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丁香花的唯美句子(丁香花儿开)
描写丁香花的唯美句子(丁香花儿开) 2 1998年,我的第一篇论文——《金翅雀繁殖习性的观察》,在《山西林业科技》发表。 1996年,我从山西林校毕业分配到历山保护区工作。那时,保护区还叫管理所,所址位于沁水县一个叫张马的小村庄,办公用房全是中条林局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砖瓦房,条件非常简陋。局机关下设7个管护站,只有下川、李圪塔刚刚修建了自己的办公用房,其余大河、云蒙、历山、三里腰、后河5个管护站全部租用当地老百姓的民房办公。听老的管护员讲,这还是条件好了, 1983年保护区刚成立时,所有管护员,风里来,雨里去,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后河管护站好点,租了当地村民家的牛棚,算是有个临时歇脚的地方。 报到的第一天,樊所长、刘老师给我们当年分配的3名学生做了入职动员与培训。随后,我们就加入到了紧张的历山标本馆二次筹建“百日会战”。刘老师是技术总指挥,下设采集组、制作组、布展组,
五月的历山,夕阳斜照,流光溢彩,踩着落日的余辉结束一天的野外调查,返回驻地下川。
下川因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文化遗址而闻名,这里是我从事保护事业踏出第一步的地方,也是我最开始追梦的地方。
时光荏苒,转瞬间,我参加工作已20多年,历山保护区成立已30多年,我们也迎来了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沧桑巨变,40年光辉历程,作为一名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作为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作者,我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见证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见证了保护同行者的不懈努力,见证了历山保护事业的昨日与今天。
1
1996年,我从山西林校毕业分配到历山保护区工作。那时,保护区还叫管理所,所址位于沁水县一个叫张马的小村庄,办公用房全是中条林局上世纪60年代修建的砖瓦房,条件非常简陋。局机关下设7个管护站,只有下川、李圪塔刚刚修建了自己的办公用房,其余大河、云蒙、历山、三里腰、后河5个管护站全部租用当地老百姓的民房办公。听老的管护员讲,这还是条件好了, 1983年保护区刚成立时,所有管护员,风里来,雨里去,连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都没有,后河管护站好点,租了当地村民家的牛棚,算是有个临时歇脚的地方。
报到的第一天,樊所长、刘老师给我们当年分配的3名学生做了入职动员与培训。随后,我们就加入到了紧张的历山标本馆二次筹建“百日会战”。刘老师是技术总指挥,下设采集组、制作组、布展组,我被分到了制作组,当年的标本制作室是一处三间的平房,屋子当中生了一个大火炉,但由于门窗四处漏风,拿着解剖刀的右手总是不听指挥,要么割坏了标本,要么在自己的左手上割下了一道道口子,条件虽然艰苦,但大家热情都很高涨,跟随老技术员宁师傅、薛师傅一点点学开口、剥皮、脱翅、支架、填充、缝口、上架、整姿、入馆、布展。看着自己亲手完整制作的第一件标本——雉鸡栩栩如生站在标本柜里时,内心是满满的成就感。
听刘老师讲,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是自然保护区的一项主要工作。我向单位申请了我个人的第一个研究课题——金翅雀习性调查,并主动要求参加管理所的研究课题——舜王坪啮齿动物调查。我们从条件稍好一点的所机关到下川站驻站调查,当时调查手段落后,采取的是常规样线法、定点观察法、鼠类铗夜法,也没有什么像样的调查装备,一个黄挎包放上干粮与水,一台望远镜是我们的调查标配。唯一的照相设备,是樊所长的一台老旧的海鸥牌胶卷相机,由大家共用。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历山保护区的山山梁梁、沟沟叉叉全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印象最深刻的是雪天徒步登舜王坪,一尺多深的雪,深一脚、浅一脚,刘老师年纪大了,走不动了,就在腰间缚根绳,让我们在前面拉、后面推,坚持与我们一起登上了海拔2358米的舜王坪最高峰,头上冒的热气早已在发梢结成了冰。
1998年,我的第一篇论文——《金翅雀繁殖习性的观察》,在《山西林业科技》发表。
2
2004年,历山保护区由管理所正式更名为山西历山国有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处建制,下设技术科、资源科、财务科、办公室4 个科室。保护区也完成了一期项目建设,新建了保护区的科研楼,7个管护站全部建成了自己的办公用房,还在李圪塔新建了木材检查站,2005年还成立了历山森林派出所。购置了长城皮卡调查车、佳能数码长焦相机、望远镜、GPS手持仪、红外相机、野外调查箱等设施设备,调查设备与调查手段进一步得到提升。尤其是红外相机法的应用,使我们对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保护对象金钱豹、原麝、猕猴等大型兽类的调查与研究成为可能。
2004年11月 我们历山保护区进行了第二次混沟原始森林科考,通过对成片分布的青檀、连香树、山白树、暖木等植物群落进行科学调查,将对研究山西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进行植被修复和恢复、珍稀树种的扩繁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
在此期间,我们先后承担国家级课题《红翅悬壁雀的生态调查》,省级课题《中条山猕猴的调查》、《人工诱导杨桦次生林群落演替》、《终伐木标号实验》、《勺鸡生境与不同林相密度相关性的研究》、《山西省湿地鸟类调查》,本单位课题《历山保护区的雉类研究》、《历山鸟类资源的现状与变迁》等130多个。出版了《山西兽类》、《山西两栖爬行类》、《山西鸟类》三本专著,编制了《历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科学考察报告》,在《动物学杂志》、《野生动物》、《四川动物》、《山西大学学报》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历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研究》、《黑枕黄鹂的生态观察》等论文100余篇。并采集制作植物标本540种1000余件,动物标本160种400余件,昆虫标本800种约6000件,鱼类标本8种40件,科研硕果累累。
3
2014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又一个保护的10年过去了。保护区也先后完成了二期和三期项目建设,新建了气象站、水质水文监测站和防火视频监测塔,构建了地理信息系统平台,保护与监测手段更加丰富。
荀子曰:积土成山 风雨兴焉;积水成渊 蛟龙生焉。我局科研工作经过30年的积累酝酿,厚积薄发,科研成果呈现井喷态势。在历次的动植物资源调查与监测过程中,发现山西植物新纪录藓状景天1种,山西植物地理新分布山西玄参1种,并首次采集到了标本;发现红腹锦鸡、中白鹭、凤头蜂鹰、赤腹鹰、灰脸鵟鹰、噪鹃、黄腹鹨、领雀嘴鹎、灰头鸫、褐头鸫、棕颈钩嘴鹛、银脸长尾山雀等历山鸟类新记录12种;发现昆虫新种40种,昆虫中国新记录种3种,昆虫山西新记录种100余种。
今年是改革开放的第40个年头,我也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历山保护区科研的中坚力量。参加工作20多年来,我先后在技术科、办公室、收费站、下川站、李圪塔站、历山站、三里腰站工作过。现在又回到自己喜爱的技术岗位上工作,从事野保工程效益监测与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技术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依然此心不改,矢志不渝。
40年风雨磨砺,旧貌换新颜。40年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勤劳而智慧的历山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用热血和奉献,用拼搏和汗水,使历山这颗中条山上的绿色明珠更加璀璨。
夜深了……
一阵微风吹过,一缕幽香沁人心脾。哦,丁香花开了!一夜春风来,千树丁香开,明天,明天又是一个美好的艳阳天。
管护站新貌
亚高山草甸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