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4、遣散部分宫廷服务人员3、停止为皇宫制作金银宝器太后经过深思熟虑 决定拥立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刘祜登基的那一年 东汉王朝正遭受着严重的天灾,鉴于皇帝只有12岁 没有单独执掌朝政的能力,于是邓太后(继续)临朝听制 确保王朝能顺利度过艰难局面,为缓解天灾对百姓造成的苦难 邓太后不搞形式主义,邓太后的措施:1、降低祭祀所需用度2、(转而采取)卖掉上林苑所养动物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不同利益体之间争斗不断,局势跌宕起伏。出现了很多年幼继位的皇帝,也出现了几个垂帘听政的太后,中间还有多场战乱,一度民不聊生,接下来,带你了解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1)

少年天子刘肇

公元92年 年仅14岁的少年天子刘肇,利用宦官作为联络人 将不可一世的窦氏外戚消灭 从而执掌朝政,此时的天下并不太平,从西域到凉州 甚至是荆楚之地 多有叛乱发生,刘肇选用有才能之士 终将多地的叛乱平息。

在此期间 少年天子也逐渐长大到了需要娶妻生子的年纪,按照先祖们留下的政治经验 迎娶一位功勋大臣之女是最好的选择,利用妻子家族打压其他家族 可达成制衡的效果,于是刘肇便迎娶了阴氏为皇后 迎娶邓绥为贵人,据《后汉书-皇后纪第十》记载,邓绥喜好读书 对许多时政问题都有自己的解法,加上她身材高挑 姿色出众 生活节俭 不爱化妆,在后宫中可以说是独树一帜了,天子刘肇对邓贵人的喜爱日益增长 这让阴皇后的处境极其不利,天下总是不缺落井下石者,公元102年 中常侍蔡伦 也就是那位改良了造纸术的宦官,诬告阴皇后行巫蛊之术 辅助邓绥由贵人变为皇后。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2)

邓皇后执政

邓绥虽然成功变为皇后 却一直没能生下儿子,加上皇帝刘肇体弱多病。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公元105年 邓皇后便收继刘隆为子,公元105年12月 年仅27岁的汉和帝刘肇驾崩,成为太后的邓绥以刘肇长子平原王刘胜自幼身患怪病为由,剥夺他继位的权力;拥立只有三个多月大的刘隆继承大统,这位中国历史上最小的皇帝 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皇帝,公元106年8月 (不满2岁的)汉殇帝刘隆悄然离世,汉和帝刘肇本就没有多少儿子 皇子又大多夭折,加之平原王刘胜被剥夺继位权 一时间 皇位竟然后继无人。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3)

太后经过深思熟虑 决定拥立清河王(刘庆)之子刘祜为帝,刘祜登基的那一年 东汉王朝正遭受着严重的天灾,鉴于皇帝只有12岁 没有单独执掌朝政的能力,于是邓太后(继续)临朝听制 确保王朝能顺利度过艰难局面,为缓解天灾对百姓造成的苦难 邓太后不搞形式主义,邓太后的措施:

1、降低祭祀所需用度

2、(转而采取)卖掉上林苑所养动物

3、停止为皇宫制作金银宝器

4、遣散部分宫廷服务人员

5、缩减皇宫为避暑取暖所准备的冰块柴火等物

6、减少各地上贡的物品

7、减免百姓赋税

但是东汉中期的天灾实在是太过严重,到了公元109年 就连京师雒阳也遭受饥荒 百姓易子相食,三公奏请太后 向天下豪强筹募粮食 并以各类荣誉爵位作为交换,(以捐粮换爵位所得)缓解百姓的困顿 太后深表认同,在对抗天灾、叛乱过程中 出现了几件对后世影响极为强烈的事情,邓太后受制于不能随意面见外臣的传统,除自己家族成员外 几乎只能以宦官为联络员,唯一的特例就是让太傅张禹住在宫中 每五天准许回家一次。

但是天灾导致王朝财政困难(叛乱等问题伴随而来),邓太后的兄弟邓骘(zh)打算放弃凉州之地 退守关中,太傅张禹援引属下(虞诩)提出的 放弃凉州反而更加不利的论述,使得太后没有听从其兄弟的建议 邓骘与张禹就此结下怨恨,不久 (唯一能沟通外界的大臣张禹就被罢免,邓太后内心也不愿意自己的家族太过强势 就以多种手段加以限制,另一方面 阎贵人(刘祜的一个贵人)为壮大自己家族的力量,以宦官诬陷李夫人(刘祜的另一个女人) (并逼死李夫人) 使自己成为皇后,从这几件事情中 不难看出,宦官势力虽身处权力斗争的漩涡之中 却基本没有受到打压

皇帝刘祜

公元121年 邓太后(邓绥)因病去世,皇帝刘祜为打压邓氏家族的力量 翻出一桩十多年前的旧案,当初邓太后曾剥夺平原王继承皇位的机会,而后 部分大臣因不满邓太后专权,密谋推翻皇帝和太后 另立平原王为帝 终以事情泄露而失败,刘祜假装听信邓氏家族也参与那场密谋的谗言,将邓氏家族强力压制(例如逼死邓骘),而为皇帝做伪证的宦官由此飞黄腾达,被太后架空了十几年的皇帝刘祜重掌朝政大权后,仍然面临着天灾多发的问题。

但刘祜并不像邓太后一样体恤民生,反而做出了大肆赏赐宦官和替乳母兴建豪宅的事情,皇帝身边的宦官江京等想要长期保持富贵,便与阎皇后勾结 诬陷太子刘保(刘祜的的儿子),公元124年 刘保被废黜 改为济阴王,公元125年 年仅32岁的汉安帝刘祜突然病死,成为太后的阎氏 想效法邓太后临朝听制。

便立年幼的北乡候刘懿为帝,然而阎太后并没有强力的政治手腕,仅仅几个月后 因小皇帝刘懿病故,宦官孙程等便乘乱杀死阎太后的爪牙江京,并号召大家拥立济阴王刘保,几日之内 阎氏家族就被消灭,刘保则成为东汉王朝第一个被宦官扶持起来的皇帝,孙等十九位宦官都被封为县侯,这个赏赐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在东汉 除了前期的大封功臣和后期的王朝末路,想要谋求封侯 是很困难的事情,在宦官们的推动下皇帝下诏,允许宦官收养继子 并以继子传承爵位,这让宦官集体得以延续自己的势。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4)

随着皇帝刘保年纪逐渐长大 产生了立皇后的想法,想必他也不愿朝政被宦官把持 希望能借着妻系外戚的力量制衡,当时皇帝有四位受宠的夫人 应该选谁当皇后呢?,刘保本想靠抽签选一位皇后 却被大臣(胡广)阻止,说这样选皇后太过草率 应当根据德行表现选择良家子女,皇帝思来想去 最终决定立梁家之女梁妠为后,本因抑制宦官权力的梁氏家族,忌惮宦官集团的强大 对抗措施有限,梁妠之父梁商甚至在死前还交待子孙要与宦官交好,在宦官、外戚的互相勾结下,政治腐败与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 百姓怨声载道。

梁太后执政

公元144年 年仅29岁的汉顺帝刘保去世,(1-2岁的)小皇帝刘炳继位,由此拉开了梁太后(梁妠)临朝听制的帷幕,公元145年正月 不满三岁的汉冲帝刘炳去世,梁太后拥立年仅7岁的刘缵(zuan)为帝,这个套路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只要拥立的是小皇帝 太后就能长期执掌朝政了,但问题是 小皇帝也有反杀母系外戚家族的时候,而且梁太后又不是刘缵的生母 这个隐患不得不防,公元146年 时年八岁的小皇帝刘缵 因不满梁氏专权,在朝会上恶狠狠的盯着梁氏集团领袖-大将军梁冀,对大家说:看啊 这位就是跋扈将军,梁冀一听就感觉不妙 皇帝说出这样的话 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梁一听就感觉不妙 皇帝说出这样的话 一定是有人在背后指使,万一哪天被这群人阴了怎么办,梁冀一不做二不休毒死了小皇帝(汉质帝)刘缵。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5)

梁冀毒死了这个小皇帝后 大家开始议论应当立谁为新皇帝,宦官曹腾谏言 蠡武侯刘志为人不是那么严明的,拥立他为皇帝 可保长久安稳,梁冀深表认同 随即拥立14岁的刘志为帝,并试图阻止皇帝迎娶其他家族之女,梁冀自以为手段高明 实际是愚蠢到极致,纵览东汉王朝过去的历史,新皇帝利用妻系外戚打压母系外戚从而执掌朝政 几乎是一个惯例,而天下的士人、豪强 通过提前押注的方式资助某一家族,从而在母系外戚倒台时 收获自己的政治投资,但梁冀阻断其他大族与皇帝联姻,使得这些大族 和依附于这些大族的士人、豪强们,看不到自己出头的希望 由此对梁氏家族深深怨念。

梁冀为永续自己的权势 又加封自己为录尚书事,试图夺取宦官手中的权力,梁冀以为在朝野内外安插了大量的眼线就可以高枕无忧,但他没有想到 宦官势力已经今非昔比,加之又侵犯了其他各大家族的利益 梁氏家族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公元159年 27岁的皇帝刘志在厕所之中和几个宦官密谋起事,梁冀虽然权倾天下,但关键时刻 竟然没有几个人为他卖命,梁冀见大势已去 便与夫人一道自杀。由于宦官集团在消灭梁冀的过程中功勋显著 又有五位宦官被封侯.

在皇帝刘志的眼中 宦官只是他的爪牙,而勾结外戚的士人 才会真正损害皇权,所以刘志虽然做过分化宦官集团的措施,但整体上 他信任宦官高于士人,这使得宦官集团与不愿屈尊于他们的士人对立严重,公元165年 南阳太守(成晋)逮捕了一位犯了法,但与宦官关系很好的富商(张汜),结果正遇上皇帝大赦天下,然而南阳太守 竟置朝廷法律于不顾 不仅杀了富商(张汜)本人,还杀了富商(张汜)宗族以及宾客200多人,此案一出 天下多有效仿扬,更有甚者 司隶校尉(李膺)因为打击宦官势力突出 名声高涨,士人认为能得到他的接待是极大的荣誉 称之为"登龙门,皇帝刘志十分愤怒,这些士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 枉顾法律不说,竟然还组建自己的力量 必须予以惩戒!,于是颁布诏令 逮捕司隶校尉(李膺)及其追随者两百多人,这场被称之为"党之祸"的事件。

东汉为何外戚宦官轮流专权(东汉末年宦官专权的崛起之路)(6)

​这场被称之为党锢之祸的事件 评价起来相当困难,从正面来说,这是刘志惩罚士人公然违抗法律 结党对抗朝廷的措施,并且仅仅一年之后就解除了对他们的人身限制,改为将他们的名字记录在案 永不录用,但从反面来说,宦官集团假借皇帝之名 四处兼并土地 营造比皇宫还奢侈的宅邸,对平民造成的伤害也是真实存在的,刘志打击士人的同时 也打击了正义,总体上来说,党人获释之后 声望愈隆 与宦官的矛盾再度激化,一场皇权与士人利益的斗争即将到来!

参考历史文献:

《史记》

《后汉书》

《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上下)》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