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宇骁谈梦想与现实(梦想与现实兼得的人生)
范宇骁谈梦想与现实(梦想与现实兼得的人生)到第九局时我觉得这场比赛胜负已定,就把广播关了,结果一回朋友跑过来告诉我,道奇的最后一守,被打爆了…… 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疯狂,那一晚,我直接把全剧组停下来,大家围着广播聚精会神地听。在美国生活时,犹记2017年的世界大赛,第二场,道奇主场对战太空人。当时我在洛杉矶室外拍夜戏,刚好看不了球,App又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能观看心仪的道奇队。所以只能听广播,不停刷比分。始于棒球 陷于艺术 也许和常人有所不一,我因为一部名叫《魔幻大联盟》(Angles in the Outfield)的电影爱上了棒球。即便如今我的棒球Top1影视作品是《棒球之爱》(For Love Of The Game),但这部电影成为了我与棒球这两条轨迹的交错点,使我的人生烙印下不一样的胶卷。经过了十年的棒球训练,我去美国读了大学,在洛杉矶又生活了将近十年,成为了“洛杉矶道奇”的死忠。顺带一提,现役球员中,我最喜欢三垒手贾斯汀
大家好,我叫范宇骁,是一名热爱棒球运动的导演,曾执导过《追梦人》、《甲子园之梦》等棒球纪录片,同时也是京工OB棒球队的一员。
自小学三年级起,一直到高中毕业,十年间,我的所有课余生活都是在棒球场上度过的。从一名上不了场的 “Bat Boy”,一点点成为北京理工附中的队长,甚至有幸代表中国少年队参加国际比赛。
后来远赴美国学习电影,也不曾离开过棒球,并和一帮日本同学组建了棒球队,开始参加周末社区联赛。哪怕是回北京工作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报名参加业余联赛,充分享受棒球的快乐,同时竭尽全力用专业知识为中国棒球发展贡献力量。
至此,棒球这项运动贯穿了我20年,所以今天,我想给大家分享属于我的故事,从一位媒体人的角度去诠释一则与众不同的棒球人生。
始于棒球 陷于艺术
也许和常人有所不一,我因为一部名叫《魔幻大联盟》(Angles in the Outfield)的电影爱上了棒球。即便如今我的棒球Top1影视作品是《棒球之爱》(For Love Of The Game),但这部电影成为了我与棒球这两条轨迹的交错点,使我的人生烙印下不一样的胶卷。
经过了十年的棒球训练,我去美国读了大学,在洛杉矶又生活了将近十年,成为了“洛杉矶道奇”的死忠。顺带一提,现役球员中,我最喜欢三垒手贾斯汀-特纳(Justin Turner),恰巧我留美的就读地点与这位球员的出生地 Long Beach相同,也许是命运所趋,我注定与棒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美国生活时,犹记2017年的世界大赛,第二场,道奇主场对战太空人。当时我在洛杉矶室外拍夜戏,刚好看不了球,App又因为某些特殊原因不能观看心仪的道奇队。所以只能听广播,不停刷比分。
到第九局时我觉得这场比赛胜负已定,就把广播关了,结果一回朋友跑过来告诉我,道奇的最后一守,被打爆了…… 现在想起来还是很疯狂,那一晚,我直接把全剧组停下来,大家围着广播聚精会神地听。
直到延长局,你一分我一分,你一支我一支本垒打,不相上下。印象中那场比赛好像双方加起来打了7、8支本垒打。即使那个赛季道奇很多比赛都是最后时刻翻盘或者绝杀,但那场比赛最终没有等来奇迹,也成了整个世界大赛的缩影,是我印象中迄今为止最遗憾的一场比赛。
哪怕我现在从事电影工作,但我从小最大的梦想还是成为一名职业棒球手,不过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还是与进职业队失之交臂。那个时候我就励志要努力学习电影,因为电影在我的理解中,本身就是一种造梦艺术。
可以说电影是我实现棒球梦的另一种方式,从小到大能看到属于中国自己的棒球影像太少了,如果能够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爱好,给中国棒球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何乐而不为。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日韩,棒球电影都是运动题材的主流,不光能够让观影者感受棒球的魅力,更能通过棒球电影感悟很多人生的道理,我觉得中国当然也需要这样的棒球片。
在我看来,棒球是在不停运动的,无论是投球,跑垒,击球。从我拍摄棒球开始,就一直着重用更多的运动镜头体现动感的一面,多加一些浅景深的特写凸显主体的爆发力,像击球的瞬间,接球的瞬间,滑垒的瞬间。
构图同样至关重要,要留好运动方向的空间,或者球员与背景的联系,给观众更多的代入感。 调色的话,还是尊重自然本身。但棒球运动本来就在颜色视觉上对比,反差相当大。蓝天,白球裤,红土场,绿草地,在后期适当加一些饱和会更有冲击力。
追梦赤子心 步履漫漫行
说到剪辑拍片,这里我也想提一提当初拍摄《追梦人》的一些故事,这部片子是我长这么大最强烈也是最不后悔的一次冲动。
因为从小接受正规训练的原因,身边很多相熟的队友、对手最后都选择了职业的道路。其中,影片里的刘宇就是我从小一起在理工附中球队长大的兄弟。那时他们每年都会来美国集训,但由于我学业实在太忙,就算有假期也是在剧组里,根本没机会去找他们。
后来终于毕业实习,恰好有一个空周末,刘宇和国家队在亚利桑那集训,如果不去可能再没机会了。当时什么也没想,连和公司都没打招呼,拿上机器,开上车就去了。连堵带绕近9个小时到达国家棒球队下榻的酒店,中途连休息区都没进,国家队的哥几个看见我都傻了。
他们马上带着我见球队的领导,教练。本来我自己特别的忐忑,生怕打扰了人家的正常训练作息,没想到当时的主管申老师和易指导见到我特别热情,甚至还依稀记得见到过我中学时的比赛。
现场和领导们开会研究了拍摄计划和采访,一切从初心出发,意指展现中国棒球从业者、领导者的梦想和决心。
同时,包括《追梦人》这部在电影在内,不仅是拍摄和策划,单论撰写脚本就让我花费了很多心血和时间。
其中,最大的困难是权衡侧重点,就像球员经常说的进攻防守同样重要一样,拍摄和编写时哪一点元素都不舍得丢掉或者淡化,经常是在文档里列了好几页的不同的元素、内容,为了更好的体现成片的内容和节奏,咬着牙一个一个删。
棒球摄影人的WBC之行
作为职业电影导演,平时除了拍摄棒球相关的作品外,我也会跟随摄影团队,拍摄世界大赛相关视频,比如2017年的WBC比赛。
当时我随队来到了日本,那些天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令我印象深刻,比如更衣室的气氛便是其中之一。
当时球队有第一次参赛的年轻球员,有几朝元老,有像宝树一样的领袖,甚至那年还有MLB的绝对大牌布鲁斯-陈(Bruce Chen)。在苦难面前,核心球员总能站出来开导全队,带动全队,哪怕是输给水平高很多的对手后,宝树都会主动拉着全队谈心,打气。
布鲁斯刚跟球队汇合,大家多少有点迷弟的感觉,但又很忐忑,不知道该怎样和美职棒的大牌球员相处。结果从布鲁斯踏进更衣室的第一刻,大家就发现,原来他是个带着浓郁拉丁热情的大男孩。场上场下都会拉着队员主动沟通,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技术手把手教给大家,主动学习中文,大赛前会在更衣室不停讲着笑话给大家放松,不到一周的时间已经能准确地叫出所有球员的名字。
第二件印象深刻的事当属每次训练、比赛后的治疗。当时国家队有两名医术高超的日本康复师,还有精通针灸的李大夫,“Masa”桑主要是西方疗法,“卡兹”桑手法更像咱们中医的经络梳理和推拿。两个日本人遇到解决不了的伤病时都会自然地看向李大夫,用蹩脚的中文说一句“扎针去吧!”
三个人的房间永远被围的水泄不通,楼道里永远充斥着队员们痛苦的叫喊声。虽然场面看似搞笑,但一幕幕看下来深知球员们奋斗到今天的辛苦。国家队的队员们或多或少都有些老伤,但只要一比赛,披上国旗,都会拿出百分之二百的斗志。
当时宝树年龄已经不小,每次训练比赛结束都会第一个到队医那里报到,前一秒场上生龙活虎的球员,爬上理疗床的瞬间,一切伤病,疲惫才会通通表现出来。这让我不得不对球员心生敬意。
第三件事是球员的牺牲精神。登上属于世界棒球的最高殿堂,能够上场竞技,是每一个球员一生的梦想,但比赛中情况瞬息万变,对不同类型队员的上场调度,教练会有自己的取舍,很多非常有实力的球员,为了集体的利益,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到上场的机会。球员们把这份遗憾深深埋在心底,用尽一切力量为球队做着奉献。
提及球场,就不得不说到在WBC比赛时,我观察到的我国棒球队的特征。他们与美职棒高的那种绝对力量激情碰撞不同,亚洲棒球的比赛更精彩的是投手和击球员之间的缠斗,和一些细小基本功的高光体现。拍摄中国队时就会更注重球员们对于特殊战术的执行以及防守时的配合。
而对于我是如何捕捉上述画面这件事,我也有想和大家分享的拍摄经验,还记得我当时手里只有一台单反,需要一手对焦,一手推拉焦距,而且要做很多预判才能用镜头快速捕捉各国球员的高光操作。所以通常,废片和成片的比例几乎是100:1,棒球是多样的,只能做好准备。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现有中国棒球的发展下,我十分享受每一次的拍摄,并且动力十足。和十年前对比,棒球在中国发展的很快,无论在网络上还是线下生活中,棒球的宣传推广都好了很多。
各种青少年比赛,成人业余比赛像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开展。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无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人能够加入到棒球这个大家庭中来,享受棒球带给我们的快乐。
当然,后续在国内的工作,我也在计划拍一些棒球题材的纪录片,系列片。运动类型的电影电视在国内很受欢迎,无论是印度的《摔跤吧爸爸》还是我们自己的《激战》,在今后的工作中,如果时机得当,也会根据自身的经历,或一些见证了的高光时刻为依据,编写一些剧本,争取能用故事片的手法展现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