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宋高宗赵构最后结局(宋高宗赵构的困境)

宋高宗赵构最后结局(宋高宗赵构的困境)是的,作为一个20岁的年轻人,有这些恐惧、畏缩都是正常的。但他是一位皇帝,既然戴上了皇冠,那就必须担起属于他的责任,容不得一丝人性的懦弱。所以无法获得军心、民心,也是活该。但河北地区的惨败、溃逃,与汴京城中的悲惨,他不是亲眼目睹,就是耳朵被奏报磨出了茧子,再熟悉不过了。他深知金军战力强悍,而宋军已经崩溃,难有阻挡之力。当朝中大臣建议逃往扬州,逃往南京,逃往更南边时,他也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他也知道抗金是政治正确,但逃跑却是人心所向。宋高宗赵构是徽宗皇帝第九子,无论立嫡,还是立长,皇位都与他无关。而论及宠爱,他也不曾在宋徽宗眼里。所以从他一出生就注定,他将以富贵闲王的身份,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可历史的车轮,在靖康年间奔向了另一条路。靖康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金人攻破汴梁城,灭亡了北宋,将住在汴京城里的赵宋皇族,全部掳往北方。而宋高宗赵构,由于奉命出使金营,被宗泽留在河北,侥幸逃得一命。作为徽宗皇

宋高宗赵构最后结局(宋高宗赵构的困境)(1)

《精忠岳飞》中的赵构

前言:继承了宋朝的法统,这既是赵构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01.

承继正统,也接受了束缚

宋高宗赵构是徽宗皇帝第九子,无论立嫡,还是立长,皇位都与他无关。而论及宠爱,他也不曾在宋徽宗眼里。所以从他一出生就注定,他将以富贵闲王的身份,庸庸碌碌地过完一生。可历史的车轮,在靖康年间奔向了另一条路。靖康二年发生了一件大事,金人攻破汴梁城,灭亡了北宋,将住在汴京城里的赵宋皇族,全部掳往北方。

而宋高宗赵构,由于奉命出使金营,被宗泽留在河北,侥幸逃得一命。作为徽宗皇帝唯一在外的儿子,他拥有天然的法统。因此金人扶植起来的伪楚皇帝张邦昌,畏惧天命,将玉玺交给了赵构,随即赵构在河南商丘继位。

既然从张邦昌手里接过了宋朝的法统,那就必须按照宋朝的老规矩办事。于是他提拔了一批旧日京中的核心官员,安抚人心,比如汪伯彦、黄潜善等人。而对于各地兴起的义军,他也不吝惜官职,大把撒出去,受封者比如太行山中的八字军统领王彦,西北地区的义军领袖李彦仙等。值此风雨飘摇之际,活了20年的闲散王爷,政权与兵权皆不在手中,政治手腕也没学到多少。

但河北地区的惨败、溃逃,与汴京城中的悲惨,他不是亲眼目睹,就是耳朵被奏报磨出了茧子,再熟悉不过了。他深知金军战力强悍,而宋军已经崩溃,难有阻挡之力。当朝中大臣建议逃往扬州,逃往南京,逃往更南边时,他也半推半就地答应了。他也知道抗金是政治正确,但逃跑却是人心所向。

是的,作为一个20岁的年轻人,有这些恐惧、畏缩都是正常的。但他是一位皇帝,既然戴上了皇冠,那就必须担起属于他的责任,容不得一丝人性的懦弱。所以无法获得军心、民心,也是活该。

02.

牢牢抓住财权

后来金军因为天热,也因为在水上吃了些败仗,退回了北方,宋朝总算在南方稳住了阵脚。于是借助旧有的官僚体系,宋高宗重建了江南地方的秩序,也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源。可当此之时,各地的义军太多,即便是官军序列中,军队也有几十万。此时,他有两个选择,要么咬紧牙关,由中央财政统一调拨军费;要么允许地方节度使自筹,同时也就把财权和行政权,下放给了地方,有了唐朝中后期藩镇的气象。他选择了前者,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单此一项就值得后人敬佩。

毕竟北宋末年的军人,可不都是岳飞那样,品德高尚、清廉自守的人。他们被剥夺了荣誉感,长期遭到文官压制,又不被社会认可,早已退化。正经出身的人,不去好好读两年书,谋个文官出身,何苦自甘堕落去当兵呢?“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可不是一句笑谈。不可否认,南宋初年的军队里,确实有不少人品不错的将领,但是和数十万的基数相比,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凤毛麟角。

比如在南宋初年,立有大功的几位著名将领,张俊贪财好色,搜刮无度,连宋高宗赵构都笑言,“我看到张郡王坐在钱眼里”;而韩世忠绰号“泼韩五”,大义上是位响当当的汉子,但在小节上却难逃兵痞习气;在川陕抗击金军的名将吴玠,既有残害上司曲端的恶行,也有贪财好色的毛病。即便如此,这几位也是响当当的抗金名将,在武将中属于第一流人物。所以在当时,但凡顶不住这股财政压力,将权力下放,大宋朝就不知会变成什么样子了。

03.

抉择

可是谁又会在意这一点呢?赵构毕竟是位逃跑皇帝,在位期间也少有什么明君作为。他的威望,根本不足以压服手下的文臣武将,只能凭借大义的名份,以及与官僚体系的合作,勉力维持大宋朝罢了。而由于江南、两广、两湖、四川等地,承担了宋朝主要的财政税收,自然也会在官员名额上,为之倾斜。当这些人进入官场之后,哪里还会坐视国家压榨自己的家乡,以图收复别人的家乡呢?

的确,国家统一,各地应该不分彼此。但事实上,地域之间的争端,从来没有止息过。有人,就会有圈子,就会结成利益团体,再正常不过了。可流落江南的河东、河北的流民,却没有什么发言权。秦桧正是借着江南士绅的势力,攫取了中央政权。

当公元1140年,传来岳飞取得郾城大捷的消息时,秦桧仅仅用了三句话,便将宋高宗赵构的满腔兴奋喜悦之情,浇得冰凉湿透,隐隐后怕。第一句,靖康之变也才过去了十来年,意指宋军战力,真的有这么大变化吗?意在污蔑岳飞夸大战功。第二句,岳飞麾下多是河北老乡,意指这些人,不会轻易忘记,赵构当年抛弃河北的仇恨。第三句,岳飞的帅才倒是实打实的。

这可就是十足的诛心之言了,乱世武将大多跋扈,而如宋太祖赵匡胤一般,能力超群,又谨慎小心,可堪托付的人,到底是极少的。但就是这样的人物,也在部下的拥护下,黄袍加身了,难道岳飞比当初的太祖爷还可信吗?不过,岳飞的本事倒是不输太祖爷。这也难怪宋高宗赵构起疑了,毕竟皇帝无条件信任一个人的成本,就是身死国灭。在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皇权面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极其脆弱的。唯有制度制衡,才是最好的选择,也对双方最有利。

可凭着宋高宗赵构的威望,除非岳飞无条件服从,否则根本无力进行制度改革。可岳飞这位忠臣孝子,唯独在北伐一事上,根本不会妥协。但北伐只要继续下去,军队就不能动,动则生乱,无论是外患还是内乱,都能危及宋王朝的统治。

永远不要低估一位封建帝王的无耻程度,能在这个位置坐稳的人,都是极端自私的,即便他表现得再宽容大度,也只是维持统治的手段。这与个人私德无关,而是这个位置的岗位要求。在我们的眼里,擅杀大将是自毁长城;在对方的眼里,他毁掉的只是一把,可能砍向自己的刀。

04.

困局

同理,越是创出丰功伟业的人,就越有资格装出一幅自信、包容的样子,比如秦始皇、唐太宗、前秦天王符坚。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起码在此时他有这个资格,也能心安理得。而宋高宗赵构,因为威望不足,他必须借重官僚体系,倾听官绅阶层的诉求,照顾官僚集团的利益。但换一个角度来说,宋高宗的皇位又是十分稳固的,因为他的皇位是集体利益所在,无需以他一人之力,压制其他所有人。

除非是在法理上能挑战他皇位的人,此外根本没有乱臣贼子谋朝篡位的机会。据说宋高宗每天上朝,都要在靴子里藏一把匕首,以防秦桧动手弑君,因为这是秦桧篡位的唯一可行之法。在这个时候,想要通过架空皇帝,谋朝篡位,根本不切实际,大部分官员都会激烈反对。

继承了宋朝的法统,这既是赵构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因为有了这法统,一个20岁,名声不显的小年轻,才能够登上大宋至高无上的宝座。但也因为王朝没有灭亡,继承了法统,也就继承了旧有的制度,旧有的势力,以及利益团体。对此,他无能为力。

而东汉就没有这样负担。毕竟天下是汉光武帝,一寸一寸打下来的,而不是从哪位汉代皇帝处继承来的。汉室子孙的身份,只是汉光武帝与旧世界、旧制度、旧势力,妥协和解的一种方式,而非实力的来源。所以南宋还是那个宋,而东汉却不是原先那个汉了。

南宋的制度不算很好,宋高宗赵构也不算很好,但到底没有走到极端。而南明,就真的很难再见光明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