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足迹赓续初心使命(追寻先辈足迹重温红色记忆)
寻访红色足迹赓续初心使命(追寻先辈足迹重温红色记忆)作品分析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 ,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该组歌是分别把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十个乐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在音乐形象和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各个乐章连贯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长征组歌》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无比正确,使组歌成为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型英雄史诗。整个组歌共分为《告别》《突破封锁线》《遵义会议放光芒》《四
追寻先辈足迹 重温红色记忆
——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的艺术特色
向阳光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史无前例的长征,这是一个震惊中外的伟大历史事件。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今年十月,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在这个纪念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追忆长征往事,重温长征岁月,铭记不朽功绩,弘扬伟大精神。
该组歌是分别把10个不同的战斗生活画面环环相扣地结合在一起,把各地区的民间音乐与红军传统歌曲的音调和谐地融汇在一起,把通俗的音乐语言与丰富的音乐构思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十个乐章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在音乐形象和内容上有紧密的联系,从而使各个乐章连贯成一个和谐的整体。《长征组歌》生动地描绘了伟大长征的壮阔图景,展示了工农红军的英雄性格,塑造了革命军队的光辉形象。热情地歌颂了毛泽东主席的英明领导和毛泽东革命路线的无比正确,使组歌成为了一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新颖、风格独特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大型英雄史诗。
1.告别
歌词
红旗飘,军号响,子弟兵,别故乡。王明路线滔天罪 ,五次“围剿”敌猖狂。红军急切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男女老少来相送,热泪沾衣叙情长。紧紧握住红军的手,亲人何时返故乡。乌云遮天难持久,红日永远放光芒。革命一定要胜利,敌人终将被埋葬。
作品分析
歌词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红军夜渡于都河,跨过五岭抢湘江。三十昼夜飞行军,突破四道封锁墙。不怕流血不怕苦,前仆后继杀虎狼。全军想念毛主席,迷雾途中盼太阳。
作品分析
歌词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遵义会议放光辉 ,全党全军齐欢庆。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作品分析
4.四渡赤水出奇兵.
歌词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 ,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敌人弃甲丢烟枪,我军乘胜赶路程。调虎离山袭金沙,毛主席用兵真如神。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一个有领有合的二部合唱。全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又分三个段落。第一段先由女声领唱,速度较慢,旋律舒展,节奏宽广,音乐采用云南民歌的音调,以点出横断山险恶的地理环境。接着,合唱与领唱采用卡农的手法,进一步渲染横断山的种种艰苦环境。第二段是二部合唱,节奏明快活跃,旋律亲切优美,第一遍是女声合唱,第二遍是男声合唱,第三遍是混声合唱,通过不同声部合唱的对比手法,造成情绪的层层递进、高涨,充分表现了“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动人情景。第三段音乐是第一段的缩减再现,但歌词有了改变,第一部分由男声齐唱担任,音调低沉,与前段形成鲜明对比,它告诉人们敌情仍很严重。这部分着重表现了在艰难的行军中群众送水的深厚情谊。第二部分是歌颂“毛主席用兵真如神”。一开始是男中音乐观自豪的独唱,然后是混声合唱,音乐诙谐、风趣,它生动地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毛主席料事如神般的指挥下,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战斗作风和人民军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5.飞越大渡河
歌词
水湍急,山峭耸。雄关险,豺狼凶。健儿巧渡金沙江,兄弟民族夹道迎。安顺场边孤舟勇,踩波踏浪歼敌兵。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铁索桥上显威风,勇士万代留英名。
《飞越大渡河》(混声合唱)——在快速伴奏音型烘托下的合唱引子之后,主要部分以乐段反复的形式,刻划红军飞越大渡河时的战斗神彩,最后是歌颂性的尾声。
6.过雪山草地
歌词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
作品分析
《过雪山草地》是一首精巧的合唱。全曲旋律抒情流畅,耐人寻味。整个乐曲可分为前后两部分。该曲表现的场面、情绪都很广阔和复杂,反映的生活较丰富,既要写雪山行军,又要写草地露营;既要写艰苦的战地生活,又要写高尚的革命情操;既要写红军和风雪严冬、暴雨恶雾大搏斗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又要写在险恶的环境中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仅用声乐手段是难以胜任的,因此作者在唱段前,专门设计了一个具有交响性效果的器乐乐段作为前奏,用以表现雪山险峻、壮阔情景,把艰苦的生活环境和战士们英勇奋战的场面充分展示出来。
7.到吴起镇
歌词
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六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
作品分析
8.祝捷
歌词
大雪飞,洗征尘。敌进犯,送礼品。长途跋涉足未稳,敌人围攻形势紧。毛主席战场来指挥,全军振奋杀敌人。直罗满山炮声急,万余敌兵一网荆 。活捉了敌酋牛师长,军民凯歌高入云。胜利完成奠基礼,军民凯歌高入云。
《祝捷》(领唱与合唱)——变化再现的三段体结构。在歌颂红军抵达陕北,取得直罗镇战斗的胜利时,采用了湖南渔鼓的长沙花鼓戏音调,音乐显得十分风趣爽朗。
9.报喜
歌词
手足情,同志心,飞捷报,传佳音。英勇二四方面军,转战数省久闻名。历尽千辛万般苦,胜利会聚甘孜城。全军痛斥张国焘,欢呼北上并肩行。边区军民喜若狂,红旗招展迎亲人。
作品分析
10.大会师
歌词
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各路劲旅大会师,日寇胆破蒋魂丧。军也乐来民也乐,万水千山齐歌唱。歌唱领袖毛主席,歌唱伟大的共产党。
《大会师》(混声合唱)——这段颂歌式的音乐以其宏伟、广阔的气势见长,第二部分再现了第一首《告别》的旋律,这种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更加强了组歌的联系和统一,是一曲壮丽的凯歌。1966年,战友歌舞团访问罗马尼亚、阿尔马尼亚、苏联、日本等国时,曾演出组歌的全曲或选段。197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四十周年,冲破“四人帮”重重阻挠,再次在京举行了盛大演出,并摄成彩色艺术纪录片。在国内,其普及之广,影响之大,是我国大合唱史上所罕见的。1976年,在音乐家草田、于粦先生的支持和指挥下,香港也多次演出了这一作品,受到港澳同胞的热烈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