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什么私人恩怨(也谈李鸿章与翁同龢之争)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什么私人恩怨(也谈李鸿章与翁同龢之争)说句老实话,主流经济学家,我见过一些,“知识分子”,真真假假见过的就更多了,但如此把自己当盘菜的却很罕见,“吾曹不出,如天下苍生何?”,自我感动得落泪,这就让我产生了好奇心,想看看他究竟讲了什么微言大义? “世界局势如此这般,国事如此艰难,我真的很焦虑。这不是开玩笑。 以我的阅历来讲,今天中国处在一个四十年来的重要关口,可能还是近两百年以来的重要历史关口。 不是悲观,不是乐观,而是忧虑。今天早上我还是睡不好觉,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顺利度过这个时间节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识分子就这个毛病。” 这位主流经济学家,有一大堆吓死人的头衔,不能一一例举。但排在第一位的头衔是“如是金融研究院”赋予他的。对这家研究院,我并无兴趣,只是不解为什么要用一代秦淮名妓柳如是来命名?不过想想主流经济学家的操行,用名妓来命名,倒也算是表里如一,因此就释然了,索性以“如是”经济学家来称呼他吧。 这位“如是”

这段时间,公知退潮之后,一度沉寂的主流经济学家又开始活跃了,颇有点像2005年“郎顾之争”时的表现。那时候,他们一阵喧嚣,批发了不少帽子,成功阻止了一轮方兴未艾的反思潮,把不少当时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拖延下来了,本来不严重的问题如今也变得很严重了。

这一次,他们还能够如愿以偿,复制2005年的胜利吗?

还要看。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什么私人恩怨(也谈李鸿章与翁同龢之争)(1)

总体上评述主流经济学家的这次惊蛰,不是这篇短文的目标,只想就其中一位讲的段子做一点评论。

这位主流经济学家,有一大堆吓死人的头衔,不能一一例举。但排在第一位的头衔是“如是金融研究院”赋予他的。对这家研究院,我并无兴趣,只是不解为什么要用一代秦淮名妓柳如是来命名?

不过想想主流经济学家的操行,用名妓来命名,倒也算是表里如一,因此就释然了,索性以“如是”经济学家来称呼他吧。

这位“如是”的演讲,以《中国到了200年来的重要关口,我焦虑得睡不着… 》为标题在网上流传,他开篇即道——

“世界局势如此这般,国事如此艰难,我真的很焦虑。这不是开玩笑。 以我的阅历来讲,今天中国处在一个四十年来的重要关口,可能还是近两百年以来的重要历史关口。 不是悲观,不是乐观,而是忧虑。今天早上我还是睡不好觉,思考我们有什么办法能够顺利度过这个时间节点。‘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知识分子就这个毛病。”

说句老实话,主流经济学家,我见过一些,“知识分子”,真真假假见过的就更多了,但如此把自己当盘菜的却很罕见,“吾曹不出,如天下苍生何?”,自我感动得落泪,这就让我产生了好奇心,想看看他究竟讲了什么微言大义?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什么私人恩怨(也谈李鸿章与翁同龢之争)(2)

看了以后觉得很失望,不过是公知讲烂了的老段子,“这盘菜”真不新鲜,扑鼻而来的都是馊味。

“如是”讲的段子,全文如下——

“最近关于中美贸易战,民间的声音一边是主战派,一边是求和派或者说‘投降派’。我脑海中忽然回到了当年李鸿章和翁同龢的争论。 翁同龢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李鸿章,大意是说,‘你怎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朝廷给你那么多钱,建立强大的北洋水师,必须打!’ 李鸿章则比较务实,反问翁:‘你知道我们主力舰的航速、射程和日本的差距吗?’ 翁同龢是‘道德治国’的典型代表,对工具参数没有概念,日本军舰一分钟打3炮,我们一分钟打1炮,打慢点不就是了。”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什么私人恩怨(也谈李鸿章与翁同龢之争)(3)

公知和主流经济学家的共同特点是不懂历史,但喜欢讲历史段子,因为段子高度简化、高度漫画化,特别有利于哗众取宠。 不过,虽然段子好处多多,但却往往于史无稽,甚至干脆就是以讹传讹了。

本来,甲午战时,李鸿章和翁同龢同为清廷重臣。甲午战败,中国丧失独立财政,靠以关税和主权为抵押向列强借款过日子,同时被迫割让台湾,加速堕入半殖民地深渊。李、翁都是历史罪人,难辞其咎,原不必替他们任何一人辩护。

不过,如果真的要追究起战败的具体责任,李鸿章当然要比翁同龢大的多。

李鸿章当时是洋务派首领,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在朝廷党争中属于“后党”,掌握军政实权,无论是陆地上的淮军还是海上的北洋水师,都唯李鸿章马首是瞻。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淮军溃不成军,《马关条约》也是李鸿章签字的,怎么能够把丧权辱国的第一责任算到翁同龢头上呢?

由于属于相对弱势的“帝党”,翁同龢的实际权力远不如李鸿章,作为“清流”,他只是有一点话语权而已。在甲午战争爆发前,他看透了李鸿章视淮军、北洋水师为个人私产,不愿消耗在对日作战中的用心,力主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进行反击,斥责李鸿章“避战自保”,这样的主张有什么错呢?

至于“如是”津津乐道的所谓“日本军舰一分钟打3炮,我们一分钟打1炮”,并不是北洋水师覆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这点差别就能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的话,那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都可以不用打了)。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什么私人恩怨(也谈李鸿章与翁同龢之争)(4)

当时北洋水师与日本的联合舰队相比,可谓各有长短,双方都没有绝对优势,如果李鸿章能够制定出正确的战略战术,比如不急于与日军决战,将主要力量用于切断日军海上运输线,甚至炮击日本沿海城市,迫使联合舰队回援并使战争长期化,甲午战争的结局就可能大为不同。

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和洋务派为了推卸责任,散布不少谣言,其中一条就是翁氏主户部(相当于财政部),限制北洋水师经费,使之不能即时购买两条新式舰船而导致战争失败。但这件事情发生在1887年,距离战争爆发还有7年,其时黄河郑州段决口,救灾为重,清廷财政捉襟见肘,只好停拨海军经费两年。

问题是,当年一条类似日军“吉野”号的快速军舰,售价约200万两白银,但李鸿章的淮军自己所存银钱即有800万两白银,可他并没有舍得先垫支400万两用做购舰。 黄河工程结束后,总理海军衙门和李鸿章也没有提出购买新式军舰的要求,可见他们对避免开战还心存侥幸。及至甲午战起,翁氏即令户部拨银650多万两支持总理海军衙门购买新式舰船,说明甲午战败并非军费不足所致。

从军事的角度看,甲午海战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李鸿章制定的“避战保船”策略,使北洋水师不能扬长避短,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境地,从一开始就丧失了主动权。

翁同龢和李鸿章有什么私人恩怨(也谈李鸿章与翁同龢之争)(5)

“如是”讲丑化翁同龢,替李鸿章开脱段子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用翁同龢暗喻那些在贸易战中主张坚持国家主权和利益底线的人,用李鸿章暗喻那些主张主动下跪的人,结论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主动下跪才是老成谋国,主张抵抗的则是“道德治国”,不切实际。

“如是”没有意识到的是,他这套逻辑暗含了一个前提,即“不抵抗就可以避免侵略”,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这个前提是完全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汉奸逻辑。如果说抵抗失败使中国无法免于沦为半殖民地的话,那么不抵抗只能使中国迅速沦为完全的殖民地,如同印度近代的遭遇那样。

说到底,“如是”的立场是买办立场,其痛恨翁同龢,追慕李鸿章,则无非是翁氏属于清廷中的清流派,买办色彩不如李鸿章浓厚而已。

在买办们看来,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才是美好社会,中国今天有了一点独立性,不让美国予取予求了,他就“焦虑的睡不着”,真是活该!我深信中国未来仍会朝好的方向走,买办逻辑,主动下跪的逻辑会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唾弃!“如是”这样的主流经济学家如果不能洗心革面,痛改前非,未来不仅会更加“焦虑的睡不着”,恐怕还会得抑郁症吧?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