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辰溪(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辰溪(非遗传承任重道远)  黎平县通过成立传承人协会、建立传习所等措施,完成38个“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的挂牌工作。先后组建岩洞农民侗族大歌队、铜关侗族大歌队、九龙侗族大歌队、地扪侗戏队、文彩弟子侗戏队等15个民间传承队伍,相继在岩洞镇铜关村、述洞村,永从镇九龙村、中罗村等地建立侗族大歌传习所,在洪州镇平架村、小寨村、尚重镇西迷村、岩洞镇新洞村建立侗族琵琶歌传习所,在茅贡地扪村、腊洞村、龙额镇登晒村建立侗戏传习所,为传承人提供传承场地。  为构建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黎平县完成了60余项县级以上重点项目普查,调查到48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采访到传承人200多人,录音材料共7000余分钟,录像资料 1500余分钟,照片2800张,收集到民间曲目共900多首,为下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黎平县的侗戏、侗族琵琶歌在2015年底开展数据库建设,目前两个项目已经采集到2T以上

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辰溪(非遗传承任重道远)(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品仙在黎平三龙侗族大歌传承室 与年轻歌师交流侗族大歌演唱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灵魂,是一个地方传统文化和历史变迁的“活化石”。近年来,黎平县以非遗保护、传承、创新为切入点,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建立侗族大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和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面掌握非遗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和传承状况,确保非遗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黎平县居住着侗、苗、瑶、水、壮等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2009年,侗族大歌成为我省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戏、月也、侗族琵琶歌、祭萨、侗族款约、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服饰等7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侗族摔跤、侗族芦笙会、侗族哆耶、求雨祭典、记坚习俗、社节、侗年、侗族武术等18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抬官人、千三祭祖节、黎平平寨苗族情歌、黎平山歌、泥人节、黎平民间庙会等13项被列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关公洗澡、草苗民歌、水族民歌、苗族芦笙舞、葛布制作技艺等62项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吴品仙、吴玉竹、吴胜章、张启高、杨月艳等5人被评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正刚、杨昌奇、吴志成、周绍元、陆文礼、吴学桂等11人被评为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应光、姚希凤、吴永峰、赵学开等17人被评为州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勇妹、陆婷等611人被评为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黎平县通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研究、建设数据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2013年黎平县的侗族大歌被列为全国数字化建设试点项目,为把侗族大歌文化挖掘得更全面、透彻、真实,黎平县组织两支专家队伍深入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等侗族大歌流行区域进行普查,以图、文、音、像等记录形式录入国家数据库,目前,该县上报1500条非遗数据已经通过验收,并作为原始资料永久保存。黎平县成立万人侗族大歌合唱团,连续举办五届侗族大歌百村歌唱大赛,让侗族大歌成为一张推动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黎平县在30余所中小学以及幼儿园开展侗族大歌进校园工作,让侗族大歌传承后继有人。吴品仙等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通过进校园辅导、在家带徒、组建歌队等方式,培养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有力促进侗族大歌的保护和传承。

  侗戏是黎平县第一批国家级保护名录。黎平县开展侗戏项目普查,目前全县有170多支侗戏队伍。地扪、腊洞、岩洞、银朝、朝坪、口江等侗戏班活跃在侗乡黎平的各个村寨。通过举办四届侗戏调演,搭建演唱平台,展示侗戏传统经典剧目,发现侗戏表演人才,检验各级侗戏传承人的工作业绩。在茅贡中学、岩洞中学等学校开展侗戏进校园工作,聘请传承人担任侗戏师,开设侗戏业余班,传授侗戏知识,培养侗戏演员和传承人。

  黎平的侗族琵琶歌,由于琵琶型号、定弦、嗓音的不同,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琵琶歌风格。主要有流行在四十八寨地区的“四十八寨侗族琵琶歌”,流行在三省坡地区的“洪州琵琶歌”,流行在六洞地区的“六洞琵琶歌”。为抢救保护侗族琵琶歌,黎平县以视频和音频方式记录了吴玉竹、杨昌奇、杨月艳、吴新莲、吴增勇、吴焕莲等10余名传承人演唱的曲目150余首。先后举办四届侗族琵琶歌调演,让三种侗族琵琶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为传承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陆文礼、赵永佳两位工匠,分别编写《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二)》等书籍,为研究侗族木构建筑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用音视频方式记录肇兴、纪堂、地扪、六甲、口江的祭萨活动和尚重片区的“记坚”活动,为研究侗族祭萨活动准备了第一手资料。按照《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对民族村寨进行统一规划、分类保护,使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建筑、民族服饰、民族歌舞、民族工艺等得到保护和传承。

  为构建国家、省、市(州)、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黎平县完成了60余项县级以上重点项目普查,调查到48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采访到传承人200多人,录音材料共7000余分钟,录像资料 1500余分钟,照片2800张,收集到民间曲目共900多首,为下一步开展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黎平县的侗戏、侗族琵琶歌在2015年底开展数据库建设,目前两个项目已经采集到2T以上资料,并送省非遗数据中心保存。

  黎平县通过成立传承人协会、建立传习所等措施,完成38个“多彩贵州·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发展示范村”的挂牌工作。先后组建岩洞农民侗族大歌队、铜关侗族大歌队、九龙侗族大歌队、地扪侗戏队、文彩弟子侗戏队等15个民间传承队伍,相继在岩洞镇铜关村、述洞村,永从镇九龙村、中罗村等地建立侗族大歌传习所,在洪州镇平架村、小寨村、尚重镇西迷村、岩洞镇新洞村建立侗族琵琶歌传习所,在茅贡地扪村、腊洞村、龙额镇登晒村建立侗戏传习所,为传承人提供传承场地。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