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全部练法(一定要把自己练通)
内家拳全部练法(一定要把自己练通)支燮堂先生回忆孙禄堂先生先看这一段:孙存周认为,只是练习传统内家拳是完全可以打败西洋拳击的,但条件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练通,而练通的标准是要能做到周身一体,周身是拳。这最基本的标准似乎高了一点,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要想同散打拳击相较量,只有挨打和溃败的份。研究内家拳一定要研究孙录堂前辈,孙录堂武功高强且人品高尚,更兼文武双全,是武林中少有的德艺双馨者,孙们的粉丝将其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内家拳给人的感觉一直都是似有还无。人们对于其技击实用性的怀疑,不是从现在开始,而是从其公开路面就开始了。八十年前的一系列擂台赛,更是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
优胜者中,只有形意拳的选手,而这些人中又多练习西洋拳击及其他外家武术。
李景林是当时的内家拳的代表人物之一,有郭某某是通臂拳的名家,其身份是相当于现在国家队散打队的教练,郭某某挑战李景林要求在擂台之上一较身手。
李景林身材瘦小,且年纪大过对方十几岁。李景林沉着应战,在众多观战者的担心之下走上擂台,比斗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李景林只一个照面就将身材高大的对手击出丈外。
孙存周认为,只是练习传统内家拳是完全可以打败西洋拳击的,但条件是一定要先把自己练通,而练通的标准是要能做到周身一体,周身是拳。
这最基本的标准似乎高了一点,但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要想同散打拳击相较量,只有挨打和溃败的份。
研究内家拳一定要研究孙录堂前辈,孙录堂武功高强且人品高尚,更兼文武双全,是武林中少有的德艺双馨者,孙们的粉丝将其称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先看这一段:
支燮堂先生回忆孙禄堂先生
禄堂夫子来沪时,社会名流巨贾竞相接待,然夫子多谢而避之。常住在余处,使余朝夕得夫子指教。夫子尝云:“汝技初成,需多试技,行止坐卧任何时候,皆可向吾进击。”一日午时夫子于院中歇息,躺于椅上,闭目入眠。余一时念起,看准夫子身体以石子掷而击之。石子掷去,忽而不见夫子,石子洞穿夫子所卧椅背帆布,而夫子早立于余之身后,夫子手指已经抵住余后颈。余深服禄堂夫子灵敏如神矣。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孙录堂的功夫已经好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感到有一个问题 就是对一个躺在椅子上闭目养神的老人 如果真要试验功夫 用个小石子 轻轻投掷即可 如要用到能将所卧椅背帆布洞穿之力 这似乎就有谋财害命之嫌了. 难道支燮堂要杀孙录堂?
再看孙剑云回忆孙禄堂先生
江苏国术馆成立时,馆内国术教师中有许多名家、高手,他们一再要求先父表演一下功夫,如果分别搭手试艺,容易伤别人的面子。于是先父讲:“就在这个大厅里,你们一起来抓我,谁能摸到我的衣服,就算他优胜。”这个大厅约能容纳200多人,当时在大厅里的国术馆教师和学生有百余人。大家听到先父这样讲,起先没有动,有几个与先父熟悉些的,走过来将先父围住,就在他们欲抓住先父时,忽然先父不见了。不知何时先父到了圈外,这时有人喊,要大家团团把先父围住。然而就在大家看准的先父的位置,一起扑过来时,又不见了先父。后来直到众人都累了,也没有人能碰到先父的衣服。
这段文字让我忆起了少年时的一次经历。在我只有十三岁的时候,我招惹了一个住在学校附近的小地头蛇,那天就在学校的大操场上,那操场很大,至少有两三个足球场的面积。那地头蛇叫他熟悉的比我大三岁的同校生来打我,开始是三个人,扑过来就打,被我灵巧的躲开,之后上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有不同年级的三五十个人围着我打。我边闪边躲,连蹦带跳向外奔逃,奇迹般的未被打着一下。在奔逃的路上也是一呼百应遭到围追堵截,甚至有人用石头碎瓦树枝等不断向我投掷打来 但都被我一一闪开。我左冲右突的连续奔跑了几百米终于跑出了学校。
我想那次我能完好无损的逃出应属侥幸,再来一次肯定要被打残。我那时没练武功,但喜欢奔跑玩耍,身体的灵敏性比较好。
所以我相信孙先生能被上百人围住而不被抓,孙先生的功夫那么好,身心的状态已非常人可比。从此也可看出,就基本功而言,孙先生的腰腿功夫无人能及。
孙录堂的功夫受郭云深的影响很大,除实战方面无人能及外,理论上也从武学转向玄学。八卦掌原来叫转掌,刘某某说,转掌在理论上同易经八卦联系在一起也是孙录堂首开先河。
孙门的粉丝大多推崇孙录堂的天分,其实孙录堂除天分外,其付出的努力也是非常人所及,看看孙录堂自述就能体会到练习内家拳所需漫长的路程及艰苦卓绝不停顿的用功。
在白西园先生处遇程廷华先生........初见先生练时,其意与形意拳大相悬殊.时余练形意拳方三四年功夫,于彼此之劲,不能周知,心虽爱慕,又恐与自己所练之拳气力不和.后先生见余屡怀疑惑,极力开导拳中之理,余始免去疑心.方入手时,觉与形意拳术气力相背,至年余功夫,两拳之劲微觉相合.每日早习形意,晚习八卦,如是十余年,两拳之劲,始不分彼此,练习亦不分早晚,两体亦觉如一.此时始悟十年前,初与先生练时,并非两拳之劲相背,乃我身中之气力有亏也.自此以后,每遇同道之人,不分门类,互相研究,又十余年,自觉身中两拳之劲合一.又有各家同道之人,各法相助,以至用时,起落进退刚柔伸缩,无不自如,当此之时,艺贯二家,学业精进,心中愉悦,自以为全体无所不知矣.乃至辛丑年,又遇同道张秀林,杨春甫(原文如此――编者)二君,精于太极拳学.余心又有甚爱之.及与二君互相研究,询问此拳之劲,心中大相骇异,觉作所练两拳之劲,又有各家之法相助,然并不能与此技之劲相符合,因此又与彼等加意研究三四月功夫,始略得其当然之理,如是复练习三四年,并不能知其底确详细之理,后至民国元年,在北京得遇郝为真先生,先生精于太极拳学,初见面时互相爱慕.余因爱慕此技,即将先生请至家中,请先生传授讲习,三四个月功夫,此技之劲,方知其所以然之理.自此以后昼夜习练,至三年豁然大悟,……
孙录堂晚年创孙式太极拳,一般人认为此拳是结合行意八卦太极拳后最高深的拳架,其实正相反 这套架子最好学也最好打,这套架子是典型的技击架,其步法最符合技击要求,但不符合太极拳的练功要求。所以如果直接从孙式太极拳入手,很难练出功夫。杨式拳的步伐不适合技击,但适合练功,杨澄甫的架子每一步都是太极拳的长劲练习,可惜懂这一点的人也是极少,正宗嫡传们一没天分,二没勤奋,因为手中不差钱,所以爹名叫李刚。
杨氏太极已变成慢少林,孙氏太极从来就是慢行意,不论是慢少林还是慢行意,跟张艺谋的万人太极相比,一切都是神马浮云!
温馨提示: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贵在分享,感恩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