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硅谷科技圈风投精英(硅谷年轻投资人)

硅谷科技圈风投精英(硅谷年轻投资人)当时,硅谷风投圈没有太多华人的身影,有既成的板块划分,作为一个不到30岁的新投资人,我偶尔也会面临一些挑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打造自己的口碑、品牌以及投资战略。不过好在之前作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几年时间里,积累了一些优质的网络和口碑,硅谷又是一个崇尚年轻的力量的生态圈,所以获得了很多硅谷投资圈投资人和知名机构的支持。2年后公司被收购,我希望可以在不同的技术纬度去学习更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于是就加入了原打算投资我们的一家硅谷基金公司做投资合伙人。一边看后期项目,一边做一点早期投资。在对美国创投生态体系有了完整了解之后,2015年初,我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Fusion Fund(A.K.A.NewGen Capital)。有媒体形容张璐是“开挂”的人生,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背后,与她28岁年龄不相称的眼光、决断与“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拼劲。她坦言,“一路走来没有特别规划,都是被机会

硅谷科技圈风投精英(硅谷年轻投资人)(1)

28岁的人生可以怎么过?这里有一个范本。

2010年,21岁,入学斯坦福,22岁开始第一次创业;24岁,公司被收购,成功身退;2015年初,创办自己的资金公司;2017年1月,入选福布斯美国30 under 30,当选VC行业主题主题人物,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华人。同年4月,入选福布斯亚洲 30 under 30 榜单,成为唯一一个同一年入选两个区域榜单的投资人。

她是Fusion Fund(A.K.A.NewGen Capital)基金创始人张璐。凭借强大的技术背景和出色的商业运作能力,她迅速在大佬主宰游戏规则的硅谷创投市场,生生撕开一个缺口,成为发展迅猛的新锐基金的掌舵者。不少硅谷大佬本着对中国的好奇找她聊,却被她的闪光点吸引,一个个成了她的忘年交、导师,甚至合伙人。

当前国内创投市场风生水起,中美交流也日趋密切,她坚持把主阵地定在美国,至今在她所投资的40个项目中,有36个都是美国人创办的。她希望用10-15年做成硅谷一线的基金,也希望可以助力加强中美资本和市场的进一步交互。

有媒体形容张璐是“开挂”的人生,但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背后,与她28岁年龄不相称的眼光、决断与“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拼劲。她坦言,“一路走来没有特别规划,都是被机会推着走,但我事业心很强,如果机会来了,大部分时间我是准备好的。”


口 述|张璐

2010年,我从天津大学毕业来到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斯坦福的优势是,特别重视科研和商业的结合,所以我的研究方向更偏重应用——纳米薄膜材料,以及生物传感器。学校也非常支持学生和老师进行技术的商业转化。 所以我才有机会基于自己的技术创办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专为II型糖尿病病人提供早期检测。

2年后公司被收购,我希望可以在不同的技术纬度去学习更多领域的技术创新,于是就加入了原打算投资我们的一家硅谷基金公司做投资合伙人。一边看后期项目,一边做一点早期投资。在对美国创投生态体系有了完整了解之后,2015年初,我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Fusion Fund(A.K.A.NewGen Capital)。

硅谷科技圈风投精英(硅谷年轻投资人)(2)

当时,硅谷风投圈没有太多华人的身影,有既成的板块划分,作为一个不到30岁的新投资人,我偶尔也会面临一些挑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打造自己的口碑、品牌以及投资战略。不过好在之前作为创业者和投资人,几年时间里,积累了一些优质的网络和口碑,硅谷又是一个崇尚年轻的力量的生态圈,所以获得了很多硅谷投资圈投资人和知名机构的支持。

基金第一个加盟的投资合伙人是斯坦福大学教授Prof. Bao(鲍哲南),她是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终身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曾获联合国科学家奖, Nature 2015年度十大人物等。她不仅在学术圈有很高的地位,也非常擅长科研技术与商业的结合,自己创始过两家很成功的公司。

第二个加盟的管理合伙人是Homan Yuen,他是斯坦福杰出校友,硅谷很有名望的企业家,所创的独角兽公司2014年刚被高价收购。我去美国的第一年,就跟他通过斯坦福校友网络认识了,之后一直有一些小的合作,他在知道我自己开始做基金后,经常跟我讲“我想为你工作”,我一直当玩笑话,到有一天,我真的跟他邀约加盟基金,他说:“好啊,就等你这句话了。”

同时我合作很多年的一些硅谷的知名投资人和前辈也加盟作为fund advisor支持我们基金的起步,所以基金成立的半年内初始团队就建立了,我非常相信团队的力量,互补的团队背景和资源网络可以加速基金的成长。

别人可能经常觉得我凡事想得特别清楚,一步一步计划得非常好,但其实我有些时候也是被机会推着走。我事业心非常强,如果机会来了,大部分时间我是准备好的。人在20多岁的年纪,胆子比较大,即使如此,我做决定都还是非常谨慎的,一旦决定,韧性也比较强,会努力一定要坚持做好。

投资人

市场不一定需要最好的技术

硅谷科技圈风投精英(硅谷年轻投资人)(3)

1.“搭架构”

我做事是比较典型的工科生思维,比较喜欢搭架构。架构搭得好,后续做事的效率也会非常高。我做基金也是一样,会把专业化的架构先搭起来,不一定每一块都会往里面填东西,但是架构在那儿,当我的基金成长的时候,速度会比较快,因为只需要顺着架构填充和发展,它是一个非常顺滑的发展过程。

对于公司数据,我们自己搭建了线上数据库来进行数据化管理和监控。项目源网络也是一样,我们搭建了完整的项目源网络、人才库网络,创新公司的网络以及投资人网络。整体网络搭建好之后,即使我们现在不主动找项目,也会有源源不断的优质项目输送过来。

2.聚焦技术

任何投资人不可能什么行业都能覆盖。相对来说,我们更专注于 to B技术的领域。但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投资最前沿的技术创新,因为商业市场不一定需要最好或最前沿的技术,技术和成本、商业应用场景的结合也非常重要。如果不产生线下商业价值,不具备自我造血的盈利模式,这个技术公司在商业逻辑上是不成立的。

3.不盲目追逐热点

很多热点其实是媒体打造出来的热点。但热点真的是早期投资人应该去关注的吗?当人人都说一个行业好的时候,还是最好的早期投资机会吗?

我们会非常谨慎地看待热点,而且有时候热点是一个概念。就像AI是一个大热点,但是AI哪个方向都值得投吗?也不是的。只有在商用窗口打开的方向上才值得投。真实做投资时每个方向下的技术应用我们会有更具有针对性的分析和判断。

4.研究创业族群

我们有一个行业数据库。经过统计,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当你去看某个媒体上的热点行业,会发现越来越少的创业者在往这个方向走。而有些方向,虽然现在人还不是很多,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在往里走,证明它的商用窗口正在打开,而且技术已经成熟到一定阶段,成本也到了适合商用的门槛。

创业者群体的走向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可以给我们趋势判断上带来很好的反馈信息。

5.全球化思维

过去十几年,优质的公司可能都是当地化的公司,但在未来的时代,伟大的公司一定是全球化的公司。

我们在思考哪些技术、公司要去投资的时候,也会考虑除了在美国之外,它是不是在全球也有很大的应用市场。这也正是我们在2015年就开始投资医疗器械类公司的一个原因。那时候,医疗器械行业在硅谷非常冷,没有什么VC投资。到2016年底,这些公司都在快速崛起,而且大量的优质资本在进入。所以有一个全球化的思维,在我们做趋势判断上也会有额外的帮助。

6.稳健型投资

每个投资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投资方法论。我的逻辑是,这个世界上存在各种各样的机会,如果我总是想去追逐每个机会,总是改变自己的投资逻辑去试图抓住每个机会,那我就会错失任何一个机会。只有坚持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和投资逻辑,我们总会抓住有几个大机会,而这种大机会就可以成就我们基金。

观察者

创新市场需要泡沫经济

1.泡沫差异

任何一个创新市场,都是“泡沫经济”,因为有起伏、有变化,才有创新的机会。如果这个市场一成不变,没有人会愿意做创新的探索。

美国的创新生态圈是一个更加成熟、完整的生态圈,经历了好几次周期,也进行过一些优胜劣汰。所以它的整个市场更加理性,泡沫是可控的,资本方、企业家会试图让周期起伏的变化不会产生大的问题。

国内的话,我觉得现在可能还处于周期发展的过程中。

2.融资差异

国内确实有烧钱很厉害的企业也成功了,但是至少在硅谷,VC的钱是用来给公司扩大再生产的,不是用来存活的。一个企业如果需要靠VC的资本才能活下去,并不是一个非常健康发展的公司。

3.投资人差异

在硅谷,VC主要是两类背景:一类是金融、咨询,投行背景出身,做中后期多一点。一类是技术背景出身,自己做过企业或者有大公司背景,做中早期多一点。

国内的投资人背景会更加多样化。

梦想家

永远对自己不满意

我是一个对自己从来都不是很满意的人。包括现在,我对自己的发展速度、节奏、做事等很多方面还是会不满意,总觉得可以做得更好一点。

硅谷科技圈风投精英(硅谷年轻投资人)(4)

我做事的思维很简单直接,就是一旦决定,就把这个事尽力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做公司和基金的过程中也遇到很多的挑战,但我更多的关注点还是在做事,把困难一个一个克服,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也会比较有耐心,一步一步地往下走。

硅谷流行一句口号, “Change the world and become rich”,改变世界的同时变得富有。这也是我们基金希望可以做到的,通过资本的扶植让技术可以创造更大的商业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我们基金的目标是希望可以用接下来的10-15年,努力成长为硅谷的一线基金。目前硅谷顶尖的基金,创始人还没有一个中国人,所以这也会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我觉得我们可以试试看,我们很幸运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点中,也是机遇点中,中美交互在加强,中国市场的崛起,这些都给了我们一个巨大的驱动力和助力。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