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投江的由来简介(魂兮归来不可杜撰系列地名说屈原投汉江)
屈原投江的由来简介(魂兮归来不可杜撰系列地名说屈原投汉江)而对汉水郧阳地域文化比较了解的读者及专家学者却纷纷直言,这些地名是杜撰的 如此杜撰地名,编造历史的不实之谈不可取。但也有的对汉水郧阳地域文化不尚了解的读者及学者 对《屈》所说的:“屈原河就是屈原的封地;沉子河就是屈原沉江的地方;奠子河就是屈原的归葬地;大楸树沟、小楸树沟就是屈原种树的地方;奠子河就是屈原尸体打捞出水的地方;沧浪洲即现在柳陂的环河孤山,屈原来到汉水沧浪洲,留下《怀沙》一词,便投入了滔滔的汉水之中”。汉水郧阳柳陂等乡镇能有这多与屈原相关的地名,颇具特色 无不叫人产生研究兴趣。 “沧浪”发源地——古均州遗址 陈天翔摄 照片为古均州遗址,这里是沧浪地的源头、沧浪文化的源头。这里有均州八大景中的龙山烟雨、东楼望月、槐荫古渡、沧浪绿水、方山晴雪。龙山宝塔旁边的平地即为禹王庙遗址。
《屈原:魂兮归来》不可杜撰系列地名说屈原投汉江(珍图)
——与《屈》文商榷之二
诗经文化网7月 8日讯:纪实报告文学《屈原:魂兮归来》刊出后许多网媒转载,引起了广大读者、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热议反响,这对于屈原文化的探讨研究起了很大的宣传推动作用,其报告文学所写的凌智民先生热心执著研究屈原文化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此文的作者倾情撰文的精神也是十分可贵的。
但《屈原:魂兮归来》(以下简称《屈》),许多了解屈原文化的读者看后 无不惊愕地说 历史上只听说屈原故里在秭归 屈原在湖南汨罗投江,没听说过屈原封地在郧阳,没听说过屈原在秦国领地郧阳柳陂投汉江,此说不可信。
“沧浪”发源地——古均州遗址 陈天翔摄 照片为古均州遗址,这里是沧浪地
的源头、沧浪文化的源头。这里有均州八大景中的龙山烟雨、东楼望月、槐荫
古渡、沧浪绿水、方山晴雪。龙山宝塔旁边的平地即为禹王庙遗址。
但也有的对汉水郧阳地域文化不尚了解的读者及学者 对《屈》所说的:“屈原河就是屈原的封地;沉子河就是屈原沉江的地方;奠子河就是屈原的归葬地;大楸树沟、小楸树沟就是屈原种树的地方;奠子河就是屈原尸体打捞出水的地方;沧浪洲即现在柳陂的环河孤山,屈原来到汉水沧浪洲,留下《怀沙》一词,便投入了滔滔的汉水之中”。汉水郧阳柳陂等乡镇能有这多与屈原相关的地名,颇具特色 无不叫人产生研究兴趣。
而对汉水郧阳地域文化比较了解的读者及专家学者却纷纷直言,这些地名是杜撰的 如此杜撰地名,编造历史的不实之谈不可取。
实际上 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湖北省郧县地名志》、《郧县志》、《郧阳府志》、《郧阳地区地图》、《十堰市地图》及相关文史资料,却没有《屈》文中所说的与屈原投江相关的这些地名。以及当地群众说 没听说过这些与屈原有关的地名及故事。
阅读此文,笔者谈点商榷之言,仅供参考,如有不妥,恳请赐教。
一、屈原不可能在秦国郧阳投江,郧阳汉水也就没有系列投江地名
笔者在“《屈原:魂兮归来》之疑:屈原会在秦国汉水郧阳投江吗?”一文中,已引经据典说明,“周赧王三年(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春,秦楚丹阳之战,楚军败,割两城以请平于秦(上庸是其一)。”次年,楚为讨好秦国,将主战的屈原流放至汉北。这是屈原第一次被流放。
“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攻楚黔中之战,楚顷襄王被迫出献上庸(今湖北竹山县)和汉水以北地区给秦。”
均州沧浪亭沧浪洲图(1952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测图) 此图
由长江水利委员会1952年测绘的图。图中标注有“沧浪亭、
沧浪洲”等字样。
《史记•楚世家》记载:“十九年,秦伐楚,楚军败,割上庸、汉北地予秦。□正义谓割房、金、均三州及汉水之北与秦。”由此,今十堰市所辖郧阳区在此之前两年(公元前280年)已为秦国汉中郡,屈原不可能两年后(公元前278年)在秦国领属的郧阳汉水投江而死,郧阳汉水地域也就不可能有屈原投江的一系列相关地名。
二、屈原汉水投江系列地名查无记载,系随意杜撰,主观信口之说
《屈》说:“东边的叫屈原河,西边的叫归乡河。他们认定屈原河就是屈原的封地。”“屈原河:现名曲远河。”
笔者查阅地方史志如下:
1、《郧阳府志》(舆地卷一•山川)载:“曲远河城西北六十里发源北山中入於汉。”
清同治丙寅修《郧县志》(舆地卷二)载:“曲远河城西六十里源出北山葛条垭一源出青竹沟地名想儿河一源出界牌垭曰黑水河流百余里经青铜关曲远店合流南入於汉(旧志)。”
《湖北省郧县地名志》(郧县地名领导小组编)载:“曲远河源头均在大柳公社境内 源出堂上的一流为西流河 源出大西沟的一流为黑水河 两流于斋公圾南麓汇合后始称曲远河;南流至青曲公社的曲远河口注入汉江; 全长约50公里。因河水源远流长 河道蜿蜒曲折 故得名曲远河。”
再者,解放前青曲名流吴著民(民国时期先后任郧县大堰区长、南化区长、黄龙区长、民政科长等职。)曾与青曲另一名流李凤人(民国时期的郧县参议员、建设科长)一起呈请县、专署、省府,于曲远河修建西大堰。得省府批准,省建设厅在郧阳成立“湖北省水利灌溉工程处”并任命省府秘书处技术室潘毓藻负责勘测、设计、监修青曲的西大堰,并借“曲远河”谐音将此堰命名为“劬圆渠”(劬:辛劳、勤劳;劬圆:意即只有勤劳才能使生活圆满)。
1940年渠成之后,灌溉千亩良田,泽被桑梓。该渠有一处摩崖石刻题写每字一米见方的四个大字“衣食之源”。为潘毓藻所题。当地老百姓为感谢织修渠的李凤人、吴著明、周太宾,将他们的姓氏拆字为诗,刻记在劬圆渠一个叫“鬼脸包”的山包上,以志永垂不朽:“十八子公正廉明,天顶口鼎力赞襄,几内吉组织得力,三俊才造福一方。”
郧县青曲镇这项经民国时期省政府批准督办的大型水利工程,其主要主持人李凤人、吴著明都是青曲乡贤,他们的国学根底不浅,名闻古今的屈原他们自然知道。假若他们故乡的曲远河真是因屈原封地而本名“屈原河”,他们自然不会不知道,也绝不会放弃这名闻千古的名人而把所修大渠命名为“劬圆渠”。也不会等着几十年后的研究者惊天发现“曲远河” 就是“屈原河”、 “屈原封地”而编造历史。
笔者徒步到过曲远河,是深山峡谷 因弯弯曲百里,故名曲远河,被此文谐音为“屈原河”。 当地没有曲远河是屈原河之说 也没有是屈原的封地之说。屈原是历史名人 不可能在偏僻的深山峡谷有封地,如果有封地应以史料记载或考古为证,何况连当地老百姓也没听过古代传说曲远河是屈原的封地。
郧阳区五峰乡与郧西县涧池乡交界、汉江中的孤山,长满了植被并非寸草不生
2、《屈》说:“屈原河:现名曲远河,但在古代该河就叫屈原河。这一证据被记录在《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 “屈源河,在均州西北。水出汉江”、“沧浪洲,在屈源滩下。”“可见《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记屈源河、屈源滩、屈源河口与现在的地址吻合。据当地民间传说,屈原河一带为屈氏的封地。”
笔者查阅史志和民间走访如下:
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八载:“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汉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宣德六年三月 日钦差太常寺寺臣任自垣谨上表;明宣德六年即公元1431年):“屈源河在均州西北水出汉江。”“沧浪洲在屈源滩下。”
唐《括地志•卷七》载:“均州:均州武当县有沧浪水,庾仲雍《汉水记》云,武当县西北四十里的水中有洲,名沧浪洲也。”
《元和郡县志》云:“武当县北四十里,水中有洲,名沧浪洲。”
由此,一是《屈》说“屈原河:现名曲远河,但在古代该河就叫屈原河。这一证据被记录在《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这里,文中将郧县城东百余里远的均州武当县的“屈源河” 拿来说明是郧县城西北六十里的曲远河,均州武当县的“屈源河” 距郧县青曲镇曲远河150多华里 中间相隔郧县城。青曲镇曲远河并非是《敕建大岳太和山志》上记载的距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的屈源河。二是据笔者及有关学者民俗考察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所说的“屈源河”, 相传是屈原流放汉北时到过古均州汉北之地,亦称“屈源河”,并没有屈原封地之传说。
3、《屈》说:“奠子河就是屈原的归葬地”、“埋葬屈原的地方叫奠子河”、奠子河在韩家洲的北岸。
《凌智民 沧浪文化发源地在郧县》一文说:“汉江郧县段现存的地名屈原河(现曲远河)、归乡河(现归仙河)、还家洲(现韩家洲)、沉子河、奠子河(现店子河)、离家店(现黎家店)等均与屈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笔者查阅《湖北省郧县地名志》(郧县地名领导小组编)载:“韩家洲位于辽瓦店西北4公里处。” “黎沟大队位于辽瓦店西北1.2公里处。以驻地黎沟得名。”“黎家庄位于辽瓦店东偏南3.5公里处。”“李家院位于辽瓦店西南4公里处。”“曲远河店大队位于曲远河店的周围。以曲远河店得名。驻石板沟。”“曲远河店位于县城西偏北30公里处的曲远河边。从前有人在此地开设店铺招待过客,因而得名曲远河店。”“店子河,位于曲远河店南8.5公里处,这里曾开有杂货店故名。”
《湖北省郧县地名志》并没有“奠子河”、“屈原河”、“ 归乡河”、“ 还家洲”、“ 沉子河”、“离家店”的记载。当地群众说 韩家洲上住的是姓韩的,有韩信传说,从没有是屈原还家洲的传说。群众说当地从没听说过屈原在汉水投江 也没有曲远河就是屈原河、归仙河是归乡河、韩家洲是还家洲、店子河、沉子河是奠子河、黎家店是离家店之说。
据《郧西地名文化志》记载:“归仙河:位于河夹镇南部,传说古时金花小姐射断山的箭顺箭流河流入汉江(笔者注:所以此地有“箭流河”、集镇“箭流铺”。)。后又逆水而上,经此河回归金花小姐手里,故得名。”当地没有“归仙河” 就是屈原“归乡河” 之说。
三、《屈》文缺乏引经据典考证,而是作者的臆断或者臆造“证据”
《屈》中一点不足是缺乏引经据典考证,是作者的臆断或者臆造“证据”,而关注于此的有些学者探讨文章比较有说服力。
在《屈》发表之前,有关媒体及网上就有了不少的相关文章,引经据典,探讨的比较热烈,颇具说服力。
2012年9月16日有关报道:《凌智民 沧浪文化发源地在郧县》。
2013年10月8日有关报道:《沧浪洲在柳陂镇之说值得肯定》(有关专家说 此标题有误 本人没说此话)。
2014年4月24日,丹江口市举办了中国•丹江口首届沧浪文化研讨会。来自北京、武汉、十堰的20多名专家教授、学者参加会议。专家们考察了丹江口市境内汉水流域地段《水经注》记载的沧浪孺子歌发祥地的古均州“沧浪亭” 、“孺子歌”(题字) 、“沧浪洲” 及龙山大禹治水的禹王庙等古地址遗迹,观看了沧浪文化的古籍文史资料图展,比较深层次的研讨了沧浪文化,对沧浪孺子歌发祥地在丹江口市古均州沧浪洲、丹江口市是享誉国内外的沧浪文化之乡予以了高度的评价。
2014年4月25日有关报道:《沧浪孺子歌溯源在古均州(图文)》。
2014年7月11日有关报道:《考证文化切莫大胆假设 沧浪洲在古均州并非郧县柳陂》。
2014年7月14日有关报道:《韩信葬母”韩家洲怎么成了屈原“还家洲”》。
2015年01月21日有关报道:《邢方贵也说 屈原与郧阳》 (此文引据《湖北省郧县地名志》一一否定编造的有关屈原投江系列地名,说屈原汉水投江的系列地名及屈原生于郧、故于郧完全是牵强附会。)
2014年9月16日有关报道:《屈原与郧阳》。
2014年10月16日有关报道:《诗魂国魄 汨罗情缘——兼评屈原投江郧阳论》。
2015年1月29日有关报道:《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
2016年1月28日有关报道:《张中一 评“鄂君启舟节地理密码”的虚构》。
学术探讨之热是好事! 但有关学者建议,学术研究,要认真查阅历史 力求真实,切不可主观臆断,随意杜撰。
均州沧浪东山记碑 明陈诏撰文刻碑 陈志刚摄 此碑位于
均州沧浪亭右后上方一小块平坦的山坡。因天长日久,石
碑随石柱歪倒在地面,碑中刻字依稀可辨(详见于《新修沧
浪东山记碑》一文)。
四、将蔡侯鳱说成是蔡圣侯,主观臆断说汉水丹江口至石泉是湘江
将“蔡侯鳱” 说成是“蔡圣侯”, 相差300多年;将蔡圣侯“南游乎高陂……食湘波之鱼”,说汉水丹江口至石泉县是湘江,“湘波”就是汉水的上游。
《屈》说:“根据《楚居》所载,楚文王那时在今湖北襄阳宜城已建立了新都,即楸郢,但最终还是迁回了大郢,即现在的河南省淅川龙城一带。所以将蔡圣侯掳入郢,其生活地点应在汉水一带,而绝非湖南。”“1999年在丹江口以上30公里左右的汉水之滨出土了一个墓葬。直到2012年,专家才鉴定出该墓的主人所配(笔者注:“配”应为“佩”)之剑铭文为‘蔡侯鳱’。据分析,‘蔡侯鳱’就是蔡圣侯。在古代国君的佩剑跟人是分不开的,生佩死葬,因此可以认定墓主人就是蔡圣侯。根据古代的葬制,蔡圣侯如果被囚在湖南,死后是绝对不会葬在丹江口的。其合理的解释是,楚文王将蔡圣侯囚于丹江上游的汉水之滨,死后就地埋葬。凌智民认定,庄辛所说的“湘波”就是汉水的上游。”
对此,笔者据有关考古专家介绍:“ 1999年,我在丹江口市北泰山庙楚墓群的一个名叫吉家院的一片楚墓地考古时,发现一个墓里有2把青铜剑,其中一把青铜剑上面镶嵌有六个错金铭文,铭文的内容是‘蔡侯鳱之用剑’。‘ 蔡候鳱’三字有三层意思:一是持剑者的身份,即爵位为“候”,其位仅次于天子;其二为国名,即为‘蔡’,说明其是蔡国的国君;其三为人名,为‘鳱’是持剑人的名字。‘蔡候鳱之用剑’其意为:蔡国的国君鳱的用剑。这可是一个了不起的重大的发现,在这样的小墓里怎么会出诸侯所用之器?根据省考古所有关有关专家研究,‘蔡候鳱’ 可能是立位于公元前694年的蔡哀候。蔡哀侯的领地在今河南上蔡一带,佩剑为何埋在楚地?这要从一个历史故事说起。相传古代陈国有一对绝色姐妹,姐姐嫁给了蔡国国君蔡哀候,妹妹嫁给了息国(今河南息县一带)国君息侯。息夫人比姐姐美貌更甚,面若桃花,人称‘桃花夫人’。息夫人回陈国探亲时,路过蔡国,顺路探望姐姐,不料姐夫蔡哀侯色胆包天,竟在宴席上对息国夫人动手动脚来。息侯听说老婆被连襟调戏(蔡候哀),勃然大怒,但他打不过蔡国,就想出了借刀杀人的馊主意。息侯派使者对楚文王说:蔡国不肯向楚国进贡,请大王假装派兵来讨伐我国,我向蔡国求救,蔡国肯定帮我对抗大王,大王就趁机教训蔡国。楚文王听后大喜。公元前684年,楚军假装出兵伐息,蔡哀侯果然出兵相救,楚军于是挥师攻蔡,大败蔡军,将蔡哀侯俘获带回楚国。就这样,蔡哀侯的佩剑成了楚军的战利品,最终来到楚国。事实上M19除了出土这把剑外,墓中有不少兵器,墓主人可能是楚国的一位军人,这位军人应是俘获蔡哀侯的有功之臣。墓中另一把宝剑是这位楚国军人生佩死葬之剑,而‘蔡候鳱’ 剑有可能是作为战利品随葬。”
而《屈》说:“蔡侯鳱就是蔡圣侯。”笔者查史料:《湖北省志人物志稿》载:“战国 ,蔡圣侯姬姓。生于高蔡(约在今保康东、南漳北)。战国时蔡国国君。蔡自楚悼王南迁其国后沦为附庸。圣侯意欲背楚,于前344年(楚宣王二十六年)北朝当年称王的魏惠王,与魏、宋、鲁、陈等十二诸侯会于逢泽。因有恃于魏,返归高蔡后只顾游乐,疏于防楚。次年,楚宣王发兵灭蔡。圣侯被押解至郢。
由此,蔡哀侯因对息侯之妻息夫人无礼,而激怒息侯,息侯便与楚文王设计于公元前684年俘虏蔡哀侯到楚国。蔡哀侯在楚国居住九年去世,死后蔡国人拥立其子肸继位,是为蔡穆侯。而公元前343年,楚宣王发兵灭蔡,蔡圣侯被押解至郢。蔡哀侯与蔡圣侯相差300多年。有关文物专家说,没有蔡侯鳱就是蔡圣侯之说。
《屈》说:“认定庄辛所说的‘湘波’就是汉水的上游。”
但笔者查阅《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曰:夫黄鹄,其小者也,蔡圣侯之事因是以。南游乎高陂,北陵乎巫山,饮茹溪流,食湘波之鱼,左抱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方受命乎宣王,系己以朱丝而见之也。”译文:那黄鹄的事可能是小事,其实蔡圣侯的事也是如此。他曾南到高陂游玩,北到巫山之顶,饮茹溪里的水,吃湘江里的鱼;左手抱着年轻貌美的侍妾,右手搂着如花似玉的宠妃,和这些人同车驰骋在高蔡市上,根本不管国家大事。却不知道那子发正在接受宣王的进攻命令,他将要成为阶下之囚。茹溪:源出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以北。战国楚置黔中郡。秦楚战争之后,秦国将楚国的黔中郡和巫郡合并成新的黔中郡,郡治在原巫郡所在地(今湖南怀化市以南40公里的黔城),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川、黔区域。由此,“食湘波之鱼” 清楚地说明是今湖南湘江之鱼。庄辛所说的“湘波” 并非在汉水的上游,湘江并没在汉水上游。
2014年4月24日中国•丹江口首届沧浪文化研讨会(袁野 摄)
五、郧阳古称麇国为了“汨罗”谐音却说麋国,荒说罗国在柳陂镇
郧阳古称麇国,文中为了“汨罗” 地名谐音,而只字不提“麇” 而用“麋国”; 将古罗国在房县随意说在柳陂镇;以此“麋”“ 罗”谐音“汨罗”。
《屈》说:“湖北郧阳古称麋国,考古证明古麋国址在今郧阳五峰乡”“根据古籍记载:罗国所迁地与麋国为邻,并在闾的南岸建城。古罗国迁湘的地点应该就在现在郧阳的柳陂镇一带。这与湖南汨罗县志介绍的糜国、罗国与闾的相对位置完全吻合。”“《史记》中记载的屈原“自沉汨罗”并没有错,而是后人不知汨罗的真实位置而理解错了。”“所谓汨罗,是指汉江段的古糜国和古罗国之间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郧阳五峰乡和柳陂镇一带的汉江河段。这一古湘水河道,是名副其实的‘汨罗之间’。在这一‘汨罗之间’,留下了密集的纪念屈原的地名和关于屈原的故事。”
其实春秋时期,“麋(mi)国”、“麇(jun)国”是当时同时存在的两个部落方国。这在南宋罗泌《路史•后纪八》中讲得明白:“濮、罗、归、越、賨、滇、麇(jun)、麋(mi)、芈、蛮,皆芈分也。”“楚子取麇、麋以国其庶。”说明麇、麋是芈姓的不同部族。
不单是《路史》,在描述春秋时期的其它历史著作里,也可见到“麋(mi)国”、“麇(jun)国”并举的。
而为了制造“汨罗在郧”的假象,就这样混淆麇、麋。
笔者查阅:麇,春秋时代的小国。麇国与楚国相邻,公元前6 1 6 年麇为楚国所灭。《郧县志》(同治丙寅修)载:“郧县,周古麇地。”据张培玉先生《郧阳古国》一书载:“麇子国起源于微,第三次迁徙,翻越秦岭到汉水流域的锡穴,称麇,又称麋,在今陕西白河县和湖北郧县境;第四次迁徙,其居锡穴一枝过长江到洞庭湖一带,称麇,又称麋,也称微,在今湖南岳阳市。”
罗国是夏商时代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荆楚同祖。大约在殷高宗武丁时,芈族系诸部落遭到殷的征伐,罗便随楚由罗山(河南罗山县)迁避到甘肃正宁县。以后又被周王朝讨伐,随楚国迁于湖北房县和宜城。公元前690年罗国被楚所灭,将其遗民迁于枝江,后来又被迁至湖南汨罗。《汉书•地理志》载:“长沙国罗县” ,应劭日:“楚文王徙罗子自枝江居此。”杜佑《通典》称:“邱州,古罗国地。”《路史•国名纪丙》云:“今潭之湘阴东北六十里有罗故城,秦之罗县,梁为罗州。”《读史方舆纪要》卷八十载:“罗县城,春秋时罗国也。”罗水西流叫枯港,三十五里经罗内,再西南流叫松溪,以下才叫罗水,八十八里至汨罗县红花乡双江村的小江口入于汨水,才合称汨罗江。
罗子国以北就是麋子国的活动范围。到战国初,楚于今湖南一带置黔中郡,而罗、麋等附庸国宣告终结,都统辖于黔中郡。
康安宇先生著《十堰方国考》载:“宋王应麟《性氏急就篇》曰:‘封于罗 今房州也 子孙以为氏。’《姓考》:‘罗国 即房州地 后灭于楚 以国为氏。’宋邵罗《姓解》也说:‘颛顼之末裔 封于罗国 今房陵也 子孙以国为氏’。”
《汉语大字典》:《说文》:“汩 长沙汨罗渊 屈原所沉之水……”
由此,《郧阳府志》、《郧县志》等记载郧阳古称“麇国”, 但《屈》只字未说湖北郧阳古称“麇国”, 而只说“麋国” 以便用“麋国”“罗国” 相邻则谐音来说明“所谓汨罗,是指汉江段的古糜国和古罗国之间的区域,也就是现在的湖北郧阳五峰乡和柳陂镇一带的汉江河段。”但史籍没有汨罗的“汨”源于“糜国” 的“糜”之说。史籍也没有《屈》所说“根据古籍记载:罗国所迁地与麋国为邻,并在闾的南岸建城。古罗国迁湘的地点应该就在现在郧阳的柳陂镇一带” 之说。更不存在“《史记》中记载的屈原“自沉汨罗”并没有错,而是后人不知汨罗的真实位置而理解错了”之说。
均州舆地全图 清•光绪十年(1884年)藏于丹江口市 此图出自光绪十年贾洪诏、
马应龙所著《续辑均州志》,图中标有“太和山、均州城、沧浪”等字样。
六、杜撰投江地名引人“大喜过望”,郧丹6个孤山地名又何解释
杜撰系列屈原汉水投江地名,引人“大喜过望”, 孤山上有草木看成了“寸草不生”,“ 孤” 、“姑”通“岵”, 郧阳区、丹江口市就6个孤山地名,又何解释,抽思究竟在哪个孤山而写。
《屈》说:“学者们一到郧阳,就迫不及待的开始了考察工作。沧浪洲、沧浪水、濮地、屈原河、沉子河、奠子河、归仙河、令牌石、湘山、湘山祠、五峰孤山、大楸树沟、小楸树沟。一个个地点,一个个故事,学者们流连忘返。在郧阳五峰乡大孤山,学者们情不自禁的朗诵起屈原的作品来,多么贴切的情景!千古一遇的实地呀!”
2014年9月16日,有关《屈原与郧阳》的报道中说:“《抽思》中所描写的北姑的地理特征有五大特点:第一就是溯江谭的溯,什么叫溯,逆流而上就是溯,屈原是从下游往上走。第二个特点就是江潭,潭就是河流里面比较深的地方。根据《郧阳志》,在郧县境内叫潭的地方有九个。第三是南行,也就是说所经过的江段水是往南流的。第四个就是有轸石,也就是有方形的石头。第五就是北姑应该是没有草木的山。“姑”通“岵”,山无草木曰岵。我们实地考察距离郧县县城100多公里的汉水小孤山,结果令我们几位非常吃惊,真的令我大喜过望!这个地方完全满足这五个条件,这个地方的水不但是向南流的,而且这个地方江中有座山,寸草不生,全是轸石。更奇特的是这里就有一个叫姑山村的地方。”“考察的小孤山,确实与屈原作品中的“北姑”吻合。如果把《湘君》《湘夫人》中的地名放在湖南,我们只能将其理解为神话,而凌先生穿梭于十堰这一带,以考证的地名来加以解读,这两篇作品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故事。我感到我们这些专门研究楚辞的人,对于楚辞很多关键点有重新思考的必要。”
对此,不尚了解汉水郧阳地域文化的专家学者 听到这么多与屈原有关的系列地名 却实兴奋 “大喜过望”, 尤其是:“ 这个地方江中有座山,寸草不生,全是轸石。更奇特的是这里就有一个叫姑山村的地方。”
实际上,笔者查《湖北省郧县地名志》、《郧西地名文化志》,却没有沧浪洲、屈原河、奠子河、归仙河、令牌石、湘山、湘山祠等地名;而所谓曲远河谐音是“屈原河”、店子河就是“奠子河”、 归仙河就是“归乡河” 等地名,当地一些群众说,我们没有把地名叫别了的谐音之说。《郧西地名文化志》记载河夹镇有“大楸木沟”、“小楸木沟”。“小楸木沟据说原来这一带漫山遍野都是楸树,有一兄弟俩分家 大哥住的这条沟就叫大楸木沟,弟弟住的这条沟就叫小楸木沟。”没有传说屈原在此种植楸树。郧县、郧西县一些了解汉水郧阳地域文化的学者说 我们没有听说过当地有这些与屈原汉水投江有关的地名 纯属杜撰。如“归乡河的左岸的一座山叫大夫山,传说屈原大夫曾在这座山上对天长叹”,当地没有大夫山 有哪些史籍记载“传说屈原大夫曾在这座山上对天长叹”,一看就知道是杜撰地名传说。
对于文中说:“‘姑’通‘岵’,山无草木曰岵。汉水小孤山,结果令我们几位非常吃惊,真的令我大喜过望!这个地方的水不但是向南流的,而且这个地方江中有座山,寸草不生,全是轸石。考察的小孤山,确实与屈原作品中的‘北姑’吻合。”
笔者曾多次到过座落在汉水中的“大孤山”、“ 小孤山”, 记得大小孤山上长满了杂草和灌木。为了准确 2016年5月下旬笔者再次到实地考察,座落在汉水中的“大孤山”、“ 小孤山”, 山上长满了杂草,还有几米高的灌木,并非是“寸草不生,全是轸石。”当地群众说 没有听说过大孤山、小孤山与屈原有关 也没有听说过屈原在汉水投江。
据笔者查《湖北省均州地名志》记载:嚣川公社、六里坪公社、浪河镇计有3个孤山地名;《湖北省郧县地名志》、《郧西地名文化志》,记载郧县五峰与郧西县涧池交界的汉江河中间有大孤山、小孤山;《湖北省郧县地名志》记载东河公社有孤山大队,共有6个孤山地名,若按“姑”通“岵”,山无草木曰岵,那么孤山就无草木,而实际情况是孤山都长有草木。再则若按“考察的小孤山,确实与屈原作品中的‘北姑’吻合”, 那么《湖北省均州地名志》(现丹江口市)有3个孤山地名,若按古均州武当西北有沧浪洲,相传这里是屈原流放的汉北之地,以此推论也与“北姑”吻合,那么“北姑” 是在现丹江口市 还是在郧阳区、郧西呢,有待研究“姑”通“岵”、孤山与“北姑”吻合之说,屈原《抽思》是在郧县还是在丹江口市有待研究。以及笔者查有关史料记载:“嶓冢山水始出山沮洳,故曰沮水,东南为瀁水,又为沔水,至汉中为汉水,至均州为沧浪水。始欲出大江为夏口,又为沔口。汉江一名沔江也。”清同治年版《郧县志•舆地》中的记载:“按《水经》及《水经注》自兴安府 (今陕西省安康)以下,至此皆为《禹贡》之沧浪水。”由此可见,沧浪水是指汉水流经鄂西北的这一段水域,而沧浪洲在古均州武当县西北四十里,此说是比较合乎实际的。而有关报道说:“屈原在郧阳写《抽思》”,对此安康市至丹江口市的汉江段汉水流经6个县市区,屈原《抽思》究竟是在那个地方写的也有待研究。
以及《屈》说还有“大夫山”, 传说屈原曾在大夫这座山上对天长叹;还有“ 九疑山”、 “湘山祠” 等地名,《湖北省郧县地名志》上没有这些地名 当地群众说 从没听说过这些地名。
北京有关专家也语重心长明确地说,我们对汉水郧阳的地域文化及当地一些地名不尚了解,建议要和当地的专家学者多作探讨,切不可随意杜撰,要求真务实,以促进屈原文化研讨。
中国传统史学研究的原则、史家的底线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像《屈》文中以杜撰地名来说屈原在汉水投江,令人不可信。
(袁正洪 邢方贵 王永国 胡继南)
(袁正洪:主任编辑、高级政工师;湖北省十堰市民俗学会会长、十堰市诗经尹吉甫暨生态文化研究咨询中心主任;坚持挖整研究鄂西北地域文化 ; qq号1145761651 手机18986882978
电子信箱syxw668@126.com )
(邢方贵:研究汉水郧阳文化五十多年,鄂西北知名地域文化学者,著有《引经据典话郧阳》等多本书)
(王永国:丹江口市沧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坚持挖整研究考证古均州武当地域文化)
(胡继南:十堰市民俗学会顾问,郧阳报创始人之一,鄂西北知名地域文化学者)
二〇一六年七月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