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凤兰 个人简历(杨凤兰陪考得李正敏)
杨凤兰 个人简历(杨凤兰陪考得李正敏)“我会唱《别窑》!”“你会唱哪一段?”“我不是来参加考试的。”“你会不会唱戏?”“我会唱《王宝钏》。”
1943年夏天,杨凤兰出生在西安一个贫民之家。家中子女多,无法养活,凤兰又是个女孩,在她不满四个月的时候,父母忍痛将她送给李家村的杨家。男主人杨光明,原名杨双和,曾是黄埔军校的少校教官,参加过成都起义,并改名为光明。虽然手持着朱德总司令颁发的起义证书,这个倔强的汉子执意不肯出来工作甚或做个小官。他要求卸甲归田,务农为生。于是政府在李家村给他分了二亩半地,还有两孔窑。
杨家父母将凤兰视为掌上明珠,但因家境贫寒,年幼的凤兰自小就要去挖野菜、拾煤核。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她总是背着妹妹干家务。有一次她买了一个大锅盔,这是一家人一天的饭。可谁知晚上大家回来了,她做好了拌汤却发现锅盔被狗叼走了。全家人都傻眼了,凤兰更是泣不成声,母亲流着泪安慰她说:“娃呀,这不怪你。咱们今天就喝拌汤。”
父亲特别爱戏,时不时要唱上一段。聪明伶俐的小凤兰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秦腔唱段。父女俩经常一唱一和,自得其乐。1954年,凤兰11岁的时候,当时的西北戏曲研究院训练班招生,许多人家的孩子都去应考。但是母亲说,学戏太苦了,老挨打,舍不得女儿去。听话的凤兰也就没有报名。
有一天,同班两个女同学硬拉着凤兰去陪考。小女孩总是好奇的,凤兰便去了考场,一直站在后面听。谁知考试快结束时,考官席上一个和蔼的中年人指着她叫道:“这个丫头你出来!”
“我不是来参加考试的。”
“你会不会唱戏?”
“我会唱《王宝钏》。”
“你会唱哪一段?”
“我会唱《别窑》!”
在这位中年人的要求下,小凤兰用她稚嫩而清亮的嗓子唱了六句。“好了,你三天之后带着铺盖来报到。”“我不是来考试的。”小凤兰想着妈妈的话,有点着急了。但是这个和蔼的中年人是这样的高兴和坚决:“三天之后你一定要来!”
一个礼拜过去了,小凤兰没有去报到。中年人着急了,亲自带着工作人员去李家村杨家找凤兰。他对杨母说,“我是李正敏。你的孩子是个好苗子。我可以保证绝对不会打孩子,你放一百个心!”
“李正敏?!”父亲的眼睛亮了,家喻户晓的“秦腔正宗”李正敏先生亲自登门,还有什么话说呢?就这样,两天以后,凤兰背着铺盖卷告别了慈爱的父母,跟着李正敏老师走上了献身秦腔事业的艺术之路。
赵发元 徐丽莎《敏腔传人杨凤兰》节选
编辑/刘军 审核/杨瑶 终审/李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