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首先说张作相,他跟张作霖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名字碰巧只差了一个字。但他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拜把子兄弟,手中握有军权,资历深,威望高,是奉系中的元老级别。并且在张作霖身亡后,他首先被奉系将领推选做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张作相)(张作霖)为稳住大局,张作霖死后秘不发丧。等6月18日,张学良秘密回到奉天(沈阳)稳定了东北局势,再到21日张学良继承了父亲张作霖的职务后,才正式公开发丧。张作霖死后,虽然张学良能安稳过渡掌了大权,但在奉系内部却暗流涌动各怀鬼胎。当时最有资格继承张作霖职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张作相、杨宇霆、和张学良。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关注、评论、收藏、转发”,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引言

在张学良的柜里锁着一枚普通的银元,除了太太于凤至外,没人知道为什么他要收藏这么一枚平平无奇的银元。那是因为对于张学良来说,这枚银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29年1月11日,身为东北保安总司令的张学良,以雷霆手段出其不意的剿杀了父亲张作霖生前的左膀右臂,杨宇霆和常荫槐,而决定杨宇霆生死的就是这枚银元。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1)

一、内部面对的挑战

1928年6月4日,日军在皇姑屯车站附近的三洞桥炸了张作霖的专列。雄踞东北纵横关内的东北王张作霖,在没有指定接班人的情况下,就这样猝然离世。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2)

(张作霖)

为稳住大局,张作霖死后秘不发丧。等6月18日,张学良秘密回到奉天(沈阳)稳定了东北局势,再到21日张学良继承了父亲张作霖的职务后,才正式公开发丧。

张作霖死后,虽然张学良能安稳过渡掌了大权,但在奉系内部却暗流涌动各怀鬼胎。当时最有资格继承张作霖职位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张作相、杨宇霆、和张学良。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3)

(张作相)

首先说张作相,他跟张作霖并没有血缘关系,只是名字碰巧只差了一个字。但他却是跟张作霖一起打天下的拜把子兄弟,手中握有军权,资历深,威望高,是奉系中的元老级别。并且在张作霖身亡后,他首先被奉系将领推选做东北三省保安总司令。

相比于张作相,杨宇霆要差一些,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因智谋深远,所以在东北有“小诸葛”之称。在整顿军纪,以及外交上对张作霖辅助很大,深受张作霖赏识,是张作霖生前的高参。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4)

(杨宇霆)

同时,杨宇霆的野心也很大,张作霖在世时,他就想发展自己的势力。曾冒领370万军部拨款,招揽组建了4个旅,被张作霖知道后遭到撤职,但终因张作霖惜才,杨宇霆这才又被重新启用。

张学良作为张作霖的长子,此时只有27岁,虽然年纪最轻、资历最浅、威望也不高。但在当时从身份上来说,张学良继位也才最名正言顺的。并且张作霖在很早就开始培养张学良,此时的张学良还掌握着奉系军中最精锐的三、四方面军。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5)

(张学良)

日本觊觎东北而害死张作霖后,这就将整个奉系置于了日本的对立面,新掌权者肯定不能是亲日分子。另外站在民族大义上,也绝不能让日本得逞,最终代表元老派的张作相支持张学良,而杨宇霆虽有不甘但最终也只能妥协。

二、杨宇霆引张学良不满

张作霖在世的时候能把杨宇霆的野心收拾的服服帖帖,而如今压制他的人走了,要说杨宇霆没点别的想法,那还真不好说。

根据当时的各方形势,两人的立场也产生了分歧。张学良主张东北易帜,与国民政府合作,促成国家统一。而杨宇霆等人则认为蒋介石靠不住,言而无信,易帜后只会被蒋吃掉,况且蒋还不一定站得住脚,倒不如在东北搞独立,采取东北地方利益的自保做法。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6)

(东北易帜的报道)

对于刚掌权的张学良来说,这时候正需要建立自己的威望,但杨宇霆却仗着自己资历老,总喜欢不分场合的直呼张学良“汉卿”“小六子”“六爷”根本没把他当上司。还总是倚老卖老的对张学良一顿说教,不仅不给面子,还经常挤兑的张学良下不来台。

有一次杨宇霆父亲做寿,东北军中有头有脸的人都来了,张学良带着妻子于凤至也去了。但当张学良到场时,场内的宾客只有少数几个站了起来表示对张学良的尊重,其他人站都没站。杨宇霆进场的时候,所有的人全都站了起来,杨宇霆向大家示意这才都坐下。

这件事让张学良非常生气,当时就觉着自己东北统帅的位置坐的不稳。但真正让张学良痛下杀心的还是因为杨宇霆手下的常荫槐,此时的常荫槐是奉天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兼任黑龙江主席。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7)

(常荫槐)

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一起来到帅府,找张学良商量罢免中东路督办吕荣寰,并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处,交由常荫槐管理。说是商量,其实也是面子上看着好看,两人早已经把文件都拟定好,找张学良就是让他签个字。

中东路是沙俄为了掠夺和侵略中国,控制远东而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

张学良心想,常荫槐是奉天交通委员会委员长,又是黑龙江主席,现在又要去管中东路,你常荫槐能耐也太大了,合着整个东三省就没人了吗?怎么能把东三省所有的职务都交给你一个人给做了?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8)

(当时东北的铁路线)

面对气焰嚣张的两人,张学良表示目前东北刚刚安定下来,这件事涉及到外交,还得从长计议,不能草率行事,并托词天色已经晚了,吃过晚饭再做商议。等杨宇霆和常荫槐走后,杀心已起的张学良立即开始部署对二人的绞杀计划。

在很多事上已经忍让许久的张学良,这才是真的被逼急了,起杀心也是突然的想法,但很快就实施了。

三、一枚银元定生死

一开始张学良只想除掉常荫槐,再将杨宇霆关押起来,因为两家关系还可以,张学良的太太于凤至跟杨宇霆的太太关系也挺好。但于凤至就问张学良:“你把杨宇霆关起来,将来你怎么办?要是东北那些大佬来保他,你是保还是放?”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9)

(于凤至)

张学良顿时语塞,心想也是,可此时身边也没有可以商量的人,除掉杨宇霆又下不了决心。但他始终认为这件事应该做,于是就拿出一枚银元,决定让天意来决定杨宇霆的生死。

抛银元前,张学良心想:要是正面就说明上天也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就一定要除掉杨宇霆!

于是张学良将银元高高抛起,银元随着张学良的指尖快速翻转着,落地后一看,正面朝上。第二次、第三次,接连三次都是正面朝上。

张学良显得十分错愕,他觉着应该是这枚银元有问题,既然有问题那就反着来,心想:要是这件事不做,就是不对的,那就背面朝上。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10)

结果第一次是背面朝上,第二次还是背面朝上,当他第三次抛出后,张学良没有去看,而是让太太于凤至去看的。于凤至看到又是背面朝上后就哭了起来,张学良问她:“你哭什么?”于凤至说:“我知道你要杀人了。”张学良走近一看,原来这枚银元又是背面朝上。

三次正面,三次背面,次次都对准杨宇霆的死门。这也让本来难以抉择的张学良下定决心要除掉杨宇霆,然后他拿起这枚银元锁在了自己的柜中,便开始布置绞杀方案。

当天晚上7点左右,杨宇霆、常荫槐二人如约而至。二人来到老虎厅刚坐下,警务处长高纪毅,侍卫副官长谭海就率领六名持枪侍卫一拥而上,高纪毅当场宣布:“奉长官命令:杨宇霆、常荫槐阻挠国家统一,立即处死,即可执行。”

杨宇霆、常荫槐一听,当时就吓傻了,脸色惨白,还没等二人说话,就被摁在那当场枪毙了。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11)

(杨、常被枪毙的报道)

之后二人的尸体就用地毯裹上,送到了杨公祠,让家属领回去。次日,张学良公布了二人的罪状,张学良还给杨宇霆的夫人写了封亲笔信,以表安慰。杨、常两家各发了一万现大洋治丧费,担心有人惦记杨家的家产,还专门派人去警告,杨家的家产不准动。

四、暮年追思表悔意

在杨宇霆的灵棚上挂满了各界名流赠送的挽联和幌子,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张学良所赠的这幅“讵同西蜀偏安,总为幼常挥痛泪;凄绝东山零雨,终怜管叔误流言。”

上联引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私情上诸葛亮不忍心斩他,但军法上又不得不斩。用来说明处决杨宇霆时张学良的心情,或许也跟诸葛亮斩马谡有相似之处。下联说杨宇霆由于听信流言死的这么凄惨,但终究还是很可怜的。

对于杨、常二人的死,张学良做的确实有些草率了,这也令一些旧部对张学良的做法寒心。杨宇霆能让张作霖在国民党、日本、俄国之间游走的游刃有余,他的能力可见一斑。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12)

(晚年的张学良)

在张学良的回忆录中也反思了杨宇霆的死。当初杨宇霆培养自己的势力,父亲选择用更包容的处理方式,如果自己当时也能如此,或许后续的历史就会改写。然而终究是彼时年轻气盛,悔不当初。

晚年张学良在回忆事发当晚抛银元一幕时,不禁感叹道:“我不大迷信,可我对这个事,是真迷信了。”

张学良杀杨宇霆后为啥开始迷信(张学良晚年坦言)(13)

今天看来,六次抛银元的结果,自然是巧合成分更大一些。对于张学良处决杨、常的对错,从当事人角度来说,从政者做事都要从大局出发,权衡利弊。是非功过,还是留给历史学家来评说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