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钱塘江大潮拍得头破血流(这个海宁人拍的潮水)
被钱塘江大潮拍得头破血流(这个海宁人拍的潮水)一直延续到了国庆今年的观潮节特别长犹如恒河沙数它是享誉中外的一大奇观海宁潮
2018-10-04 16:53 | 海宁日报微信公众号
每个海宁人生来都晓得自己家乡有样“特产”
看得见 听得到 但却带不走
每年来海宁一睹它风姿的人
犹如恒河沙数
它是享誉中外的一大奇观
海宁潮
今年的观潮节特别长
一直延续到了国庆
说到这潮水或许大伙已经是如数家珍
但这些场景你不一定都见过!
▼
/ 2005年 /
△2005年9月21日 老盐仓“人潮”
/ 2006年 /
△2006年8月11日 丁桥大潮扑面而来
△2006年9月10日 当时的“看潮大军”
/ 2007年 /
△2007年6月30日 日落占鳌塔
△2007年10月29日 外国冲浪爱好者来海宁挑战
/ 2008年 /
△2008年10月1日 回头冲天夜潮
/ 2009年 /
△2009年2月12日 正月十八见大潮
/ 2010年 /
△2010年2月4日 盐官众人争抢头鱼
/ 2011年 /
△2011年8月30日 老盐仓回头潮 女记者有惊无险
△2011年8月31日 老盐仓回头潮将游客打下塘脚 游客均无大碍
/ 2012年 /
△2012年10月1日 国庆节看大潮
/ 2013年 /
△2013年10月9日 新仓扑面潮
/ 2014年 /
△2014年10月1日 盐官“车潮”
/ 2015年 /
△2015年1月30日 捕鳗苗船在与潮水抗争,获取他们的软"黄金"
/ 2016年 /
△2016年 海宁丁桥镇新仓村钱塘江碰头潮
/ 2017年 /
△2017年10月5日 海宁盐官 十万人争睹钱江潮
/ 2018年 /
△2018年9月24日 老盐仓回头潮
潮水每天有,可这样的画面平日难得一见,这样的万千画面出自同一个拍摄者之手。
从1998年开始,每当汛期来临,钱塘江潮水奔腾而来,岸上总是有位海宁“追潮客”,必定带着他的“家伙”准时出现在海塘之上。
他便是报姐的同事,海宁日报摄影记者——王超英。
一位令人尊敬的摄影师。
△2012年3月10日
1976年,当时16岁的他从哥哥的朋友那借来了一台201折叠式胶片机,在一趟去上海的旅程中第一次按下了快门,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1996年,因对摄影的炽热让他与海宁日报结缘,此后拍潮、追潮成了他摄影工作中的“重头戏”。
今天,报姐就讲讲王老师的追潮故事。
最难忘的一次拍潮经历
“钱江秋涛”闻名国内外,从明代起,海宁盐官便成为观潮第一胜地。每年中秋节前后,海宁路上车如水流,人如潮涌的景象时常可见。
△2012年10月1日 老盐仓
1998年,王超英进报社两年后,正式涉足钱江海宁观潮节的拍摄工作。交叉潮、一线潮、回头潮渐渐成为王超英的“熟客”,除了潮水,人潮、车潮也被他的镜头所记录。
这张照片拍摄于2011年8月31日,很多人可能都知道,这是老盐仓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潮水,毫无防备,潮水拍岸,把很多观潮客冲下了堤岸。
△2011年8月31日 老盐仓回头潮
而这次拍潮,却是王超英记忆中最为深刻的一次拍潮经历。
“当天是农历八月初三,我去拍老盐仓的回头潮。那天情况真的非常惊心动魄!”王超英谈起7年前的那天还是心有余悸……
就在前一天,老盐仓当地相熟的管理人员打电话告诉他,这两天潮水非常大。
△海塘旱涝闸门
得知这个消息后,王超英第二天早早来到老盐仓蹲守,与他一样兴奋的,还有八方游客。
当天,近4万观潮客涌来,导致长时间堵车,此时,潮近了!
他马上急奔向预想好的拍摄点——老盐仓某家农户。由于心急加之路上积有枫杨树的落花,王超英不慎在途中滑倒还伤了手腕,当他坚持赶到预想地点的时候,却发现农户家锁了门。
眼看着大潮即将汹涌而来,来不及懊恼,他立刻思索周围还有哪个地方能够符合自己的拍摄需求。
回头潮城楼!顾不上手腕的隐隐作痛,王超英立刻赶往城楼。
登上城楼,找好角度,支上三脚架……一切准备就绪。
就在这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汹涌澎湃的潮水呼啸而来。“怒潮致辞惊回头”!
当它撞上660米的拦河丁坝, 激起了滔天巨浪,很快,潮水跨过防护围栏,直冲看潮人群!
△2011年8月31日 老盐仓回头潮
王超英看到形势不对,赶紧往海塘上赶,当天有200多人及一辆轿车被冲到塘脚,70多米挡浪墙被冲垮,公安干警组成了人墙守护,万幸的是被冲到塘脚的人都只是皮外伤,可谓是有惊无险!
当年报道中提到这是当时30年内最大的潮水,同样也是王超英这些年来见到的最大潮!当时他的摄影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媒体争相刊登。
△2011年8月31日 老盐仓回头潮
除却这次尤为难忘的经历外,在丁桥也有不少“趣事”。
“我的车被潮水冲掉过两次,一次在老盐仓,另一次就在丁桥,当时冲出了十几米远,我眼看着它在潮水里晃悠。”
当时为了预测第二天的潮水是否可观,王超英会提前一天驱车前往海塘边,观察潮水拍打过的痕迹,以此来判断。一投入,他常常忘记自己的车还停在海塘边上。
最惊险的一次拍潮经历
寻找绝佳的拍摄点应该是每个摄影爱好者的必经之路,尖山、丁桥、盐官、老盐仓……
钱塘江沿线的海塘上都有过王超英的身影。
他曾通过吊车牵引,登上在建的嘉绍大桥桥桩顶端,拍摄起潮过程;丁桥、盐官更是熟门熟路。
在这些常规的地方都被他“摸透”了后,在2006年9月21日,他计划了一次冒险的尝试。
△2010年9月24日 在建嘉绍大桥上拍起潮
当时还没有航拍器,海宁潮低角度拍摄再难创新,在与一些拍客们多次交流后,王超英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当时我的学生吓坏了,但是我还是挺有把握的。那些看潮的人可能觉得我是一个疯子。”但王超英笑称自己铤而走险还是值得的。
那天,他与盐官当地的管理人员商讨后,决定下到钱塘江中,挑战这个从来没有拍摄过的新角度。
为确保自身安全,他想了个“土办法”,将买来的绳子一头捆在自己身上,一头交给自己的学生,带着“行头”径直走下海塘,静静等待着大潮的到来。
再近一点,再近一点,“当时通过镜头观察潮水,总觉得还不够近,这个画面还不够饱满。”
一门心思投在画面构图上的王超英,根本没有察觉潮水其实已经近在咫尺,直到自己的学生大声呼喊自己,王超英才心满意足按下手中的快门,迅速拿起三脚架及相机,抓着绳子奋力爬上海塘。
△2006年9月21日 盐官 低角度一线潮
爬上海塘后,王超英的学生还是惊魂未定,但王超英却问他有没有拍到好的照片,还开玩笑地说:“这种时候你就应该拿起照相机,不然你的老师万一有点事情,你连证据都没留下。”
△2006年10月19日 涨沙导致河床抬高 潮水非常小
为了一张照片可以将生死置之度外,对于王超英来说并没有所谓的最佳拍潮点。
怎样的拍摄手法、怎样的角度、如何拍出饱满的震撼的画面,这些其实都是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发现,过程中失败与成功并存。
△2005年9月15日 追潮客
一次次地守候换来的结果或许并不尽如人意,但他仍然用最饱满的激情去看待每一次的拍摄,所以这讲的还是一个用心。
△2013年 盐仓追潮
但王超英还是透露了他最喜爱的拍潮点,还是老盐仓,一线潮、回头潮、冲天潮,这里可以一地尽揽,到底如何,这里不再多说,还需你自己去品味了。
△2007年8月14日 优美的浪潮
央视、浙报直播都来“请教”他
2009年开始,央视连续9年水陆空直播海宁潮,已成为每年的一大看点。从一开始央视拍摄团队来海宁时四处踩点,到现在越来越熟悉海宁和海宁潮,这其中有不少王超英的功劳。
△2011年9月15日 央视于在建嘉绍大桥上
“最多的时候来过近200人,他们的设备更加先进齐全,涉及水陆空三方面,对我们海宁潮的推广来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配合央视拍摄,王超英还兼起了浙视频的直播解说员,连续三年带着浙视频爬上平时不对外开放的海宁盐官景区内占鳌塔,也是一份殊荣。
△2014年9月8日 央视首次直播中秋夜潮
解说海宁潮的由来、怎样看潮追潮,王超英可以说是海宁的一大权威之一了。
看不厌、拍不腻因这爱潮情
这一场关于海宁潮守候,除却正式的工作拍摄,其实远远不止20年,从最初的胶片机只能够影印出来欣赏,到现在的电子版能够被全国乃至全世界流传,在海宁潮走向世界的过程中,离不开这个摄影“发烧友”的一份力。
△2014年 丁桥旧仓交叉潮
央视也曾采访过他:“为什么每年都去拍潮?”
“潮水可以说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就算追逐它这种么多年,我也不敢妄想着能参透它,每个瞬间的变化都有不同的味道,你能够抓住那就是幸运,抓不住就等待下一次机会,所以每年都能有新感受。”
王超英说,其实更重要的也是为传播海宁三大文化之一——潮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同时也是自己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责任与使命,勇立潮头更是王超英的这些年来的真实写照。
△2011年9月15日 王超英本人摄于在建嘉绍大桥
在2014年,王超英还与他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丁桥举办过“潮友会”,有人写诗、有人画画、有人拍照,以潮会友,说来都是本着一腔对潮的热爱。
△2008年7月4日 王超英(左三)与同样爱拍潮的王芯克(左二)及其家人于海塘边合影
△2007年9月29日 王超英(右一)与国内外“拍潮客”于盐官合影
王超英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海宁日报社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嘉兴市摄影家协会七届副主席 海宁市摄影家协会五届、六届主席。七届名誉主席。现海宁市职工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人民图片网、新华社、CFP图片网签约摄影师。
△2003年7月21日 摄于西藏
从事摄影工作三十多年,在新闻、艺术、纪实等摄影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千余幅艺术、新闻摄影作品先后在地、省、国家级影展和国内外各大报刊杂志、互联网上发表并获奖。
△2005年7月1日 创作中的王超英 摄于平湖
△2009年 武义采访
△2011年5月18日 摄于海宁斜桥
《大潮袭来》、《两把伞撑起人间大爱》、《鸟类生态家园》、《爷爷考生邹伟敏》、《藏北母女》等百余创作作品,在国际、国家级及省级影赛中获奖。其中,多幅反映地方文化的摄影作品,先后代表浙江省对外文化交流,出访世界各地作巡回展出。2010年、2012年也曾先以人物专访形式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并播出。
- 报姐碎碎念 -
当下有个时髦的词是“玩”,不论什么职业,加上个“玩”字就似乎有了说不出的洒脱。而在海塘上追着潮水一路向东的他,这“玩”得是一种态度。
看过最大潮也见过最小潮,拍下的照片数量多到无法统计,但却记得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这拍得是一种心境。
海宁潮与这位摄影“发烧友”的遇见,这更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