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  历时近两年的筹备建设工作中,市、区领导重视、组织到位、责任明确,海珠区各部门历经居氏后人安置房购置、“二居”灵骨迁葬、“十香园”产权置换、为修缮方案论证、修缮工程审批等一系列难关,通过相互配合支持、通力合作、凝心聚力、共同克服困难,确保了各项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终于迎来了落成仪式。“十香园”修缮工程总投资一千多万元,由市、区共同投入,修复设计完全按“十香园”原貌修缮复原,修缮建设面积600多平方米。  与此同时,“十香园”周边的民居缺乏规划、建筑混乱,市政府竖立的牌匾旁被一些不自觉的人堆放垃圾,环境相当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十香园”的开发利用。 对于如何修复“十香园”,区委、区政府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不少,但修复“十香园”的意义以及“十香园”的文物价值坚定了领导班子的信心,对于海珠区、广州市乃至全国,“十香园”都不失为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一旦失去它,就将成为永恒的损失和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1)

2007年5月16日,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的保护修缮工作在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和社会各界的千呼万唤中正式启动,市区领导、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领导及有关专家、书画届人士、居氏后人代表参加了启动仪式。出席仪式的人们都感概万千,因为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凝聚了二十多年来历届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心血。

  “十香园”位于海珠区怀德大街3号,面积600多平方米,建于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初名“啸月琴馆”,又称“隔山草堂”,是岭南画派启蒙祖师居廉、居巢居住和作画授徒的地方。“十香园”由居巢旧居“啸月琴馆”、居廉旧居“今夕庵”和授徒之地“紫梨花馆”等主要建筑和庭院组成。据闻,当年居廉、居巢为方便临摹写生,在园中种植了十种香花: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香园”之名,由此得来。“二居”在此作画授徒,培育了大批有成就的岭南画家,其中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开创了岭南画派,影响全国,使“十香园”名声远播,广为人知。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2)

  经历了170多年的风风雨雨,昔日秀雅清幽的“十香园”建筑日渐破败,院落凋零。百年来,虽有居氏后人居住、管理,但囿于主、客观因素,无法遏止颓势,园内建筑大都湮没或改变了,只剩数十平方米的“紫梨花馆”为原来建筑。在园里最后居住和管理的是“二居”第四代孙女——80多岁的居玉华女士及其儿孙。虽然“十香园”的面貌及环境已非昔比,但其影响力并未因此式微,一代又一代的岭南画派弟子成绩骄人,他们的造诣连同“十香园”、“隔山”名字一起远播港澳台和全世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少文化人和港澳台书画家们慕名前往“十香园”寻踪、探源,缅怀“二居”,更有省、市、区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前去视察,关心“十香园”的保护问题。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3)

  在170多年后的今天,“十香园”内当年两位大师的作品已经荡然无存了,只剩下几块牌匾和一座房子。由于居氏后人生活拮据,重点文物的保护和维修无法进行,居巢、居廉两位大师原来的故居,现在已经成了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地 ,占地500多平方米、砖墙瓦盖的普通平房建筑,已经相当破旧,有些地方已经倒塌,断墙残壁举目可见,有些地方布满苔鲜,凄清、惨淡,不堪入目,而且多处屋顶出现碎瓦现象,只有南边部分保留尚可。园内已经杂草丛生,园林景观不复存在,相当萧条,连“十香园”以及“紫梨花馆”的牌匾也无处可挂,只有放在深屋内。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4)

  与此同时,“十香园”周边的民居缺乏规划、建筑混乱,市政府竖立的牌匾旁被一些不自觉的人堆放垃圾,环境相当脏、乱、差,严重影响了“十香园”的开发利用。 对于如何修复“十香园”,区委、区政府面对的问题和困难不少,但修复“十香园”的意义以及“十香园”的文物价值坚定了领导班子的信心,对于海珠区、广州市乃至全国,“十香园”都不失为一个珍贵的文化遗产,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一旦失去它,就将成为永恒的损失和遗憾。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5)

  “十香园”被称之为岭南画派的摇篮,它作为一个源头,使岭南画派从此产生并不断发展,在广东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甚至世界美术史上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十香园”作为名人故居有其自己的历史、艺术价值,在建筑和园林方面保留了广州近郊乡村民居的风貌和岭南特色,修复好“十香园”,对于研究二居,研究岭南画派的创立、广东绘画史以及岭南建筑,具有深刻的意义。

  为了进一步加强“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保护和开发利用,2005年7月25日 海珠区召开了“岭南画派发祥地——十香园”保护利用研讨会。研讨会邀请了岭南画派传人、区内知名文化人士、规划建设方面专家以及市区街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新闻媒体记者参加。通过调动和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集思广益,商讨进一步加大对“十香园”保护利用力度和有关的对策和措施。与会人员首先现场考察“十香园”,随后,在研讨会上,区文化局和规划分局分别介绍了“十香园”的有关情况,各位专家和学者纷纷建言献策,为“十香园”的保护利用提出不少意见和建议。经过调研策划,修葺“十香园”终于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方案。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6)

“十香园”修缮工程总投资一千多万元,由市、区共同投入,修复设计完全按“十香园”原貌修缮复原,修缮建设面积600多平方米。

  历时近两年的筹备建设工作中,市、区领导重视、组织到位、责任明确,海珠区各部门历经居氏后人安置房购置、“二居”灵骨迁葬、“十香园”产权置换、为修缮方案论证、修缮工程审批等一系列难关,通过相互配合支持、通力合作、凝心聚力、共同克服困难,确保了各项筹备工作的顺利进行,终于迎来了落成仪式。

  “十香园”的修缮落成、为举办岭南书画艺术节奠定了基础,她重温岭南画派的光辉历史,重新擦亮岭南书画的品牌,不断丰富岭南文化的内涵,将增强海内外人士对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扩大岭南画派在国际文化艺术界的影响力,同时为推动和谐文化创建活动、塑造城区文化品格提供了新的载体和平台。

  为了合理利用好修缮落成的“十香园”,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十香园”、“二居”、隔山画派和岭南画派等,“十香园”展出了“十香园与居巢、居廉”的展览。

  展览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对晚清岭南绘画作了简述,也再现了“十香园”当年的情景,隔山草堂规模并不大,既无亭台楼阁,也无池塘舞榭,但环境优雅,太湖石、腊石及奇花异草错置其中,且种有素馨、瑞香、夜来香、鹰爪、茉莉、夜合、珠兰、鱼子兰、白兰、含笑等十种香花,故又名“十香园”。园内有三座主体建筑:今夕庵、啸月琴馆、紫梨花馆。

   展览描述了当时的“隔山画派”,河南地区(今广州海珠区)有着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鸦片战争以前,十三行众多的商贾在此建祠开基,其后代继续营建豪宅雅筑及花园。在晚清时期,河南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一片具有融合岭南建筑风格和西洋建筑风格的庭院群体,同时也吸引大批文人雅士聚居。19世纪末,隔山村出现了两位承前启后的画家——居巢、居廉,俗称“二居”。“二居”重视对实物的写生和观察,创造性地运用“撞粉”、“撞水”等没骨画法,题材多以花鸟鱼虫为主,兼有社会民生,构图造型巧出新意,其绘画宗旨为师法自然、写实创新,形成风格明显的“居派”画风,在近代岭南画坛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地处隔山,故称“隔山画派”。展览还展览了居巢的花鸟画、山水画、书法篆刻,以及居廉的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指画等。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7)

  展览还表现了居巢、居廉的交游、家世,以及桃李满岭南的盛况,居巢一生不轻易为人师。居廉却在“十香园”设馆授徒,共有入室弟子五六十人之多,曾到此游学者近百人。据史料载,学生最多时一天竟达数十人,冠绝岭南,即使在岭外,也少有出其右者,开中国近代美术教育的先河。据史料载,在当时广东学校的图画教员中,多数是居廉的学生。在他的学生中,高剑父、陈树人等提出“折衷中西”,革新中国画,与高奇峰同为岭南画派的创始人。

  展览还描述了岭南画派的形成,20世纪前期,多元化的画家群体与绘画流派的并兴,成为这一时期美术的主流。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广州、香港为中心的岭南地区,分别形成了京津画家群、海上画家群和岭南画家群,在民初画坛上形成了以三派为主,多种流派共存的局面。

广州十香园的历史(广州十香园重修)(8)

  在岭南画家群中,居廉的弟子高剑父、陈树人等,继承居派画风,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并融合当时日本的绘画艺术用现代科学观念和方法改造、完善旧传统,创立了岭南画派,通过艺术美的陶冶以“改造国魂”,开创了岭南绘画艺术的新局面,成为近代美术史上的一支主流画派,影响深远。

 高剑父(1879-1951年),号剑父 字爵廷。广东番禺员岗村人。少时曾师从居廉学画。1906年起两度赴日留学绘画,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历任同盟会广东支会会长。1912年,高剑父与高奇峰等在上海创办《真相画报》和审美书馆,成为岭南画派对外宣传的主要阵地。1923年,在广州创办春睡画院,后又创办南中美术院,授徒传艺。平生提倡艺术革新,提出艺术要反映现实,兼收并容,不断变化进步等主张,以“折衷中西,融汇古今”为号召,发起“新国画”运动,创立岭南画派,与高奇峰、陈树人并称岭南三杰。

  陈树人(1884-1948年),原名韶,又名澍人、树仁等。广东番禺人。居廉侄孙女婿。早年师从居廉学画, 1905年加入同盟会。曾二度赴日本学习绘画和教学。积极支持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追随孙中山革命。画风温静儒雅,别出一格,构图常出新意,不受传统技法约束。与高剑父、高奇峰同为“岭南画派”创始人。

   高奇峰(1889-1933年),名嵡。早年又字飞瀑,高剑父五弟。幼随高剑父学画,深得兄长教诲,后来得到高剑父资助去日本留学,追随高剑父探索国画革新之道,并加入孙中山同盟会。回国后,与高剑父、陈树人共同创立了岭南画派。在艺术上写生最为突出,擅长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画风工整而刚劲、真实而诗意盎然。1925年,高奇峰在广州市府学西街创办“美术馆”授徒。

  展览还采用了多媒体幻影成像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居廉带领学生写生的场景;还用蜡像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居廉在教学。

  有关居巢、居廉二人的生平,史料是这样描述的:

  居巢、居廉二人是19世纪名冠岭南的杰出花鸟画家。居巢(1811~1865),字士杰、号梅生。居廉(1828~1904),为居巢堂弟,字士刚,号古泉,晚年号隔山樵子、隔山老人、罗浮散人。后世以二人合称“二居”。晚清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居廉一生广招门徒,其弟子之众,成就之高,在中国近代绘画史上独树一帜。

  居巢、居廉潜心研究绘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居派画风,又因其居于隔山,故又称隔山画派。二居善于观察、注重写实,在继承了前人没骨画的技巧上,独创了“撞水撞粉”法,对岭南画派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居氏后人居玉华女士将所藏的居巢、居廉白描手稿捐献给海珠区,为深入研究岭南绘画和晚清的美术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二居手稿作为海珠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相继加入对二居的研究中。

  (摘自海珠区——《改革开放三十年纪事 》)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