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现场老师做了一个小小的关于“放松”的游戏。要求学员将自己的右手完全置于柔弱无骨的放松状态,所有用力点由左手支撑,后突将左手抽离,然后让每个学员自检,你的右手现在在哪里?几乎80%以上的学员,右手还在胸前端着,并未做到真正的柔弱无骨。这是个简单的心理游戏,这个游戏告诉我们的是:“在你‘以为放松’和‘实际放松’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很多家长总是说,我没有特别管束孩子,在孩子的成绩面前我没有表现出焦虑,我的个人状态没有在孩子面前流露……,这一切都是你的“以为放松”,但是孩子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状态。学会爱孩子,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以接受者心理感受到的爱才叫爱”。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乍听满满的正能量,但是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可怜”的背后可能是不得要领的“可恨”。很多父母总是说,我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给他找最好的补习班,为什么他还是不愿意学习?真相是,相比较那

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1)

决定成功或失败的不是事情本身,

而是抱持的态度。

学习,就是把知识转化成行动力的过程。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从头到脚的距离。在”想到“和”得到“之间,还有一个词叫:做到。

每一次思享荟,都有收获。因为每个老师都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书。虽然授课技巧不同,人生阅历不同,但是对心理学的那颗探索的心是相似的。从不同的老师身上,可以学习不同的心理学角度。每一次学习,都会让自己脑洞大开,让自己有了更多的思考维度。不论是精神分析的学习,还是人本主义的理论,对于大家在心理学不同领域的探索,我只想说,只有百家争鸣,才能百花齐放。

周杏林教授的《新时期的父母之道》,告诉我们,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

这是一个”小孩不好过,家长更难为“的时代,我们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谈及和孩子教育成长有关的话题,大家瞬间就找到了共鸣,一个隔代养育沙龙一召唤就是200多人,朋友一篇”青春期是什么鬼“的文章阅读量轻松过2000,这是一个谈孩子就会焦虑,说教育就会崩溃的年代。我们到底怎么了?孩子到底怎么了?我们给孩子的爱不对吗?孩子到底需要怎样的爱?

带着这些问题倾听了周老师的课。她以多个鲜活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需要的是苹果,家长不要总以“我是为了你好”这样的魔咒没命地给他喂梨吃了。你那不是为了孩子好,你只是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父亲因为自己家族没有一个研究生,非要逼着孩子本科毕业后不去工作坚持继续读研,这个案例就是一个典型的梦想转移的例子。它不过只是,父亲没有能力自己实现梦想,然后生个孩子帮他实现而已。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乍听满满的正能量,但是换个角度,你就会发现,“可怜”的背后可能是不得要领的“可恨”。很多父母总是说,我给他提供最好的教育环境,给他找最好的补习班,为什么他还是不愿意学习?真相是,相比较那些无谓的补习班,孩子更需要的是宽松的家庭环境,父母有边界的爱和关心。一个夫妻关系不融洽,父爱缺席的家庭,你相信简单粗暴的管制可以让孩子找到安全感吗?一个每天打击孩子,不懂鼓励的父母,你相信孩子的自信会从天而降吗?一个从来不去滋养的花朵,你相信它会在阳光下绽放吗?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你怎样爱孩子,教育孩子,你的所有人格呈现都在孩子的成长中。他会因为你每天沉迷于麻将而学会了苟且,会因为你每天带着一张阴郁的脸而看不到阳光,会因为你潦草地对待情感生活而对婚姻没有信心,会因为你不懂爱而失去爱的能力……如果有一天,孩子有了心理上的疾病,那是因为,你的所有”恶习“在他身上爆发性呈现,你是所有原因的果。这里的“恶习”包括了你不恰当的爱,你的心理焦虑,你的成长经历,你的心态,你对情感的认知,你对沟通的理解,你对梦想的解读等等。

现场老师做了一个小小的关于“放松”的游戏。要求学员将自己的右手完全置于柔弱无骨的放松状态,所有用力点由左手支撑,后突将左手抽离,然后让每个学员自检,你的右手现在在哪里?几乎80%以上的学员,右手还在胸前端着,并未做到真正的柔弱无骨。这是个简单的心理游戏,这个游戏告诉我们的是:“在你‘以为放松’和‘实际放松’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很多家长总是说,我没有特别管束孩子,在孩子的成绩面前我没有表现出焦虑,我的个人状态没有在孩子面前流露……,这一切都是你的“以为放松”,但是孩子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状态。学会爱孩子,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以接受者心理感受到的爱才叫爱”。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理论,孩子的成长分几个关键的个体生命发展阶段,口欲期强调的是依赖,这个阶段的孩子很多雏形的培养需要依靠家长完成。这个阶段也是其安全感的形成阶段。而肛欲期主要表现为控制,孩子慢慢有了自己独立的意识,这个阶段,父母需要培养的是孩子选择的能力。接下来,就到了孩子的俄狄浦斯期,孩子的精神已基本独立,开始出现了叛逆症状。这个阶段的孩子敏感个性,甚至有时有些尖锐,父母在这个时期与孩子的相处非常关键,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坐而不理,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打压扭曲,这个阶段的父母与孩子相处,就如树与阳光。孩子是树,父母是阳光,照在那里,那里就生长的好,对于孩子,我们只要保持恰当的关注,给予温暖的阳光就好。

有一天和小兵聊天,我说:”有一个看似残忍但却无法回避的现象,那就是,所有的爱都是为了靠近,只有母爱是为了分离,在孩子的成长中,作为母亲需要做到的是“如何得体的退出”。当时我想谈的是界限感,但是小兵的回答是:“其实这个也不难理解,如果母爱的浓度是一百分的话,从孩子出生开始,她都将不断递减。而其他情感都是从零分开始不断上升的,所以才谈不上分离,只是大家都在不断趋于常态”。一下子令我豁然。相比较孩子,我们并不智慧。

教育孩子是艺术,更是智慧。智慧的家长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找到自主状态的觉察和内醒,修通自己,培养与孩子的同理心,与孩子同频共振,学会智慧地放手,智慧的陪伴。我们应该相信,孩子今日的所有学习成长都只是为了未来活得幸福就好,过份的期望就会成为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

现场我们还感受了一次轻浅的“催眠”,所谓催眠是从绕过你的意识和前意识,直接进到你的潜意识。听起来很玄乎,其实只是让你自己的思想掉进自己的身体里而已,能够催眠你的只是你自己。

说到催眠,老师讲了一句:“父母是孩子的催眠师”。在我理解中,此催眠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暗示,如果父母总是说孩子在画画方面很棒,未来他的画画真的会比其他学科更棒,如果你总在他蹒跚学步时说小心摔倒,他一定会”如你所愿“地摔倒,这里,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暗示影响非常大,不管你外在表现的多“以为放松”,你内心的“焦虑”总会通过生活的蛛丝马迹传递给孩子,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真的阳光,那你的内心必须住着一个太阳女神。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真的努力,那你的行为必须看起来足够努力。让你的催眠具有正性力量,这样你才不辜负”孩子的催眠师“这一光荣称号。

与孩子的沟通技巧,老师讲了六点:

(1)智慧的聆听,除了听内容,更需要听情绪,找到共情的感受。

(2)技巧的发问:语气比内容重要,寻找事情的真相。

(3)有方法回应:带着孩子内观,看回他自己。

(4)区分开事情:透过现象看到事情的本质。

(5)有效地指导:给孩子的指导必须行之有效。不要让情绪管理自己的指导。

(6)创愉快心情:关系比教育重要。融洽的家庭,愉悦的沟通氛围是最佳良药。

英国教育家娜苔说过:“孩子在他的生活环境中学习”。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老师,教练,伙伴和拉拉队。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未来健康发展,那么,我们每个家庭都应该: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孩子就应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2)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