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十大钢琴演奏家及不朽唱片(肖邦与他的四首谐谑曲)
肖邦十大钢琴演奏家及不朽唱片(肖邦与他的四首谐谑曲)肖邦第一首谐谑曲写于1831-1832年,于1835出版 这首作品创作时肖邦正离开祖国前往巴黎 他告别了亲人、迷茫孤独,并在去往巴黎的途中得知了华沙起义的消息,后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首曲子,在这首曲子里已丝毫看不出古典乐派时期谐谑曲的幽默欢快的音乐风格,而是包含着肖邦当时内心的深刻情感。第一首| b小调第一谐谑曲 Op.20肖邦谐谑曲浅析by.RealMusic本臻音乐 谐谑曲是生动活泼富有幽默诙谐意味的器乐曲,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宫廷音乐的小步舞曲,萌芽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的世俗声乐曲中,主要特点是三拍子,欢快且轻巧,后来慢慢被广泛应用到器乐曲中。在18世纪后半叶,贝多芬发展了这种题材,他用谐谑曲慢慢替代了之前的小步舞曲,并加强了它的戏剧性、讽刺性。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两百余首作品,其中有四首谐谑曲,虽然数量不多但意义重大,他的创作使得谐谑曲这种体裁上升到一个新的空间。
作为“钢琴诗人”,肖邦的乐曲也一直是后人学习和钻研的对象,4月10日晚,恺撒堡艺术家涂宇亮老师导赏音乐会便选择了这一套曲目进行演绎。
全程回放
(含问答解析)
肖邦谐谑曲浅析
by.RealMusic本臻音乐
谐谑曲是生动活泼富有幽默诙谐意味的器乐曲,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早期宫廷音乐的小步舞曲,萌芽在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的意大利的世俗声乐曲中,主要特点是三拍子,欢快且轻巧,后来慢慢被广泛应用到器乐曲中。在18世纪后半叶,贝多芬发展了这种题材,他用谐谑曲慢慢替代了之前的小步舞曲,并加强了它的戏剧性、讽刺性。
第一首| b小调第一谐谑曲 Op.20
肖邦第一首谐谑曲写于1831-1832年,于1835出版 这首作品创作时肖邦正离开祖国前往巴黎 他告别了亲人、迷茫孤独,并在去往巴黎的途中得知了华沙起义的消息,后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首曲子,在这首曲子里已丝毫看不出古典乐派时期谐谑曲的幽默欢快的音乐风格,而是包含着肖邦当时内心的深刻情感。
这首作品为复三部曲式,它的首部和中部的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首部旋律如暴风雨般,带着强烈的冲击力,让人感到惶惶不安,十分急切,作者仿佛塑造的是一个悲剧英雄式的艺术形象,这种战斗主题的作品在肖邦同一时期作品也经常出现,如《c小调革命练习曲》,中部旋律则截然不同,它安静、甜美,转向充满亲切与温暖的幻想中,它采用了波兰的圣诞歌曲《睡吧,圣婴耶稣》的旋律,这是肖邦童年时最深爱的一首民歌,在柔美抒情的中部我们完全感受不到第一部分强烈、激动、惶恐不安的情绪,两者之间所形成的的戏剧性对比更加反衬了再现部出现时突出的那种充满力量的象征着胜利的狂潮。
第二首| 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 Op.31
肖邦第二首谐谑曲大约创作并出版于1837年,献给费斯登西斯丁伯爵之女,这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这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也是最富有诗意的一首,舒曼曾经称它是“一首有高度感染力的乐曲,它丝毫也不逊于拜伦勋爵的任何一篇诗歌”,与第一首不同,这一首更具有浪漫气息,热情奔放,优美动人。
与其它三首谐谑曲不同的是,它表面的炫技因素多于深刻内容的表达,且透露着强烈的沙龙音乐的气质,在这首作品中作者也使用了玛祖卡舞曲中常见的节奏模式及动机,因此也包含了作者与祖国丝丝入扣的联系,这首作品像《b小调第一谐谑曲》一样,是一个带有尾声的副三部曲式,与肖邦另外三首谐谑曲相比,这首作品是钢琴音乐会的宠儿,它的情感层次与矛盾冲突相对单纯,形式结构又比第一谐谑曲复杂很多,在主题安排上结合了奏鸣曲式的主题对比原则。
第三首| 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 Op.39
肖邦升c小调第三谐谑曲创作于1939年,出版于1840年,献给他的学生阿道夫·古特曼。第三首谐谑曲是在这种生活、身体状况都不理想的情况下所作,它充满着不安,英国音乐学家埃蒂斯·奥加所说,“第三号升c小调谐谑曲戏剧化的表达好像凝聚了更多的暴风雨般。……这首音乐的律动令人联想到许多不曾出现的压力,一支洪亮、如赞美诗般的旋律穿插其间,最后饰以大量落下的音符。”这首作品被悲剧性和戏剧性所充满,如风暴一般,是一首戏剧张力很强的作品。
它是四首谐谑曲中唯一采用奏鸣曲式的一首,而且省去了展开部,同时也是四首谐谑曲中主题材料最为简洁的一首,总共使用了三个主题动机,长达649小节的宏大规模都是由这三个主题动机演变发展而来的,与主题A产生对比的副部主题是舒缓而富有幻想性的音乐形象,它是将音乐的崇高性与优美性结合的极为巧妙的一首,圣咏式的音调,合唱式织体,如同虔诚的教徒在赞颂上帝的伟大。
第四首| E大调第四谐谑曲 Op.54
肖邦E大调第四谐谑曲是1842年夏天在乔治桑的家中创作的,献给珍妮·德·卡拉曼小姐,于1843年在巴黎出版。这首作品在他的全部四首谐谑曲中最为轻快,奔放,充满着幸福与喜悦,曲调轻盈流畅,不像第一谐谑曲和第三谐谑曲充满悲剧英雄性,也不像第二谐谑曲那样华丽闪耀。
这首作品是四首谐谑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首,也是肖邦唯一一部用大调写成的谐谑曲,同时它的结构也更加复杂,主题的发展形态也不同寻常,整首作品的形象是激动而明朗的,调性和和声色彩也非常丰富,像是稍纵即逝的幻境,因此也更具有谐谑性,汉斯·比洛称这首谐谑曲“这就是原原本本的肖邦”。
这首作品是以复三部曲式原则为基础,根据作品乐思进行曲式上的扩充,形成了篇幅庞大的结构,这是肖邦对传统体裁结构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带回旋性原则的复三部曲式,是一种混合性曲式,而回旋原则则是源于古代欧洲民间的轮舞歌曲,这种体裁原则的主题常常具有歌舞舞曲的特征,具有世态风俗性的特征。
小提示
由于时间限制,直播过程中的问答环节一一解答。针对大家对于钢琴作品鉴赏、练琴技巧等学习疑惑,涂宇亮老师将在下一场直播中进行解析,敬请关注哦!
使用抖音APP扫码关注
珠江钢琴 官方抖音号
或长按复制PearlRiverPiano进入抖音APP搜索
长按识别右侧二维码关注
珠江钢琴 官方微信
获取更多活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