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波动速读”(爆红的量子波动速读)
“量子波动速读”(爆红的量子波动速读)光看那个外形看似降噪耳机的机器,你以为是高大上的黑科技。除了“量子波动速读”走红之外,还有一条新闻也上热搜,浙江小学生被戴上“智能头环”。培训机构宣称,孩子们学会“量子波动速读”后不仅可以速读,还可以闭上眼睛与书本发生感应,即使戴上眼罩也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也就是“心有灵犀”。视频走红后,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这些人是家里没有风扇吗?在很多人眼里,“量子波动速读”明显违背科学常识,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前赴后继交着价格不菲的学费,甚至还有排不上的趋势。
01.中国家长关心的不是孩子教育,而是比赛最近,又又又又有一批家长被割“智商税”了,
某教育机构组织6-10岁儿童进行“量子速读”大赛的视频引起网友们讨论。
视频中,一群孩子坐在房间里,快速埋头翻书,生怕错过一分一秒,整个节奏紧凑,气氛严肃。
据了解学会“量子波动速读”的孩子,1分钟可以看完10万字的书,并且还可以把书本内容复述出来。
培训机构宣称,孩子们学会“量子波动速读”后不仅可以速读,还可以闭上眼睛与书本发生感应,即使戴上眼罩也能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情绪和内容,也就是“心有灵犀”。
视频走红后,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调侃:这些人是家里没有风扇吗?
在很多人眼里,“量子波动速读”明显违背科学常识,但还是有很多家长前赴后继交着价格不菲的学费,甚至还有排不上的趋势。
除了“量子波动速读”走红之外,还有一条新闻也上热搜,浙江小学生被戴上“智能头环”。
光看那个外形看似降噪耳机的机器,你以为是高大上的黑科技。
实际上,这是浙江金华某重点小学去年12月引进使用的注意力监测头环。根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小学生带上头环之后,传感器通过三个电极检测到佩戴者的脑电波,从而评判学生是否集中注意力并打分,上课专注就亮红灯,上课走神就会亮蓝灯,接触不良或者没联网就亮白灯。
根据“智能头环”亮灯结果进行“注意力分数”排名,以每10分钟一次的频率发到老师电脑和家长微信群,以掌控孩子的上课状态“好不好”。
在采访中,一位五年级的小学生表示:“如果自己被发现分数太低的话,回家后就会遭到远程监控的父母惩罚。”
这款“智能头环”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右手,价格为3500元左右,销售页面打着“技术来自NASA和哈佛”“21天提升注意力”“考试提分学霸”等字样。
无论是智能头环孩还是量子波动速读,如同一位网友所说:“中国父母交的最多的税,是智商税。”
而中国父母心甘情愿交智商税,背后的原因是强烈的焦虑感。
教育产业更像是一门生意经,最大的驱动力就是家长的焦虑。而家长的焦虑源于自尊,也就是“面子”。
中国父母不允许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中国的教育设计,是一层一层筛选优秀的学生。
不上好幼儿园,就上不了好小学;上不了好小学,就上不了好中学;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北大清华。
每一步都在筛人,被筛下来,就意味着和上一层的优质教育绝缘了。
这让父母焦虑,学霸父母焦虑孩子没有遗传自己的基因;学渣父母焦虑自己命很苦了,一定要让孩子走上精英的道路。
所以只要能让自家孩子考高分,上好学校,任何看似荒诞的方法都愿意尝试。
说白了,中国父母嘴上嚷着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实内心深处是在与其他家长进行较量,看谁家的孩子出人头地。
但时代在变化,你永远不知道未来什么样,那时孩子的核心能力一定是做试卷拿高分吗?
02.拔苗助长式培养天才,只是不愿意承认孩子是普通人《家有儿女》有一集,刘梅碰到一个同事,同事的儿子是个天才,小小年纪就能背一整套英语词典,她从同事口中知道很多“培养神童的宝贵经验”,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感触。
回到家后,刘梅准备对小雨进行突击培养,打印了一套超出小雨年龄段的题目,让他死记硬背。刘梅承诺,如果小雨当了神童,可以让刘星管他叫“哥哥”。
刚开始小雨很开心,但后来小雨失去了玩乐的时间,每天都在背题。夏东海好几次都表示不赞同,觉得刘梅这种拔苗助长式培养天才不靠谱,但刘梅不听劝。
直到同事带着自家儿子来刘梅家做客,发现这位“天才”,除了会背单词之外,其余的跟废人一样,鞋带散了,母亲帮忙系;背部痒了,一个指令,母亲立马抓。
这位“天才”有强大记忆力之外,没有花样少年应有的活力。
刘梅看到同事儿子的表现之后终于想通这种做法不对,还给小雨一个愉快的童年。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孩子1岁会唱歌,你觉得他将来可以当歌手;
孩子2岁会说ABC,你觉得孩子有语言天赋;
孩子3岁会画一些图案,你觉得孩子将来当画家;
……
你很欢喜,可走出门一看,发现自己太天真了,自家孩子2岁会说一些字节,隔壁家小明2岁可以背《三字经》;小王家的孩子4岁就成为市级舞蹈冠军;图图5岁可以流利说英语……
这么一比较,你发现自家孩子落后太多,赶紧报培训班、特长班,企图依靠金钱投入缩短与其他孩子的差距。
但你有没有想过,不遵守自然规律,通过刻意培训,真的可以让孩子更上一层楼吗?
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做过一个著名实验:被试验者是一个出生46周的双胞胎孩子。
格赛尔先让A每天进行10分钟的爬梯实验,B则不进行此种训练。6周后,A爬5级梯只需26秒,而B却需45秒。从第7周开始,格赛尔对B连续进行两周爬梯训练,结果B反而超过了A,只要10秒就爬上了5级梯。
大多数人肯定认为应该是练了8周的A比只练了2周的B好。但是,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B其爬楼梯的水平比练了8周的A好,B在10秒钟内爬上那特制的五级楼梯的最高层。
格塞尔分析说,其实46周就开始练习爬楼梯,为时尚早,孩子没有做好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52周开始爬楼梯,这个时间就非常恰当,孩子做好了成熟的准备,所以训练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放在培训上也是同样的道理,孩子培训不是越多越好,越早越好,而是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情。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投入高期待,看到自家孩子被落后无比焦虑,于是让他们去完成“自己做不到孩子一定能做到的”梦想。
父母把自己对这个社会的所有不如意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把自己改变不了的命运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他们瘦小的身躯,其实承担不了这么多。
说一句戳心的话,有多少家长能够接受自己的孩子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
中国家长,接受自家孩子是普通人,比接受自己是个普通人还要难。
他们始终相信世界上有天才,没有成不了的天才,只有没有得到良好的训练,不合格的父母。
每个中国家长都有自恋情结,相信自家孩子可以创造奇迹。
这是美好的期待,也是错误的开始。
家长只有先承认孩子是平凡的普通人,孩子的一点一滴的成长进步,你才会感觉欢喜。
陶行知说“不要做人上人,要做人中人。”
03.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拥有一颗强大的平常心孩子出生的时候,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是:“希望他一生健康快乐。”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最初的期望早已抛到脑后,希望孩子变成龙中凤。
在抖音上,有一个拥有700万粉丝的妈妈发了一条视频,她说她小姑家的女儿八岁画画很棒,儿子五岁能从1数到1000,她的儿子只能在一旁看两兄妹表演。
等儿子看完后,孩子他爸用特别从容的态度对平凡的孩子说:“走儿子,一起去滑滑梯。“
视频结束,孩子母亲说,家长要有信心,你的孩子以后错不了。
面对儿子的平凡,她的态度引起无数网友的赞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按照一个模板成长对照不同的孩子,自然不会让所有人满意。
以前单位有个同事,她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四处托关系,将孩子送到名校。
全校有1000多名学生,孩子的成就始终都在800名左右徘徊。
同事很不甘心,给孩子报了各种补习班,结果孩子成绩直接降到倒数五十名,甚至非常讨厌学习。
有一天,孩子忍不住对同事说:“我每天已经很努力在学了,你让我每天24小时不吃不喝不睡,我也成不了学霸,考不上第一名。”
那一刻孩子终于意识到孩子无法跟上名校的节奏,只好将孩子转到离家附件一所普通的高中。
虽然孩子的分数没有提升,但状态改善不少,开始变得自信、开朗,对学习有了兴趣,以前要拼命催着他写作业,现在反而很自觉,到了高考,还超常发挥给同事制造了惊喜。
父母盲目将孩子培养成精英,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能胜任这个位置。
赢在起跑线的前提是你的孩子能跟上你的步伐。
在准备培养孩子成为精英的道路上,父母需要看看孩子是否具备某种天赋和能力;也同样要看看自己,作为家长也是庸庸之辈,就不要对孩子特别高的要求。
美国比较心理学家查德的《正态曲线》中指出:人们的智力呈正太分布,特别聪明笨的人极少极少,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今天,作为父母最困难的,或者说最大的考验,是要破除起跑线上的恐惧,不为商业蛊惑所困扰,不为攀比所困扰,坚持常识,把儿童当儿童。
练就一颗强大的平常心。
04.中国父母如何练就一颗平常心呢?第一,所谓的平常心,就是对孩子降低期望值。如果没有一颗平常心,你的家庭是不太平的,家里就是一个战场。你永远都会嫌弃自己孩子笨,别人家的孩子好。事实上,芸芸众生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
苏洵11岁那年,父母苏洵曾作《名二子》一问,为孩子们讲述他们名字的含义。
文中写道:“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完车也。”
苏洵说:车辐、车盖和车轸,都是一辆马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轼,不过是马车上用作扶手的横木。相比其他部件,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但如果没有轼,也无法组成一架完整的马车。
苏洵的这番话是想对儿子说,你可以做一颗普普通通的螺丝钉。
等到苏东坡自己有了儿子,终于体会到当年父亲的良苦用心。
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中国父母接受孩子是平凡的普通人,是一生的课题。
这是基础。
第二,比起报补习班,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好习惯。
前段时间邓亚萍采访郭晶晶,提到郭晶晶在管孩子上面很严格。
郭晶晶这样回应:因为孩子的有时候过来找他玩,他在做功课。我会要求他把功课做完再去跟爷爷玩。郭晶晶认为儿子要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每天规划自己的时间做事,而不是随心随雨。
不得不承认,这很重要。
大家都知道习惯的重要性,但只有少数人重视习惯的养成。
很多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却很少关注孩子习惯问题。比如:父母要求孩子放学后先写作业才能玩。但他主动打破这个规则,碰到节假日或者客人来访,就会让孩子先玩。
父母这样做孩子看在眼里。孩子自然不会养成放学先写作业的习惯而是拖延,父母批评,孩子也会找各种借口,以达到拖延的目的。
很多时候,只有把孩子的行为规范,日常习惯培养出来了,孩子就不会歪到哪里去。一个好的习惯比上几万的补习班更加珍贵。
第三,培养孩子成长型心态。
斯坦福大学教授德韦克发现,孩子们的心态,也就是他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在他们的行动力和成就中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能改变他们的心态,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成就。所以,那些拥有成长心态的学生,相信自己的智力可以发展,他们比那些拥有固定心态的学生各方面表现都更好。
《美国医学会儿科学》杂志的一项医学研究也证明了,积极的成长心态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有明显的好处。
那么,成长心态是天生的吗?研究人员说,成长心态是可以培养的,但也在于父母和老师鼓励孩子的方法。比如,可以反复告诉他们,大脑可以变得更强大;在表扬时多表扬孩子们努力的过程和勇气,而不是只注重结果或夸他们聪明;告诉他们失败是很正常的,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同时,作为父母和老师,更要言行一致,成为孩子们眼里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