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自然形成的最美曲线(秦川大地上最美的)

自然形成的最美曲线(秦川大地上最美的)如果从万米高空俯瞰三秦大地,你会发现梯田的神奇与壮观。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陕西各地仍分布着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梯田。然而,近年来,这些曾经广泛散布在我省山川中的梯田,由于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数量大幅减少。为了盘点“留存”的陕西梯田,全方位展示陕西梯田的娇美姿容,真实记录梯田与人的故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留在大地上的“指纹”》,敬请关注。编者按深藏在秦岭南北的梯田,既有南方的灵秀与俊美,又有北方的广阔与厚重。这些梯田体现的是陕西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展示的是三秦儿女千百年来的生产和劳作的画卷,承载的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记忆与热爱。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振兴战略在梯田上落地生根,既留下“美丽乡愁”,延续古老农耕文明,又推动乡村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自然形成的最美曲线(秦川大地上最美的)(1)

在沟壑交错的大地上,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绘就雄奇壮美的梯田景观。

自然形成的最美曲线(秦川大地上最美的)(2)

西安市蓝田县三官庙镇的梯田美景。

自然形成的最美曲线(秦川大地上最美的)(3)

梯田上的玉米苗郁郁葱葱。

自然形成的最美曲线(秦川大地上最美的)(4)

宜君旱作梯田被称为“上帝的指纹”。

编者按

深藏在秦岭南北的梯田,既有南方的灵秀与俊美,又有北方的广阔与厚重。这些梯田体现的是陕西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展示的是三秦儿女千百年来的生产和劳作的画卷,承载的是人们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记忆与热爱。

指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乡村振兴战略在梯田上落地生根,既留下“美丽乡愁”,延续古老农耕文明,又推动乡村发展,这是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陕西各地仍分布着大大小小数量众多的梯田。然而,近年来,这些曾经广泛散布在我省山川中的梯田,由于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数量大幅减少。为了盘点“留存”的陕西梯田,全方位展示陕西梯田的娇美姿容,真实记录梯田与人的故事,本报推出系列报道《留在大地上的“指纹”》,敬请关注。

如果从万米高空俯瞰三秦大地,你会发现梯田的神奇与壮观。

散落在三秦大地上的一片片梯田,犹如曼妙婀娜的五线谱,勾勒出大地的丰腴和壮阔。勤劳质朴的三秦儿女,在沟壑交错的大地上,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绘就雄奇壮美的梯田景观,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农耕乐章。

拾级而上是梯,春耕秋收为田。梯田是人类改造地表形态最令人惊叹的方式之一,是农耕文明的印记、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一座弥足珍贵、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宝库。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在三秦大地的梯田上得到了生动诠释。如何让梯田既留住美丽乡愁、延续农耕文明,又在乡村振兴、全域旅游中焕发新活力,陕西在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农耕文明的印记

想要深入了解梯田,就得先了解中国的农耕历史。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人地矛盾突出,在生产力低下时,有限的粮食供给无法满足人口需要。民以食为天,只有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才能满足社会需要。

“在丘陵地区,中国的先民创造性地将无法利用的山地、坡地开垦为耕地,解决了长久以来地少人多的矛盾,让人们食以果腹维系生命。在农耕文明繁荣时期,梯田对社会发展贡献很大。”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说。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修筑梯田的国家之一,开垦稻作梯田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据史书记载,两千多年前西南“和夷”就在其所居的“黑水”开垦大山坡地为梯田。“梯田”一词最早见于南宋范成大所著《骖鸾录》中“岭阪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的记载。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曾对梯田做过详细的研究。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善于耕种的中国人已经创造出多种耕作梯田的技术。

6月13日,站在铜川市宜君县哭泉镇旱作梯田景区的观景台上极目眺望,万亩梯田携着浓浓绿意直奔眼底,气势磅礴、恢宏壮观。顺着这一条条优美流畅的“大地曲线”,你能看到农耕文明的印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能看到温馨的田园生活、美丽的人间画卷。

哭泉旱作梯田位于宜君县城南12.5公里处。这里梁、峁、沟、壑纵横交错,构成了复杂神奇的地形地貌。近年来,在哭泉、太安、宜阳形成了2万多亩的梯田群。当地农民在梯田上种植地膜玉米,在阳光照射下,塑料地膜与土地颜色的反差,产成了绝佳的视觉效果。

梯田,承载的不仅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更镌刻着人类农耕文明的深刻印记,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的奇迹。

在工业文明尚未兴起的农耕时代,人们踏着自然节拍进行生产活动。在一弯细细的梯田上,一头老牛低头奋力朝前,其后的农夫手执犁耙,和着叮当作响的牛铃,不时大声吆喝,高高低低、此起彼伏,奏出一首韵味深长的乡谣。历经千年风霜,梯田成为镶嵌在黄土高原上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蕴含着先民们不屈不挠、改造自然的无畏精神。

在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开垦运动,人们通过垦田保水、保墒保肥,让粮食亩产成倍提高。资料记载,截至1985年,全国共有梯田1亿多亩,创造了人类农业生产领域的一个奇迹。

民族智慧的结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当现代农业科技遇上古老的农耕文明,能在梯田上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梯田可以改变地形坡度,拦蓄雨雪水,增加土壤水分,是改造坡地、保持水土、全面发展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一项重要举措,能达到防治水土流失,保水、保土、保肥的目的。与先进农业技术相结合,梯田能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促进农业发展。”6月13日,宜君县农业科技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杨邦民告诉记者。

据杨邦民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宜君县大力推广地膜玉米种植技术,使得梯田玉米的亩产提高到1000公斤,创造了西北山区粮食高产的奇迹。如今,宜君县地膜玉米已发展到10万亩,成为全国高产玉米示范县。

在我省西安、咸阳、渭南、宝鸡、韩城等地的梯田上,也能看到传统耕作与现代农业的有机结合。人类的智慧和勤劳,随着时代的变迁,更深更广地融入土地中。春天,油菜花开,梯田成为金黄色花海;夏天,万物生长,梯田里碧浪翻滚;秋天,稻谷成熟,梯田变身一条条黄龙横卧;冬天,银装素裹,梯田尽显宁静美丽。

时代变迁中,随着粮食品种的改善和生产技术的提高以及城镇化、退耕还林还草等原因,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传统耕种方式,融入都市生活,这些曾经广泛分布在我省各地的梯田,数量大幅减少。

如何为梯田赋能,让其既能延续农耕文明,又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凸显其独特的价值和亮点?我省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乡村振兴的最佳“风口”

“梯田是人类数千年来改造大自然的杰作,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千百年勤奋劳作的智慧,已成为陕西融自然生态、农耕文明、民俗文化于一体的新的文化亮点。”周魁英说。

正如周魁英所说,在农业价值递减的同时,梯田的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却在不断提升。历经千年风霜,这片曾经养育我们先辈的土地,并未就此荒废,而是以全新的方式,回馈精心呵护它的人们。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全民休闲时代的到来,我国的乡村游将保持持续强劲增长的势头。最初的梯田旅游都是从观光起步,随着客流不断加大,梯田周边逐步兴起各类民宿,乡村旅游也随之加快发展步伐,进而带动周边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全域旅游格局逐步兴起。从梯田观光到全域旅游,是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发展进程,也是从梯田旅游走到梯田经济的必由路径。

宜君旱作梯田,正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最佳“风口”。

记者在采访中得知,在宜君县,梯田地膜玉米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宜君县以旱作梯田农业生态博物馆被列入“陕西省文物扶贫项目”为契机,以“传承文明、增强自信”为中心,把“保护遗产与发展旅游”相结合,充分利用梯田景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景点众多的优势,形成以“梯田旅游、休闲度假、民俗体验”为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格局。同时,宜君县还以精准脱贫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 扶贫”战略,积极推行旱作梯田景区网格化管理,努力实现管护员、讲解员、保洁员“三员齐备”。

花香蝶自来。宜君县因其独特唯美的农业耕作景观,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中国避暑休闲百强县”“全国革命老区旅游脱贫致富典范县”,还被特别推荐为2015神奇大西北最值得去的100个地方之一。2017年,各地慕名前来宜君观赏梯田的游客达到了15万人次。

未来,这些秦川大地上最美的“大地曲线”,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谱写出恢宏乐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