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七十年代末农村生活(我老家农村六十年代的生活)
回忆七十年代末农村生活(我老家农村六十年代的生活)
六十年代,我们老家湖南省衡南县玉碧公社,村里晚上经常开会学习,扯闲话,讲荤笑话,确实开心。
出工时,由生产队长安排劳动,谁犁田,谁放水,谁插秧,谁积肥,谁除草,一个人一天的活计,三五个人一天干不完。
那时还规定,每家每户最多只能养2头猪,5只鸡,5只鸭,超过数量要没收。日常的开支,如针头线脑,孩子学费,吃盐,买煤油,看病药费,都只有依靠几只鸡鸭下的蛋到集市卖钱。那时笑称"鸡屁股银行"。
那时每家的饭食基本差不多,早餐是将中餐的大米落在烧开水的大锅里煮上两滚便用竹捞子捞出米,添上少许用擂缽擂成的碎米,加上紅薯南瓜煮成稀饭,配以从酸泡菜罈子里夹出的酸萝卜,酸辣椒。家景好点的家里,中餐是将早餐的捞米蒸饭加蒸紅薯,炒点自种的蔬菜,炒菜没有油,戏称"红锅菜",家景差的中餐只有蒸紅薯加泡菜,晚餐每家都是吃中午剩的蒸紅薯。
那时做饭烧火,煮猪食,燃料一是靠生产队里给每户分的上年稻草,所以孩子放学后必须要去山边割茅草,拾柴火,寻猪草。
周边山林都是封山育林,不许人上去砍树作柴火,实在没烧的,队里的年轻人,三五一伙,半夜跑到其它生产队的山林里偷砍松树枝做烧柴,夜里有时碰到别的队年轻人到自己队里山上砍树枝,还相互打招呼,"狗日的,偷柴莫砍主枝"。
那时,每家有1~2分的自留地,主要是种日常吃的蔬菜,如芥菜,调羹白菜,辣椒,萝卜,豆角,丝瓜等,这些菜蔬还要兼顾制作咸菜。少许边坡角落种点南瓜红薯,兼补分配粮食的不足。如家有客人来,要改善生活,吃点荤腥,只可夜里提个煤油马灯,到田边水沟去捞点泥鳅,盘点鳝鱼,或是孩子去钓青蛙。小时候,暑假我兄弟与几个堂兄弟下小河摸蛤蚌,淘小水沟,逮小鱼是最开心之事。
那时大部分生产队一天工分值5~9分钱,年底结算,不少家庭不但没有分红,还倒欠队里钱。
那时的衣服,被子,鞋子,孩子的书包都是用自纺自织的土布制成。我一个伯父是个聪明灵巧
的手艺人,家里有一架土布织机,为乡村四邻解决了不少穿衣的困难。后些年村里有时发点布票,乡亲便可到街上扯点"洋布",由主妇给自家男人缝件洋布衣,好在过年时,走亲戚或上街办事时穿。
年成好,一年口粮成人300来斤,其中包括五斤红薯芋头折一斤稻谷,年成差,一年口粮成人100多斤,出七成米算,3百斤谷折米210斤,1百斤谷折米70斤。经常是"一年紅薯半年粮",那些年头就是在城里,我兄弟几人都被紅薯吃伤,过后二三十年,闻到蒸紅薯气就反胃。
到年底结算时,村里很多人就变成了红了眼的斗鸡,吵得面紅耳赤,结算后,拿到几块钱至十几块钱的家庭,长者牢骚滿腹,长吁短叹;一家人辛苦一年,分这点钱买年货都不够。
很多家庭不但分不到一分钱,还倒欠生产队不少钱(超支户),这些家人哭声一片,骂声不断。
每年春节,是农村最隆重的节日,村里会杀一口猪,每家分一兩斤肉,把村前的水塘车干,将上年放的鱼捞上,每家分一两条,还把队里种的"托泥豆"(一种小颗粒黄豆),打豆腐,每家分兩三斤豆腐。各家就是再困难,也要上街买二两纸包糖粒子,一块圆发饼,加上自制的牛筋紅薯干,炒的紅薯片,炒豆子,摆上一盘"团货",供亲戚,朋友,邻居上门拜年用,家里的男人穿上洋布衣,主妇和孩子也穿上干净,整洁的衣服。
这就是当时我们农村的这些父老乡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