 15~20 分钟。 其舒缓手法
6、矫正手法——应先做 髂关节(SIJ)的矫正,再做患处矫正,然后再做颈椎 C1 和 C2 的矫正。此举的目的的不仅释放在刺激的患处的交感神经,同时要刺激副交感神经,使其恢复正常动作。T1,T2,T3 及 T4 的矫正手法;及兄弟椎疗法。
(2)中胸(T5,T6,T7,T8)痛徵——
1)T5,T6,T7,T8 的皮神经节反射痛区
2)局部痛:在 T5,T6,T7,T8 脊椎两侧的肌肉有僵硬、绷紧的触感,且有压痛或受限的关节。
3)局部反射痛:
T5:胸部疼痛,背部硬化、关节炎。
T6:胃痛,背痛,胸部反射到臀部痛。
T7:胃痛。 T8:脾痛。 T5,T6,T7,T8 神经异常,会反射到前胸或肋间。
3、检查方法——病人伏卧,先检查其棘突的高低是否一致?是否在一直线上?再用食指与中指,分别在脊椎的两侧,由上(T4)向下(T9)按压,寻找两侧肌肉有无硬块、绷紧、损伤、肿胀、触痛?或有关节受限的地方。
(3)低胸(T9,T10,T11,T12)痛徵——
1)T9,T10,T11,T12 皮神经节反射痛区:
2)局部痛:在 T9,T10,T11,T12 脊椎两侧的肌肉有僵硬、绷紧、压痛和关节受限的感觉。
3)局部反射痛:
a 向下反射痛到腰及腿。
b 下腹部疼痛(如图 7-30c 及 7-30d)。
3、检查主法——病人伏卧,先检查棘突的主低是否一致?是否在一直线上?再用食指和中指,分别在脊椎的两侧,由上(T8)向下(T12)按压,触诊两侧的肌肉有无硬块、绷紧、损伤、肿胀,或有关节受限之处。
七,脊椎侧弯
(一)脊椎侧弯
脊椎侧弯分为两种:一为结构性能超群的,是先天的,是不易矫正的。另一为功能性的,是后天的,是容易治疗的。 矫正的适当年龄:通常女孩在 16 岁半即停止骨骼的生长,男孩在 18 岁时停止骨骼的生长,所以女孩在 16 岁半以前,男孩在 18 岁以前为最适当的矫正年龄。 百分之七十的侧弯患者为女性,大多数都向右侧弯曲,因而右侧较左侧突出,右侧肋骨变成突弯,左侧肋骨变成平坦,棘突向左侧歪斜。 侧弯发病时期:从出生到三岁,尤以婴儿在一岁时发病较多。大部分的侧弯患者,是在十岁以前被发现的。 一般侧弯患者平均每年增加 1~2 度,而每怀一次孕过后,侧弯孕妇即增加 5~6 度。 正常人的肺活量是 4.03L±20%,而严重的侧弯患者,其肺活量仅为 1.49L 而已。 大约在 70%的侧弯病例中,贴衣,能成功的阻止了侧弯的继续恶化,贴衣应该每天穿着 23 小时,运动时也应该穿着。每隔三个月,贴衣就该调整一次,每隔半年就应该照一次 X 光,以便了解侧弯的情形。为可靠起见,患者应该穿贴衣 2~3 年。
侧弯的等级:
1、轻度:在 25°以下,用手矫正即可痊愈。
2、中度:在 25°~30°之间,要用立安达矫正床,矫正后,即需穿贴衣。
3、高度:在 60°以上者,要开刀动手术,但在 60°以下的侧弯,我们反对开刀。
(二)脊椎侧弯的矫正:
1、患者双手向上伸直,然后向前弯腰。
2、若侧弯的弧度变小,则是功能性,容易矫正。
3、若侧弯的弧度不变,则是结构性,不易矫正。
4、在 25°以下的侧弯,可用下面的方法矫正。也可以用利安达矫正床来矫正之。
5、超过 26°到 60°之间则需要用利安达矫正床矫正。原装的固定带和矫正带是丝质的宽带本人在数百个临床经验上所发现的经验是:用松紧的固定带和矫正带极为有效
6、利安达矫正床的使用步骤:
1)矫正前先热敷 10~15 分钟。
2)将矫正带安置在侧弯最突出的地方。
3)上胸(T1-T6)因为受两侧肩胛骨的影响,使用固定带效果大为降低时,就要加用拉颈椎的动作。
4)机器矫正的时间约 10~15 分钟。
5)每周至少矫正 3~4 次。
6)矫正完毕后一定要穿贴衣,否则刚刚矫正的地方又会回到原来(未矫正)的位置上去了。
下一次探讨一下关于《肋骨的矫正》后续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