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徙木立信这个事件中的民众一开始的表现是怪之,是奇怪和不敢相信。像极当时社会下民众对能通过军功而跻身上层的制度的不敢置信。而最后徙木者最后获得了高额回报,这高额的回报正像是军功爵位一般。这般相似的情形,就会使得民众心中产生希望。而一旦心中有了希望,并且有实现希望的途径,两相结合,商鞅变法鼓励建立军功的目的就能实现。这样徙木立信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取信于民,是为了告知民众军功授爵就像徙木一样,只要你做了,就会获得相应的回报。只有民众相信自己努力会有的相应的回报,民众才会有动力去建立军功。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商鞅是法家,法家奉行严刑峻法

公元前359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经过和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的一番辩论,说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千古名言,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1)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2)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3)

就在大家认为商鞅要雷厉风行推行变法的时候,商鞅却在发布法令前导演了一出徙木立信的好戏。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4)

上有一国之君的支持,又舌战群儒驳斥了反对的旧贵族。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等级森严,国家所推行的变法普通民众只有俯首帖耳的份,为什么还要取信于民,徙木立信有点多此一举。这其实要从商鞅变法的具体政策来分析。

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5)

商鞅立木为信三字经(看似多余实则是为变法培养守护人)(6)

商鞅是法家,法家奉行严刑峻法,严刑峻法没有太大的必要做这个事来取信于民,因为严刑峻法是用来禁止行为的,不是用来鼓励行为的。只要有相应的威势和暴力,就不怕无法推行和执行。商鞅得到秦孝公的鼎力支持,所以商鞅是有足够的权势来推行严苛的法律的。

但是,变法中奖励军功,军功授爵这项制度需要民众主动去努力获得军功,来换取爵位。问题是要想获得军功,需要浴血沙场,九死一生,代价巨大。在当时那样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中,下层民众是基本没有上升途径的。贵族再无用依然是贵族,平民再优秀却还是平民。世卿世禄制导致民众没有奋斗的动力。所以思维和社会的惯性会使得民众怀疑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换来的会不会是一张空头支票了?

这样徙木立信的目的就很明显了,取信于民,是为了告知民众军功授爵就像徙木一样,只要你做了,就会获得相应的回报。只有民众相信自己努力会有的相应的回报,民众才会有动力去建立军功。

徙木立信这个事件中的民众一开始的表现是怪之,是奇怪和不敢相信。像极当时社会下民众对能通过军功而跻身上层的制度的不敢置信。而最后徙木者最后获得了高额回报,这高额的回报正像是军功爵位一般。这般相似的情形,就会使得民众心中产生希望。而一旦心中有了希望,并且有实现希望的途径,两相结合,商鞅变法鼓励建立军功的目的就能实现。

这件事还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当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通过军功获得爵位,成为变法的受益者,他们自然就会坚定的站在变法这边,商鞅就不再是孤军奋战,有了变法的受益集团,维护变法的力量就越强,相对应的反对的力量就会变得越弱。没有人会不维护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制度和政策。商鞅死后而其法不废,不得不说越来越强大的变法受益集团也是重要原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