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一苇渡江出自哪里(一苇渡江中原来)

一苇渡江出自哪里(一苇渡江中原来)在这九年的面壁时间中,期间发生的一则有名的典故就是“神光断臂求法”,这个神光就是后来的禅宗二代祖师慧可。因神光看达摩禅定入神,感佛法高妙,欲拜师求法,却不忍打扰达摩禅定,站洞外漫天大雪过膝而不动,为正其诚以勉励自己至真学法,便自断其臂,终得达摩真传。网络供图·少林寺达摩祖师原为印度人(一说“古波斯国人”),以印度佛教禅宗的传承来说,其是“第二十八代祖师”。为了宣扬法教,海上漂泊三年到达粤地,当时这一带区域属“南梁”,得到禀报后,痴迷佛教的梁武帝立即把祖师接到了都城金陵。初见梁武帝,梁武帝却因初闻禅宗,无法理解,致使达摩祖师决定放弃梁地,准备渡江北上,去往北魏。“一苇渡江”的故事就发生在达摩走后,梁武帝醒悟,派人去追,达摩行到江边,见有人追来,便顺手折了一根芦苇扔在江中,化作扁舟,达摩飘然而上渡过江去。网络供图·达摩洞到了北魏境地,达摩一路行脚,先到洛阳,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见景色清幽,选取

农历十月初五,是达摩祖师诞辰。达摩祖师在中土的影响是很深的,由他所传的“禅宗”,可以说是佛教在我国知名度最高的派别;尤其是达摩祖师到达少林寺后,开宗传法,使少林寺成为了禅宗祖庭。而少林寺的出名皆因所谓的“天下武功出少林”,据说少林武术也是达摩所授,由此可见达摩祖师在我国佛文化、少林文化中的地位。

一苇渡江出自哪里(一苇渡江中原来)(1)

达摩祖师·影视图片

关于达摩祖师的事迹,最为著名的就是“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和“只履归西”,另外与禅宗真正在中土传法有直接关系的是禅宗二代祖师慧可,在达摩面壁期间,为求佛法也做出了一件事,成为禅宗的有名典故。所有这一切还需要从南北朝时期说起。有句诗说“南朝四百八十寺”,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在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使如火如荼的,以致寺庙林立,其中以南梁和北魏对佛教的尊崇为最盛。

一苇渡江

达摩祖师原为印度人(一说“古波斯国人”),以印度佛教禅宗的传承来说,其是“第二十八代祖师”。为了宣扬法教,海上漂泊三年到达粤地,当时这一带区域属“南梁”,得到禀报后,痴迷佛教的梁武帝立即把祖师接到了都城金陵。初见梁武帝,梁武帝却因初闻禅宗,无法理解,致使达摩祖师决定放弃梁地,准备渡江北上,去往北魏。“一苇渡江”的故事就发生在达摩走后,梁武帝醒悟,派人去追,达摩行到江边,见有人追来,便顺手折了一根芦苇扔在江中,化作扁舟,达摩飘然而上渡过江去。

一苇渡江出自哪里(一苇渡江中原来)(2)

网络供图·达摩洞

到了北魏境地,达摩一路行脚,先到洛阳,后来到了嵩山少林寺,见景色清幽,选取了一处岩洞,至此终日修习禅定,面壁打坐9年,据说后来的少林武学就是达摩祖师在岩洞中创造的,并因后来的“十三武僧救唐王”事件,使少林武功名扬天下。这处岩洞后被称为“达摩洞”,在少林寺五乳峰封顶处,至今仍可寻见。

一苇渡江出自哪里(一苇渡江中原来)(3)

网络供图·少林寺

在这九年的面壁时间中,期间发生的一则有名的典故就是“神光断臂求法”,这个神光就是后来的禅宗二代祖师慧可。因神光看达摩禅定入神,感佛法高妙,欲拜师求法,却不忍打扰达摩禅定,站洞外漫天大雪过膝而不动,为正其诚以勉励自己至真学法,便自断其臂,终得达摩真传。

一苇渡江出自哪里(一苇渡江中原来)(4)

空相寺·达摩塔

后来达摩离开少林寺,到了洛阳熊耳山的定林寺(后改名“空相寺”),传说达摩“遇毒而逝”,藏于此处。不过数年之后,有人在葱岭(现新疆喀什地区的帕米尔高原一带)见到达摩祖师,赤脚前行,一手持杖,一手拎着一只鞋,所言为“归去西方”。这话传到中土后,东魏孝静帝命人开棺看视,却只见棺中只有一只僧鞋。这也就是“只履归西”的典故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