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内家拳练法各不相同(所有内家拳之最终拳悟不过这句话)
三大内家拳练法各不相同(所有内家拳之最终拳悟不过这句话)二则,当今传武学习者,几无作为职业而终生坚持者。宝剑锋从磨砺出。假若磨砺足够多,谁有可能成为当今太极拳界的“杨露禅”?一是,当今传统武学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其真功夫的传承几乎都已消失。如此,我们怎样才能学到武学真功?之于拳者,若是拳痴,前两条路径或有可能;若无拳缘,后两条路径几无可能。本文和拳友们交流的内容,即是对两种学拳思维模式的深层探析,以及对探秘太极拳真谛四条路径的生活化运用。为何探讨此问题?主要原因有二:
太极拳公开课006。本文首发于今日头条之允升园,未经授权,不得转载盈利,违者必究。
太极拳公开课003,和拳友们交流了学拳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一种自下而上。
自上而下者,多是天赋秉异;自下而上者,多是天道酬勤。若是天赋再加上勤奋,必然成为武学大家。
太极拳公开课004,和拳友们分享了探秘太极拳的四条路径,即:遇见明师、学到真功,见多识广、劚山觅玉,应物自然、返璞归真,以己为师、悟者自渡。
之于拳者,若是拳痴,前两条路径或有可能;若无拳缘,后两条路径几无可能。
本文和拳友们交流的内容,即是对两种学拳思维模式的深层探析,以及对探秘太极拳真谛四条路径的生活化运用。
为何探讨此问题?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当今传统武学包括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其真功夫的传承几乎都已消失。如此,我们怎样才能学到武学真功?
二则,当今传武学习者,几无作为职业而终生坚持者。宝剑锋从磨砺出。假若磨砺足够多,谁有可能成为当今太极拳界的“杨露禅”?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慢慢聊。
话题一:为何传统武学几乎“代代不如师”?纵观百年内家拳传承史,为何得到所谓秘传和真传的后辈拳者,几乎皆代代不如师,更几无人超越创拳人?
按照一般思维分析,原因有五:
一是,该拳法适于创拳人,不适于后辈学拳人,毕竟人的天赋、学识、悟性、体质等有所不同。这是影响后人学拳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创拳人只懂得拳之实战打法,而不明拳之内涵道理。师父只能传道授业,不能解惑,故后人难悟拳之奥妙。
三是,习拳者得之容易、心不珍惜,练得少、悟得少,实战的机会更少。现在,网络创造了无限可能的传统武学学拳场景,但是真心学拳、以武为业的人并不多。
四是,创拳人是走四方打出来的,学拳人是场地上教出来的。现在的环境几无实战的可能,因为一旦失手伤及他人,后果不堪设想。
五是,先前的师徒感情如父子,师父给徒弟喂劲,那是冒着被徒弟不小心打伤风险的真喂劲,所以徒弟练出来的也是真功夫。现在,明师难遇,好徒弟也难寻。有些传统武学派别因为学拳者极少,已经出现师父找徒弟的情况。
按照“反者道之动”的太极思维,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
我的思悟:
创拳者,是把自己几十年的拳悟集成,分解为套路和招式,以便学拳者理解和掌握。简言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学拳者要想达到师父的水平,必须通过套路和招式的学习,慢慢删繁就简,真正体悟出师父几十年的拳悟集成。简言之,即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所有内家拳的秘传和真传,最终之拳悟,不过这句话。
为何几乎代代不如师?
这是因为,几乎所有徒弟都遵循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传承,不敢也不想、甚至是没有能力去尝试“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的拳悟集成。
故意拳大师王芗斋先生慨叹:“数十年间随我学习意拳者甚众,其中亦有佼佼者,然亦有挨打者,此何故也?凡取败挨打者,皆因其背离我平日归一之教诲焉。”
因此,我的观点,真正的传承,不是磕头拜师,不是掌握师父教授的所有套路和拳法,而是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体悟出“三归二,二归一,一归道”。
所以王芗斋先生又说:"你是不是我的徒弟,不在于形式而在于裨。即便你给我叩头三千呼师八万,你没有学到我的学问,也并不能算是我的徒弟。即便你没给我叩头拜师,而把我的学问学到了,那自然是我真正的徒弟。"
话题二:谁有可能成为当今太极拳界“杨露禅”?古人学习传统武学,多是童子功。而且,习武的目的更多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真功夫不行。
现在不同了,孩子们学习武术,更多是作为一种爱好,因此有童子功的孩子更是少。
于是,有人问:我不是童子功,也不具有过人天赋,能否在太极拳上有所造诣?
让我们先看看清代著名武术家苌乃周的一段精彩拳论。
他说:“学拳,不拘老幼,不怕暗昧,只尽得心,舍得力,不成不休矣。夫子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静而思之,信然信然。”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什么意思呢?
以习武为例。一个架式,别人学一遍、学十遍就心知肚明、能会善用,我如果坚持不懈地练习上百次、上千次,也一定会练得炉火纯青。
人各有所长。不管是武术还是艺术,有些人的确是具有天赋,学什么都是事半功倍,一点即通。而不具天赋之人,只能是从勤奋中去弥补。
老一辈武术家常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八个字,似乎很难用于形容现代的武者。
形意拳名家李镜斋先生,性好拳术,六十三岁时拜神拳李能然先生为师。练至七十多岁,颇得拳术之奥理,动作轻灵,成为李洛能形意门八大弟子之一。
李镜斋先生最深刻的拳悟是,拳术与儒学的道理并行不悖、合而为一。
从李镜斋先生的学拳经历看,只要我们尽得心,舍得力,太极拳一定会不负光阴不负君。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现在,还还有谁能成为象杨露禅、杨班侯、杨澄甫一样水准的太极拳家吗?
我的思悟,有三种人或有希望:
一是太极拳痴,或许因为见多识广而劚山觅玉,有意无意中悟出太极拳的真谛。
二是太极拳有缘人,或因遇见明师而登堂入室,或因返璞归真而悟出太极拳的不易之理。
三是,太极拳自渡者,此人或具武学天赋,或自修开悟、触类旁通。
话题三:一切舒服的人体姿势,都是太极拳架?和古代不同的是,现在学习太极拳的机会多了、条件好了,但是学拳的时间却是少了,能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者更少。原因很多,其中生活的压力是关键原因,毕竟能靠武学养家糊口的人极少。
因此,我提倡练功生活化。生活化,就是随时随地地练习,不必每天刻意拿出一个几个小时,也不必刻意打太极拳套路。我的观点,只要符合太极之理的人体姿势,都是太极拳架。
大家都知道,太极之道,不仅让我们知悉太极拳的奥妙,也赋予我们很多生活的智慧。掌握太极思维,之于我们练拳、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多的帮助。
现在,我们很多人都长时间坐着办公。黄帝内经曰:久坐伤肉。此句之要义,久坐不仅损伤肌肉,还会损伤脾胃之气。为何?土为肉,而且对应脾经和胃经。
久坐办公,造成脾经之清气难以上行,进而血液里的氧气供应不足,一段时间之后便感到累困。
怎么办呢?知道太极的阴阳之理,几个小动作便能缓解这个问题。
之一。
坐时,保持上身中正。尽量不要身体斜靠在椅背上。
因为,身体一斜靠,人就会出现“猫腰气不顺,低头阳不生”的气短现象,气短则吸气不深、供氧不足,就会越躺越累。
之二。
在上身中正的前提下,左腿小腿垂直于地面,右脚脚尖点地(或脚跟抬起靠在椅腿上)。此时,人体的拳架呼吸便自然形成,这个姿势以吸气状态为主,有利于养生。
有缘的朋友可随便试一下,按我的姿势坐一会。然后,两脚换一下姿势再试一会。一比较就知道了。
之三。
师父说,以前那些靠武术吃饭、行走四方的武术大家,他们都养成一个习惯,在外面坐着的时候,从来都不两只脚实实在在地着地,而是和我说的,右脚始终是脚尖点地。
为何?若遇到突袭,两脚着地为双重,反应会迟钝。而右脚点地则为蓄势的阴架,随即就可阴生阳予以防卫打击。
当然,在极安全的情况下例外。
看了看网络上八卦掌宗师董海川先生的雕像,竟然和我说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