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为什么背上烧毁阿房宫的罪名(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
项羽为什么背上烧毁阿房宫的罪名(项羽真的火烧了阿房宫)因此,考古学家根据各种资料发现,所谓的阿房宫是在后来才叫这个名字的,至少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一直称之为[阿房],也就是说秦始皇建造这个阿房的最初目的,至少不是建宫殿以安置妃嫔的。当然根据阿房宫遗址的种种情况来看,所谓的阿房宫也根本不是什么宫殿,而是一座高台式的宗庙建筑物。根据属于游牧民族的秦人传统,考古学家发现所谓的[阿房]原来不过是秦人的社稷坛明,因为他们有祭天仪式传统,而建高坛才能离天更近,显示其虔诚,增强和上天沟通的效果。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在阿房宫遗址上发现结果:在今天的阿房村之南有一座极具规模的人造土台,高度为20米左右,周长则为310米。问题是经过了2000多年,这座土台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轮廓,全为密实夯土建筑而成,可见土台的构筑质量之高。土台台基四周有4条坡道,东西两条各为30米,南北两条一条为300米一条为100米。当地的老百姓都称这座土台为“始皇登天台”。2006年,阿房宫
唐代杜牧的名篇《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篇《阿房宫赋》成了项羽一把火烧了阿房宫的证据。而《史记》载:“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寝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可以看出 《史记》中并没有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史记中只提到“........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然而,西楚霸王项羽是否真的烧了阿房宫呢 ?
阿房宫确实存在,因为司马迁的《史记》“秦本纪”中有过明确的记载,说是当时秦始皇认为咸阳城小,而人口众多,作为帝都而言,多少有点小气,于是就提出在周文王时期的帝都丰京和周武王的帝都镐京之间选一个帝王之地,建一座新的都城,前殿的名字叫阿房,其大小也有具体资料,为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它的功能是什么,又记载说上面能坐万人,下面还能建五丈旗。
2002年,中国考古工作者组建了阿房宫考古工作队,他们试图从这座被累累黄土尘封了两千多年的遗迹中,找到那一片被大火焚毁的宫殿。
当时的阿房宫遗址考古队长是考古学家李毓芳,在她的带领下,考古队员对整个阿房宫遗址最大范围的进行了考古发掘,然而,挖掘的结果却出乎人们的意料,阿房宫并没有被火烧的痕迹 ! 会不会因为两千多年过去了,无数次风霜雨雪的侵袭,已经把大火留下的痕迹抹去了呢 ?
2006年,阿房宫遗址考古发现,阿房宫五大谜团被考古学家证实。
第一点 :
就是阿房(宫)的建造目的并非秦始皇用来享乐之奢华宫殿;相传两千多年前,汉代长乐宫曾经是西汉首都长安城中最为华美的宫殿之一,是汉武帝母亲的居所,年幼的阿娇就在这里遇到了同样年幼的汉武帝刘彻,成就了“金屋藏娇”这段千古佳话。东汉末年,长乐宫被焚毁,火烧过的痕迹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阿房(宫)与汉代长乐宫的建筑年代相差并不遥远,如果宫殿建成,无论怎样焚毁,都应像秦咸阳宫遗址那样,有一米多厚的瓦砾堆积遗存,而阿房(宫)遗址没有。况且,如果宫殿建成,金银财宝会被洗劫,怎么可能连一个破碗都没有遗存下来 !
第二点 :
是阿房(宫)并非杜牧诗中所谓的那种建筑物,乃是一种类似宗庙的建筑,主要用于类似祭天仪式;在司马迁这一节记载中,透露上了三个信息,第一个信息是阿房(宫)建造的位置,第二个信息是阿房宫的大小,第三个信息是阿房(宫)的功能。但是司马迁所列举的阿房宫之功能,与2006年开始的阿房宫遗址考古结果又不相符。那么又一个新问题出现了,秦始皇建造这个阿房宫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呢?真的如杜牧所说,是用来享受帝王之乐的吗?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现,在阿房宫遗址上发现结果:在今天的阿房村之南有一座极具规模的人造土台,高度为20米左右,周长则为310米。问题是经过了2000多年,这座土台依然保持着原来的轮廓,全为密实夯土建筑而成,可见土台的构筑质量之高。土台台基四周有4条坡道,东西两条各为30米,南北两条一条为300米一条为100米。当地的老百姓都称这座土台为“始皇登天台”。
因此,考古学家根据各种资料发现,所谓的阿房宫是在后来才叫这个名字的,至少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一直称之为[阿房],也就是说秦始皇建造这个阿房的最初目的,至少不是建宫殿以安置妃嫔的。当然根据阿房宫遗址的种种情况来看,所谓的阿房宫也根本不是什么宫殿,而是一座高台式的宗庙建筑物。根据属于游牧民族的秦人传统,考古学家发现所谓的[阿房]原来不过是秦人的社稷坛明,因为他们有祭天仪式传统,而建高坛才能离天更近,显示其虔诚,增强和上天沟通的效果。
第三点 :
阿房宫并没有被项羽烧毁,项羽火烧阿房宫一般认为是楚霸王项羽率领军队入关以后,移恨于物,将阿房宫及所有附属建筑纵火焚烧,化为灰烬。但《史记·项羽本纪》中只是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未提及阿房宫。考古发现所谓"项羽火烧阿房宫"是历史误传,当代对阿房宫遗址的考古挖掘中考古人员也未发现焚烧的痕迹。考古人员花费一年多时间勘查阿房宫,勘查超过二十万平方米,只发现数片烧过的土块。如果依照史料所载,阿房宫应该是遍地大量的草木灰才对。考古人员推断项羽焚烧的是秦咸阳宫,因为咸阳宫遗址发现大片烧过的遗迹。
第四点 :
《史记》载:阿房(宫)前殿遗址是迄今所知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宫殿夯土台基基址。仅就前殿五十四万多平方米的台基来看,这样规模的建筑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完成的。另外,从秦始皇晚期至秦二世,再到秦王子婴的全部政治活动,都是在咸阳宫或望夷宫举行的,而从未提到及阿房宫。秦二世即位时,阿房宫“室堂未就”,因始皇崩,阿房宫被迫停工,将七十万劳力全赶去修秦陵。等到这年四月“复作阿房宫”,七月陈胜吴广就起义了。如此短的时间内显然建不成阿房宫。
至于杜牧的《阿房宫赋》,则是诗人以想象为基础的。事实上,历史上早就有人指出过阿房宫前殿没有建成,关于其规模的描述都是图纸上而非实际上的。南宋程大昌就在《雍录》中写道:“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者,乃其立模,期使及此。”后两句的意思是:那是设计的模型,希望达到这种样子,事实上并没有付诸实施。
第五点 :
在中国古代,用一个词来形容一部分文人非常准确,这个词叫“刀笔吏”。刀笔吏最早指的是在春秋之时,当时的文字都是写在竹简上的,但是若是因为不小心写错了,丢弃竹简的成本就太高,所以就用刀子将错字刮掉,重新写上正确的字,也正因此,所以读书人和政客、文官就会随身携带两件东西,即笔和刀,因此被称之为刀笔吏,到了后世也经常这样称呼那些文官。后来也指一些讼师。
可是刀笔吏这个称号同样也可以用于一部分文人,比如罗贯中这样的小说家,因为一部《三国演义》,导致三国诸多人物都从历史记载中腾空而出,张冠李戴,面目全非。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被“刀笔吏”杜牧篡改的项羽,项羽在中国古代史上被誉为千古无二的第一猛将,同时,也可以说是秦末汉初最风云的人物,或者说他是秦汉转折点上的最关键的一个人物,其重要程度在秦汉转折点上甚至比刘邦的重要性要强,因为是他打赢了巨鹿之战,是他击败了秦军的主力,是他坑杀了秦军最后的一支铁军,是他毁掉了秦帝国最后翻盘的希望,也是他结束了秦朝的大一统统治,重新开始搞了一段时间分封制,才让刘邦有机会得到休息、攒足力量、最终反过来灭了他。总的来看项羽的一生还是比较大气磅礴、豪气盖世的,虽然最终失败,但是他的英雄气却贯彻了历史长河,吸引和激励了无数猛士好汉和热血男儿。
当然项羽也是有着极大争议的一个人物,在他身上的争议点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带兵进入秦朝帝都咸阳之后大肆烧毁宫殿等宝贵之物,其中烧毁最有名的东西当属令人神往的阿房宫。而他这一污点,不是被史学家记载下来的,而是被唐朝的著名诗人杜牧用一篇叫做《阿房宫赋》的文章宣传出来的。
杜牧在诗中充分发挥了“刀笔吏”的可怕威力,主要篡改了两点历史真相:第一点是用尽词藻对阿房宫进行了难以想象的虚构,他在诗中写道:“(阿房宫)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
照诗人杜牧看来,这阿房宫简直就是一座奢华无比的城,六国珍奇之物全部聚集在此,不但亭台楼阁数不胜数,而且一天之内还有数种气候变化,这里出现的人都是秦始皇的妃嫔佳人和王公贵族、以及各界名流,有一位史学家对此进行了比喻说,按照杜牧的描述来看,这阿房宫简直就是2000年前的阿斯维加斯。
除此之外,杜牧篡改的第二段历史是,他在此篇中用八个字交代了这座秦始皇版的拉斯韦加斯的结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即如此人间奇境
之地,被楚霸王项羽一把火给烧了个精光,仅剩一片焦土。后人认为的阿房宫被大火焚毁,只是从著名的唐代大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看出的,今天的人们也多是以《阿房宫赋》为依据。有人认为,杜牧是个文学家,他虚构出火烧阿房宫的事件,或许是为了达到以古讽今的目的。
因此,依据当代现有考古证据,阿房宫并未建成 ! 如果阿房宫没有存在过,那么,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莫须有罪名,被刀笔吏诗人杜牧一首诗冤枉了上千年。