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旗袍造型(一曲夜上海一身妖娆)
夜上海旗袍造型(一曲夜上海一身妖娆)辛亥革命前夕,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喜穿长袍,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女性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歧视女性的罪证。看到这里,我不禁要问:这就是旗袍的美吗?《花样年华》、《2046》所表现的旗袍美不过是冰山一角。其实旗袍美的内涵要比这丰富得多。这就要从旗袍产生的由来说起了。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王朝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为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政治条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女性的身心解放。民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
近些年,旗袍在不少年代剧中大放异彩。由王家卫执导的爱情电影《花样年华》中,主演张曼玉身着20多套旗袍,在影片中将旗袍风情呈现的淋漓尽致,让我们能一窥旗袍的复古美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研究)
同样,由王家卫执导的电影《2046》中,张叔平为女主角们(王菲、巩俐、张曼玉、刘嘉玲、章子怡等美丽巨星)设计的旗袍装,不仅演绎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精致、暧昧与迷离,同时又为我们构想出一个足够冰冷、性感而又奢侈的景象。
电影作品的巨大成功,让影片中的旗袍形象深入人心。每次看到旗袍,都不由感叹它对女性身材曼妙曲线的勾勒。摇曳回首间风情十足,或素净、或妩媚,总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细细品味...不知不觉间,“性感”“妩媚”“神秘”成了旗袍代名词;“又窄又紧、高开衩”的旗袍成了大家的最爱。一曲《夜上海》,一身妖娆旗袍装风靡了各大电视网络平台乃至大街小巷。
看到这里,我不禁要问:这就是旗袍的美吗?《花样年华》、《2046》所表现的旗袍美不过是冰山一角。其实旗袍美的内涵要比这丰富得多。这就要从旗袍产生的由来说起了。民国之初,剪辫发,易服色,把属于封建王朝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为旗袍的诞生创造了政治条件。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促进了女性的身心解放。民国女性追求自由、平等、独立的思潮,以及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是旗袍产生的文化思想条件。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研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研究)
女性为寻求思想的独立和女权的解放,效仿男子穿长袍。中国汉族女性自汉代后,服饰逐渐只穿“上衣下裳”式,俗称“两截衣”,穿长袍服几乎成为男性的专利。女性穿“两截衣”也被成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压迫的象征,被视为封建礼教歧视女性的罪证。
辛亥革命前夕,许多积极参与革命团体的青年女性喜穿长袍,周亚卫在《光复会见闻杂忆》中回忆1907年秋瑾的装束:“当时身穿一件玄青色长袍(和男人一样的长袍),头梳辫子,加上玄青辫穗,放脚,穿黑缎靴。那年她三十二岁。”
女子追求与男子平等的权利而穿男子长袍之风气,并没有随着革命的胜利而结束。1920年《民国日报》刊登朱荣泉写给楚伦先生的信,讨论女子着长衫的文章《女子着长衫的好处》。“长衫”最初是广东一带对男子长袍的称呼,可见当时上海地区女子着长衫者已经不罕见。
除了女穿男袍,民国女性的审美观念也发生着变化。“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中国政治、文化比较活跃的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兴起改良的“文明新装”。这些文明新装由接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教师和女学生率先穿着。因其朴素大方、清纯淡雅,很快被城市女性引为时尚,纷纷仿效。“学生装”的流行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心理有关,一时成为时尚、知性、文明的代名词。
(文明新装。图片来源于网络,仅用于学术研究)
无论是女穿男袍,还是五四文明新装,都说明旗袍的美是与“知性、文明”相关联的。
旗袍多为有文化阅历的女性所穿,伴随着知性、高贵的气场。民国文化女性的名字,总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例如宋氏三姐妹、吴健雄、吴贻芳、阮玲玉、周旋、张爱玲、林徽因、萧红和丁玲等。旗袍不会孤立地存在,它与穿旗袍的女性,互相造就、二者相得益彰。她们不仅仅拥有美丽的外表,更有高贵、知性、坚忍和包容的内在。无数民国名媛所书写的传奇人生让我们一次次回望那个时代,丰富着旗袍的内涵。旗袍成为东方女性美的形象标识,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影视作品通过对一些边缘角色的塑造,夸大和宣扬旗袍妩媚、性感的特质,而弱化了旗袍所体现的端正、高贵、知性美。且不说我们普通人不仅仅没有巨星们那么美妙的身材与气质,而且影视作品中旗袍是为剧情与人物服务的,脱离了特定的环境,这种美感就会被弱化。一曲《夜上海》,一身妖娆,奈何旗袍装?
上海滩的“名媛文化”不应该被沦落为“舞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