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自佛灭当年,大迦叶号召“第一次结集”以后,经历百年至佛灭百年的“第二次结集”时,佛教僧团发展为传承经法为主的阿难系僧团,还有传承律戒为主的优波离系僧团。主要原因是:一,戒律方面,二:和对教义的理解方面,三:每个人的习性方面。一、初期佛教,也叫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二、部派佛教;三、初期大乘(此时部派亦在流行,且还比较兴盛);四、中期大乘、后期部派(在中期大乘时,后期部派亦在流行);五、后期大乘、密教(后期大乘时,密教开始兴起)。然就此五个时期中的初期佛教来说,此时的佛教是和合一味的;到了部派佛教时期,佛教不再是和合一味的了,而分裂成上座、大众二部,乃至后来分裂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不等。为什么本来一味的初期佛教会分裂出部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1)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我国古来对印度佛教的认识,是纵体的、是义理的,因限于资料,也欠缺史的整理,所以未能尽如其实际的了解其发展过程。

印度的国人对史的概念是很模糊的,没有像我国的国人有写史的习惯,他们只是口口相传而已。这样就使我们很难了解其本来面貌。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2)

近世以来,由于西方人士对巴利语圣典及梵文圣典的研究、发掘,加上考古学、语言学,及各国史书之有关印度部分的比排、审查、整理,使的混蒙蒙的印度佛教史,已经找出了头绪。

通过前人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印度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初期佛教,也叫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二、部派佛教;三、初期大乘(此时部派亦在流行,且还比较兴盛);四、中期大乘、后期部派(在中期大乘时,后期部派亦在流行);五、后期大乘、密教(后期大乘时,密教开始兴起)。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3)

然就此五个时期中的初期佛教来说,此时的佛教是和合一味的;到了部派佛教时期,佛教不再是和合一味的了,而分裂成上座、大众二部,乃至后来分裂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不等。

为什么本来一味的初期佛教会分裂出部派,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主要原因是:一,戒律方面,二:和对教义的理解方面,三:每个人的习性方面。

自佛灭当年,大迦叶号召“第一次结集”以后,经历百年至佛灭百年的“第二次结集”时,佛教僧团发展为传承经法为主的阿难系僧团,还有传承律戒为主的优波离系僧团。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4)

上座部坚持保守佛陀的教法,维持佛陀教导的传统,但是大众部认为佛法可以因时、因地做一些修改。大家在原则上有了分歧。

上座部坚持说:“我们应当保守佛陀的教导,不应该随意篡改!”但是,大众部说:“佛陀的教导可以因时、因地做变通和发展。”这种原则性的分歧到了后来一发不可收拾。

大家不在一起共住,你做你的,我做我的,井水不犯河水。于是,佛陀的僧团在那个时候开始(佛灭一百年开始)有了部派的分歧。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5)

另外产生分裂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南传记载

《据南传佛教史料——《岛史》、《大史》所载,原本一味的初期佛教真正分裂成部派——大众、上座二部,是在佛入灭后一百年左右。

此次分裂的原因,是由于佛弟子们对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在认识上有所不同而导致的。据说,那时东方毗舍离的跋耆比丘,违背原有的佛陀在世时所制定的教规,已出现向人乞钱的现象。当时西方摩偷罗的耶舍比丘来到该地后,对此加以反对,彼此发生了争议。

耶舍比丘回去反映其事,并约集东西两方的长老们对这一行为作了判决:认为乞钱是犯戒的。当时参加集会的有七百人,为了使佛弟子们对经律的内容有一个统一认识,又用会诵的方式,举行了一次结集——即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就以参加结集的比丘人数命名,称为“七百人结集”。若从结集的地点来称,又可名为“毗舍离结集”。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6)

此次结集,虽因乞钱而起,而具体议论的内容则有十项:

一、角盐净:为供他日使用,听贮食盐于角器之中。

二、二指净:即是当日晷之影自日中推移至二指广间时,如未吃饱,仍可更食。

三、他聚落净:于一聚落食后,亦得更入他聚落摄食。

四、住处净:即是同一界内的比丘,可不必同一处布萨。

五、随意净:即于众议处决之时,虽不全部出席,但仍有效,祗要求得他们于事后承诺即可。

六、所习净:随顺先例。

七、生和合净:食足后,亦得饮用未经搅拌去脂之牛乳。

八、饮奢楼疑净:奢楼疑是未发酵或半发酵的椰子汁,得取而饮之。

九、无缘坐具净:即是缝制坐具,可不用贴边,并随意大小。

十、金银净:谓得接受金银及许储蓄之。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7)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此十事绝大部分是有关小小戒 方面的问题。对此,东方毗舍离的跋耆比丘,以此十事可行,为合法;西方上座耶舍,则以此为不合律制,为非法。

第二次结集的目的,即在审查此十事的律制根据。其结果,据各律典的记载,上座代表一致通过,认为十事非法。对此,东方毗舍离的跋耆比丘们大都不服,传说即有东方系的大众别行结集,遂于上座派分裂为二。更值得注意的是毗舍离的国王,亦不满客来的少数上座,而加驱逐。于是,东方系的大众部,西方系的上座部,就此隐然出现了。

以上是就南传佛教史料的记载来说的。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8)

第二:北传记载

若就北传佛教史料而言,关于佛教分裂的记述与南传史料有很大不同。根据《大毗婆沙论》卷九十九及世友的《异部宗轮论》,佛教最初分裂是在释迦牟尼入灭百年后,其原因乃是由于阿罗汉果的资格问题,即所谓的“大天 五事”。大天为印度佛教大众部派的始祖,尝编作一偈,以宣扬其所提倡之五项教义。其偈云:“余所诱无知,犹豫他令入;道因声故起,是名真佛教。”此偈所说的五事是:

一、余所诱:阿罗汉虽已无淫欲烦恼,然有漏失不净(遗精、便利、涕唾等)者,乃因恶魔憎嫉佛法,遂对修善者诱惑破坏所致。

二、无知:阿罗汉虽依无漏道而修,断尽三界之见思烦恼,然因无知有染污

三、犹豫:疑有“随眠之疑”与“处非处之疑” 二种,阿罗汉尚未断尽后者,则虽为独觉圣者,每每仍有其惑。

四、他令入:阿罗汉须依他人之记别,方知自己为罗汉。如舍利弗、目犍连等智慧第一、神通第一之人,亦须依佛陀之授记,始知自己解脱。

五、道因声故起:阿罗汉虽已有解脱之乐,然至诚唱念“苦哉”,圣道始可现起;此系因四圣谛之观苦、空、无常、无我等,即是圣道。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9)

如上五事,大天认为才是真正的佛教,所以说是名真佛教。当时大天的这种观点曾在“四众” 中进行过讨论,为佛教僧团内少数有地位的长老所反对,认为这不符合佛教教义,但多数教徒则支持大天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符合佛教教义。这样,反对大天观点的佛教徒形成上座部,支持大天观点的佛教徒形成大众部。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若据南传佛教史料所说,初期佛教发生根本分裂之原因,主要的则是对于小小戒意见的不同;若据北传佛教史料所说,初期佛教之所以会发生根本分裂,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佛陀教理的看法有所不同。

这是原始佛教的大致走向与变化,上座部在佛陀涅槃两百年后成型,称为南传。大众部此后称北传。

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原始佛教的发展与变化)(10)

行者阿龙

2021.07.18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