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会爱上人工智能吗(人可能爱上非人类吗)
人类会爱上人工智能吗(人可能爱上非人类吗)Ta们的恋爱故事也丰富多彩:有人一见钟情,有人日久生情,有人始终如一地爱着一个伴侣,有人见异思迁展开过很多关系…… 爱上没有生命的物体不仅仅是一场浪漫的幻想,更是Ta们毕生的真情投入。临床性学家Amy Marsh曾经采访了21名与物品相恋的人,这些人中有人爱上火车,有人爱上了一段栏杆,也有人迷恋的对象是一颗纽扣。当被问及深爱这件物品的原因时,Ta们的形容像极了每一个陷入爱河的人:因为Ta有魅力,因为Ta温柔体贴,因为Ta能够理解和陪伴自己。
这两天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歌单,里面的歌竟是NASA科学家曾经放给失联了的火星探索者机遇号(官方昵称Oppy)听的。
原定生命只有两年的Oppy失联时,已经执行了15年的任务,报废也是情理之中。可是,对于这些科学家们来说,Oppy绝不仅仅只是一样科研工具,更是与Ta们朝夕并肩作战了15年的伙伴。
不甘心失去伙伴的科学家们日复一日地为Oppy放歌,就这样尝试了8个多月、1000多次。直到不得不接受Oppy离开的现实之后,这群可爱的人最后做的一件事是——用一首情歌向它告别。
画家为再也无法回应我们的Oppy画了一幅画像。图自网络。
爱上没有生命的物体不仅仅是一场浪漫的幻想,更是Ta们毕生的真情投入。
01.有一群人,Ta们的挚爱并非人类临床性学家Amy Marsh曾经采访了21名与物品相恋的人,这些人中有人爱上火车,有人爱上了一段栏杆,也有人迷恋的对象是一颗纽扣。
当被问及深爱这件物品的原因时,Ta们的形容像极了每一个陷入爱河的人:因为Ta有魅力,因为Ta温柔体贴,因为Ta能够理解和陪伴自己。
Ta们的恋爱故事也丰富多彩:有人一见钟情,有人日久生情,有人始终如一地爱着一个伴侣,有人见异思迁展开过很多关系……
这些奇异的爱情在常人眼里可能过于猎奇,在陷入爱情的当事人眼中却是一种无可奈何。为了让自己像一个“正常人”,采访中的不少物性恋者都尝试过与人类建立恋爱关系,但这种自我勉强往往并不成功。
一位女物性恋者提及自己试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因为她对物品的爱总是超过对人类的爱而失败。截图自Marsh A. (2010). Love among the objectum sex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13.
02.恋物,不是恋物癖提到这些人的恋物倾向,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恋物癖,然而二者有着十分本质的区别。
恋物癖指的是利用非生命物体或是非性器官的身体部分来获得性快感,本质是性癖好的一种;而物性恋则与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并存于人类性取向图谱上。
在Marsh的采访里,有位男性的叙述充分体现了恋物癖与物性恋的区分。他与不少共鸣板(弦乐器上用于与弦振动发声的部分)谈过恋爱。在这些关系里,他往往提及的不是自己的享受,而是如何陪伴对方并满足对方的需要。他与伴侣的亲密行为也仅限于亲吻和拥抱,而不追求性满足。
一个爱上音板的男人的自述。他说自己的伴侣们很喜欢他手上粗糙的纹路,其中一位伴侣会通过声音的频率来和他说话。截图来自Marsh A. (2010). Love among the objectum sexuals Electronic Journal of Human Sexuality 13.
03.想象力丰富的自我感动?不,Ta们的爱真实存在自从Amy Marsh在研究中第一次提出物性恋者应当被社会认可为性取向的一种后,学者们针对物性恋者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前几年,关于物性恋者的研究往往停留在分析其与自闭症、阿斯伯格综合征,以及童年创伤的关系。
这些研究虽然无意将物性恋视作病态,却因为与之相关的往往是一些临床诊断中的疾病,很难不给人一种“物性恋本不应该存在”的印象。
直到2019年,研究者Julia Simne、James Hughes和Noam Sagiv才第一次从脑科学的角度解读了物性恋的存在。Ta们发现,这种赋予无生命对象以人格的倾向很可能与物性恋者大脑的神经连接有关。
对比物性恋者与非物性恋者在其中一种联觉能力(音素-人格化)的差异,这种能力差异意味着物性恋者拥有比非物性恋者更强的神经连接。截图自Simner J. Hughes J. E. & Sagiv N. (2019). Objectum sexuality: A sexual orientation linked with autism and synaesthesia. Scientific Reports 9(1).
简单来说,就是物性恋者在大脑某些区域的神经元连接比普通人更强,并且这种连接能力往往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病理性的。特殊的神经连接使得Ta们拥有了与常人不同的感受力。Ta们能够强烈感受到所爱物体的性格,而这种感受于Ta们而言是真实存在的。
当然了,从旁人的角度来看,这种感受无论如何都像极了幻想,毕竟物性恋者的伴侣在客观世界中确实仅仅是“无生命的物体”,“无生命物体”的性格秉性也是来源于物性恋者的大脑中活跃的神经系统。
不过换个角度想,爱意这种主观感受难道不是本来就来源于我们的大脑么?不管爱的对象在他人眼里是否真实,人类内心所能够感受的爱意其实是共通的。
所以,就算是幻想,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