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7年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输了一场本该赢下的战役)
1587年风雨飘摇中的大明王朝(输了一场本该赢下的战役) 1618年,努尔哈赤公开与明朝翻脸,不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他发布讨明檄文,也就是所谓的“七大恨”,历数明朝的七条罪状,作为发兵反明的理由,同时挑起女真人对中原的仇恨。 02 另一些留居东北的女真部落,到了明代初年主要分为建州、海西和东海三大部。明朝万历年间,雄心勃勃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 1616年努尔哈赤反叛明朝,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境)自称大汗,建立起一个后金政权。后金的地盘,东起日本海,西至辽东与明朝交界,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 为了与明朝对抗,努尔哈赤建立了亦兵亦民的八旗制度,扩充军队,修建城堡,囤积粮草物资加紧备战。
01
辽宁抚顺市东郊苏子河和浑河的交汇处,有一个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大伙房水库。水库周边有风景秀丽的萨尔浒风景区,400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明朝与后金之间的战略决战,战场的遗址就位于如今水库的水下。
北宋后期,在东北崛起的女真人完颜部统一了女真诸部后起兵反辽,在会宁府(阿城)建立金国。随后从东北进入黄河流域,先后灭亡辽朝和北宋,迁都北京。直到1234年,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夹击下金朝覆亡。
另一些留居东北的女真部落,到了明代初年主要分为建州、海西和东海三大部。明朝万历年间,雄心勃勃的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建州各部,又合并了海西与东海诸部。
1616年努尔哈赤反叛明朝,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境)自称大汗,建立起一个后金政权。后金的地盘,东起日本海,西至辽东与明朝交界,南到鸭绿江、北至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
为了与明朝对抗,努尔哈赤建立了亦兵亦民的八旗制度,扩充军队,修建城堡,囤积粮草物资加紧备战。
02
1618年,努尔哈赤公开与明朝翻脸,不再承认与明朝的附属关系。他发布讨明檄文,也就是所谓的“七大恨”,历数明朝的七条罪状,作为发兵反明的理由,同时挑起女真人对中原的仇恨。
向大明宣战后,努尔哈赤率后金步骑2万,接连攻陷明朝辽东重镇抚顺和清河(铁岭境内),掳掠走数十万人畜马匹。抚顺守将以及前去增援的辽东总兵官和副总兵均战死。
明王朝对于女真势力的发展壮大,原本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今遭受这样的打击,辽东边防吃紧,一时间不禁朝野震惊。
明神宗朱翊钧得知抚顺失陷,当天便提出对后金发起大规模征讨。经过与大臣们一番商议,决定以杨镐为兵部右侍郎兼辽东经略,作为指挥对后金作战的统帅。
杨镐曾经奉命前往朝鲜经略军务,援助朝鲜抵御日寇的侵略。在蔚山大会战中,起初重创日军,后来却在攻打日军最后的堡垒岛山城时失利,连日阴雨加上弹尽粮绝,明军在撤退过程中被日军追击而伤亡惨重。
杨镐为了逃避责任,上报朝廷时,将战死近二万说成一百多人。在被免职多年后,杨镐复出担任过辽东巡抚。
群臣认为杨镐对于辽东的事务熟悉,所以才推荐他担任指挥这次征讨后金的总指挥。谁知这却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为后来的惨败安下了祸根。
03
杨镐上任后,朝廷从全国各地调集兵力,特别是九边重镇宣府、大同和山西等地的明军精锐部队,总计约有9万兵力。再加上不服努尔哈赤统治的海西女真叶赫部兵马和13000朝鲜军队,共计约11万人,号称20万大军。
朝廷无力长期供养这支庞大的作战部队,明神宗一再催促杨镐发起进攻。于是杨镐坐镇沈阳,兵分四路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对后金都城赫图阿拉实施围剿,意图一鼓作气,彻底解决掉后金这个威胁。
1619年二月,在杨镐统一调度下,四路大军出塞作战:北边是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马,从开原进入浑河上游地区发动进攻;西面为主攻方向,由总兵杜松率兵约3万主力部队,从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
南面由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发起进攻。东面则是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浑江北上。
另有机动增援部队在沈阳待命。此外,还有专人负责保障后方交通和粮草辎重的运输。甚至制定出擒获斩杀后金各级头目的悬赏细则。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准备充分无懈可击,可是这四路兵马都是各自为战,并没有前线的统一调度和指挥。原本优势的总兵力便不能真正体现出来。
兵马未动便不顺利,因为天降大雪部队不肯前行,不得不延期出征。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明军的出兵时间和作战意图随即被泄漏出去。
努尔哈赤探知明军行动计划后,认为明军的南北二路因为道路险阻,路途遥远,不可能很快抵达,不足为虑。
根据己方兵力远少于明军总数的情况,努尔哈赤决定采取集中优势兵力,逐路击破明军的作战方针,“凭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将后金的6万兵力全部集结于都城赫图阿拉附近,首先迎战明军的西路兵马。
04
明军主力西路的主将是总兵杜松。他曾镇守陕西,与胡人作战异常勇猛,屡战屡胜。两年前担任山海关总兵。二月二十八日,杜松率军从沈阳出发,他急于抢头功,到抚顺关稍作休息便趁夜打着火把,冒雪急行百余里,第二天抵达浑河岸边。
在通往后金都城赫图阿拉的咽喉要道,铁背山上有一座依山势而筑的界凡城,城北的吉林崖和城南的扎喀关地势险要。与扎喀关隔着苏子河,对岸就是萨尔浒山。界凡到赫图阿拉只有百余里,而且是一马平川。
杜松得知后金兵正在界凡城修筑防御工事,于是分兵两万人到萨尔浒山下扎营,准备自己亲自率领一万人渡浑河,进攻界凡城北的吉林崖。殊不知,此时后金已经向界凡方向调集重兵。
三月初一早上,辎重营火炮等重型装备尚未到达,杜松企图用突然袭击的方式直捣赫图阿拉。他有勇无谋,不顾其他将领的劝阻,执意强行轻装渡河。
后金兵乘着明军渡河,在上游毁坝放水,明军淹死很多,士气大伤。明军渡河后攻下两个后金小兵寨,然后全力攻打吉林崖。
午后,大批后金援军在努尔哈赤次子代善率领下赶到了界凡城南的扎喀关。杜松看到陆续到达的敌军越来越多,明军却被分割在浑河两岸无法互相接应,而渡河又必定受到后金军的攻击,无法还击。
杜松只好继续强攻吉林崖。就在后金军将要抵挡不住时,代善派来增援的一千精兵赶到。明军进攻受阻,无可奈何。
下午,努尔哈赤亲自率军赶到,趁天色渐晚,纠合五个旗共三万七千骑兵的绝对优势兵力攻打萨尔浒明军大营。
在后金军的强力冲击下,明军总兵王宣、赵梦璘等指挥萨尔浒明军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大营被攻破。明军只得争相逃命,全线溃败。结果王宣和赵梦麟均战死,明军官兵被分割歼灭,尸横遍野。逃走的明军后来也被敌军追上,全部被杀。
攻打吉林崖的明军眼看着萨尔浒大营被攻破,军心开始动摇。后金军汇合一处向吉林崖下的明军包围过来。尽管杜松亲率官兵奋战,也无法与数倍于己的后金大军抗衡。
双方激战至夜晚,明军死伤惨重。杜松身中十余箭被敌将射杀,手下的将领们也先后战死。接着,留在后方的辎重营也被努尔哈赤消灭,西路主力全军覆没。
05
北路明军二十八日出发,主将马林是名将马芳的儿子,能写诗会书法,打仗却不行。3天后听到西路军战败的消息,马林惊恐万分。他随即率军退到抚顺东北的尚间崖扎营。
马林命监军潘宗颜率领几千人马驻守3里外的裴芬山,与西路军尚存的辎重营龚念遂部成犄角之势防御。他只想着能顶住后金的进攻,等待女真叶赫部援军到来。
努尔哈赤带领皇太极首先肃清了西路军辎重营残部,随后集中6万大军向尚间崖杀来。他发现明军仓促集结,还没布好阵形,当即命令全线出击。明军在后金骑兵的强力冲击下溃败,副将麻岩战死,主将马林狼狈逃跑,仅以数骑逃回开原。
北路军只剩下潘宗颜部在斐芬山顽强抵抗。他们利用战车围成临时防御阵地,在简易掩体后面施放铳炮,大量杀伤后金军。
可是这些火器射程近,火力弱,加上兵力太少,尤其缺少骑兵配合步兵作战。后金军利用敢死队驱赶马群冲开明军车阵,精锐骑兵接着冲过来大开杀戒。
潘宗颜身先士卒,指挥官兵们奋力厮杀,不幸中箭身死。部下官兵,包括马林的两个儿子也都全部战死。当女真叶赫部援军到达战场附近时,听说明军战败便慌忙撤退。至此,北路明军也被击溃了。
东路明军主将刘綎乃将门之后,中过武状元,有“晚明第一猛将”之称。他率领一万二千人马会同一万多朝鲜军,从宽甸堡进攻赫图阿拉。因为刘綎之前与杨镐不和,被杨镐故意刁难算计。不仅行军路线偏远,沿途多有险阻,而且兵力弱装备差。
刘綎率领东路军冒着风雪,连克敌军十余营寨,深入后金境内300多里。几天后抵达距赫图阿拉约70里的阿布达里冈。这一带山高路险,努尔哈赤在此设下了埋伏。他派奸细伪装成杜松的士兵,诱骗刘綎率军进入山路。
刘綎不知道杜松那边已经全军覆没,落入了后金军的包围圈。努尔哈赤如狼似虎的三个儿子代善、莽古尔泰和皇太极率4万多兵马,将明军团团围住猛攻。
明军被困在山谷中腹背受敌,阵脚大乱。刘綎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身处险境毫不畏惧殊死苦战。他双臂受创,面部又受了重伤,依然勇猛拼杀不止,杀死数十名敌军后壮烈殉国。
刘綎所部大多战死,极少得以突围。残余的数千朝鲜军,后来在元帅姜弘立率领下向后金投降。刘綎的忠勇为后世所赞扬,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还受到追谥。
06
明朝四路大军只有李如柏统领的南路损失最小,原因却是他行动迟缓。杨镐看到西路和北路两军战败,慌忙传令李如柏军回师。此时南路明军尚未与敌军交战,立即退兵,其间遭到后金军追袭,损失数十兵马。
筹备一年之久的征讨大举,原本优势的兵力,却因为战略失当,兵分几路,被敌军各个击破,不到5天便以后金完胜、明军惨败结束。
萨尔浒战役,明军伤亡45800多人,战死将领300余人,损失马匹和大炮火铳不计其数。
兵败之后,主帅杨镐被关入大牢,10年后被崇祯皇帝处决。北路军主将马林于3个月后在开原战死。至于南路主将李如柏,一年后因为萨尔浒之败再被提起,终以自杀谢罪。
萨尔浒战役的失败对明朝是致命的。因为明朝元气大伤,与后金力量对比发生反转,从此由进攻转为防御,陷入了被动。
直到23年后,明朝在关外的城池悉数陷落,仅剩一座宁远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