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和心灵都是空明的(解读时间的秩序:你终究只是个近视眼)
时间和心灵都是空明的(解读时间的秩序:你终究只是个近视眼)我们在生活中的近视也常常可见,看到某个事物消亡或兴起,只能就眼前可见论事情。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我们可以预见得到司机岗或流水操作岗的消亡,却很难准确说出新逻辑构建的具体内容,是否会有更多新增岗位以新的形式出现,具体怎样体现去接纳旧秩序下丢失工作的劳动力,但它一定存在在那里,先行者或洞察者去到低熵领域必然会有较大机会。总是会有新的秩序诞生1.方向性的误区|总会有新的秩序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时间是由过去向未来线性发展的错觉,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完全认识世界运行规律,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解释了时间的方向性是因为熵总是从低到高流动,而熵是永不减少的,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ΔS≥0)。然而这种熵增定律有可能只是我们对时间模糊的、近似的描述,如一副扑克牌,假设开始红花色全部排布于上部,黑花色全排布于下部,经过洗牌,花色打乱,逐渐从有序到无序,因而熵逐渐增加。但任何一种排列如同母亲而言,都是
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统一,这种相对容易的简单视角似乎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理解宇宙的习惯方式,那么最终时间又是什么呢?它是否存在?是否是独立存在?又是否有无论如何都会流逝的真实时间存在?
所有物理最终都关乎于哲学,自从拥有自我意识以来,我们从未有一天停止过关于世界和自我存在的思考。有“下一个斯蒂芬·霍金”之称的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卡洛· 罗韦利所著《时间的秩序》整理了经典物理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将物理与哲学结合,一再颠覆惯常认知,从时间的角度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古怪的世界,而这个古怪世界的运行规则却最终可能是由我们自身所创造,映射着万物。而从细处来讲,理解时间的秩序,对理解生活,了解世界亦有着珍贵的启发。
| 你终究只是个近视眼 |
“时间的典型特征接连被证明只是各种近似,是由于我们的视角而产生的错误,就像我们从前以为地球是平的或太阳绕着我们旋转一样。”——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因为视角的原因,我们理所当然认为时间是客观统一的,它由过去到未来是线性方向的,也是独立于空间存在的。但事实上,这都是我们习惯性近视造成的模糊观察现象。
1.方向性的误区|总会有新的秩序
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时间是由过去向未来线性发展的错觉,是因为我们还不能完全认识世界运行规律,克劳修斯的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加原理”解释了时间的方向性是因为熵总是从低到高流动,而熵是永不减少的,只会增加或保持不变(ΔS≥0)。
然而这种熵增定律有可能只是我们对时间模糊的、近似的描述,如一副扑克牌,假设开始红花色全部排布于上部,黑花色全排布于下部,经过洗牌,花色打乱,逐渐从有序到无序,因而熵逐渐增加。但任何一种排列如同母亲而言,都是她的孩子,我们看到了熵增只是因为我们认为红花色在上,黑花色在下是有序的,而每次洗牌过后确又会有新的有序诞生,有可能逐渐变为了按数字排布,按牌面花形排布,甚至是按照牌面有无褶皱排布。熵增只是我们近视状态下,模糊视角的框定,没有这种视角,时间就没办法存在。
总是会有新的秩序诞生
我们在生活中的近视也常常可见,看到某个事物消亡或兴起,只能就眼前可见论事情。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诞生,我们可以预见得到司机岗或流水操作岗的消亡,却很难准确说出新逻辑构建的具体内容,是否会有更多新增岗位以新的形式出现,具体怎样体现去接纳旧秩序下丢失工作的劳动力,但它一定存在在那里,先行者或洞察者去到低熵领域必然会有较大机会。
2.统一性的消失|万物皆自我运行
“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描绘的时间的样子。他的方程中不存在单一的“时间”,而是有无数的时间。两个事件之间经历的时间并不是单一一个时间,就如同两个先分开再放到一起的时钟。”——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山上与山脚,高原与平原,甚至于你的头顶与脚底的时间流逝并不相同,万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轴,这个时间轴可以表现为由过去和未来组成的沙漏锥形体,世界是靠网络把这些散落的时间轴联系在一起,而精确的、同时存在的当下并不存在,时间并不具有统一性和当下性。
你始终只有你自己的节奏
我们都是由不同的时间气泡包裹,你始终只有你自己的时间和节奏,不比强行与他人保持同步,或亦步亦趋,由于当下的存在只是因为模糊观察,所以我们其实最终都是孤独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并没有完全的精确的存在,适当的糊涂或者略去细节,才可能继续前行。
3.本没有高和低
“高”与“低”在宇宙中特定的环境下、在质量很大的物体附近才会显现。——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高”与“低”,“快”与“慢”本不存在,只有在特定模糊条件下,一个系统以另一个系统为参照的情况下才会出现。若放在太空中,一支粉笔和一颗猴面包树是没有高低之分的;而幼儿相较于猎豹速度会慢下很多,但若幼儿在疾驰火车上奔跑,猎豹在地面,相对于地面幼儿速度则大大快于猎豹。
你的优势可能只是特点
读过更多的书,是否就代表你比终生务农的农夫拥有更高学识。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我们假设学识的框架为书籍上的经验和理论。若学识的框架为如何使用锄头,如何实践种出一颗玉米那结果又会如何呢?你以为的“高”可能只是自身具备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属性,是否还是时刻保持谦逊为好。
| 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是世界的不确定 |
“整个科学的发展都表明,思考世界的最佳方式应该基于变化,而非不变。”——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测不准原理贯彻了世界的所有部分,按照量子物理学的观点,我们甚至无法准确预测电子明天会出现在哪里,甚至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别都可以涨落、叠加,那还有什么是确定的呢?
常态是模糊的,而无常才具有普遍性
我们希望能够维持某种生活状态,或者惯常的认为目前的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是确定态,其实量子物理的世界向来都没有所谓的确定态,这个维度世界的底层逻辑告诉我们所谓的常态只是模糊观察的结果,而只有无常才是常态的、普遍的,大胆去迎接变化、接受变化可能才是更为顺势的生存规则。
| 世界是由事件组成,而非物质 |
“退一步讲,假如世界真是由物体组成的,那么这些物体又由什么构成呢?是原子吗?我们已经发现,它由更小的粒子构成。是基本粒子吗?我们发现,它们只是场的短暂振动。是量子场吗?我们发现这仅仅是谈及相互作用与事件时所用的语言代码。我们不能把物理世界看作由物体或实体组成,这行不通。”——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谈及这里或许会让人感觉到十分压抑和诡怪,量子力学似乎已经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虚无世界,我们是一个又一个的事件关系网络组成,而非物质。球队是有由运动员组成,云朵只是水蒸气液化的过程,就连最坚硬的石头也只是量子场的复杂振动,物质只是暂时没有变化的事件。
成为开放系统,塑造完整的自己
如果说世界是由事件组成而非物质,那人又是由什么组成呢?人当然也是事件,是一系列的化学事件、物理事件和社会事件的集合。既然我们都是由事件组成,何不打开自己的窗户,充分与世界发生联系,创造一切可能性,去促进事件的发生,挖掘和塑造完整的自己,最终就算甚无所得,但也算是有所交代,不辜负生命之美。
毕竟不发生,你怎么知道没可能?
| 前进需要的只是低熵 |
“让世界运转的不是能源,而是低熵源。没有低熵,能量会稀释成相同的热量,世界会在热平衡态中睡去——过去与未来不再有分别,一切都不会发生。”——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克劳修斯的熵理论其实放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就是“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若不把自己随时置于低熵状态,就不会有熵增的过程,正因为处于低位,水流才会汇入湖泊、江河、大海。需要记住的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巅峰,我们最好永远都是学生,最终只有不断把自己置于低熵,才会有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 造物者是谁 |
“在急切追求客观性的同时,科学千万不能忘记,我们对世界的经验来自于世界内部。我们给世界投去的每一瞥都来自一个特殊视角”——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时间的起源来自于熵增,而熵增来自于我们与宇宙的相互作用,人们从外部看世界,可以说出很多事情,但会丢失主体的存在性。这个概念非常晦涩,但不想清楚,是理解不了时间的。
时间是视角的投射
例如一副地图,我们利用它可以看清山川、河海和道路,但如果没有主体性的标识,标注你所在的位置,或者说你不用用它进行位置对比,尽管你可以看清全貌,但却不能告诉你路线该怎么走,加入了主体,才有了定位、路线和行程。就如时间的诞生,实际是作为主体的你和宇宙的某个特殊子系统相互作用才会诞生,无主体的特殊视角,就不会有时间,如同没有主体定位就没有路线、没有行程。
视角是能够影响世界的,你投之以豁达,就会还之以通途;你投之以欣赏,美丽的花儿当然簇拥集聚;你投之以乖戾,便全世界与你为敌。
“也许,时间的流动不是宇宙的特征,就像天空的旋转,来自我们在自己角落中的独特视角。”——卡洛 · 罗伟利,《时间的秩序》
| 普朗克尺度之下还有什么 |
这是两个特殊的数字,一个是普朗克时间,一个是普朗克长度,在这两个数字之下是空无,所有经典物理学的定义都失去了意义,在那里,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原来的样子。那普朗克尺度之下还有什么呢?难道就真的是虚无?我们似乎已经触碰到了人类认识维度的边缘,就如同二维的平面人,想要突破纸张的束缚。
我们靠无穷的探索欲支撑着,想要跨越维度,甚至于开始怀疑自身的存在,这可以说是进化的某种缺陷,它引导着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前进。但最终去向何方?当然有可能是凤凰涅槃,也有可能是存在的崩塌。
-end-
作者:Steve Jenkin
编辑:Steve Jenkin
微信ID:gh_d40959d4209f
本文图片来自于pexels及作者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